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少奇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必要性;无产阶级如何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瓦窑堡会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先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初,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建立做了大量舆论宣传;其次,他积极争取和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和国民党上层,扩大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向人民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与前途,揭露投降派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篇章 ,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重大的贡献。本文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实践、党的白区工作中心转变等方面 ,对刘少奇的贡献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反蒋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抗日反蒋”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联蒋抗日”的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接受共产国际领导的同时,将马列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对中国革命与民族命运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现代史和党史理论研究中的十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有学者把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中央推行的“下层统一战线”策略及其提出的“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口号,作为这一理论的起点,有的则认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王明中央始终坚持的是彻底的左倾关门主义策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始于1935年。其分歧点在于,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起点标志的理解各异,结果导致了对王明中央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之功过是非的评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篇章,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重大的贡献。本文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实践、党的白区工作中心转变等方法,对刘少奇的贡献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1931年"九·一八"后,党为了建立全民族抗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在复杂的形势下,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出高超的策略和斗争艺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张闻天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应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遵循灵活,策略的斗争原则.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包含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政策,它大大丰富、发展和完善了我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宝库,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革命事业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成为我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关键”。刘少奇同志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批判了中国共产党内严重存在的“左”倾错误,深刻分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明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他在领导华北、华中的抗日斗争中,正确地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抗日反蒋"的政治路线,解决了遵义会议未能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并对党建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坚决纠正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唯成分论"思想,从而确保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山西与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具特色,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它们的相同之处表现在:同属中国共产党与地方实力派建立的统一战线;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都有共同的组织形式;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领导体制和原则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稳定性不同。正确认识两者的异同,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两者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抗战时期张闻天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抗战时期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然而,即使在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中,也还包含有旧三民主义的内容,从而形成新旧内容杂陈、进步交保守并存的现象。这就给他身后的解释者们以各择所需、各唱各调的可能性。毛泽东号召共产党员应该如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张闻天关于三民主义发展性、真假三民主义等的研究,是抗战时期思想理论战线和抗日救亡的迫切需要,其研究成果,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形成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认识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促进社会进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承继了这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想,为抗Et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Et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三)团结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和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四)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积累的大量矛盾,常常引起整个社会动荡和不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都对土地政策做了相应调整,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对国民党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指出两党求同存异、良性互动,制定出合乎实际、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对于维系统一战线,保证抗战胜利功不可没,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亦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它之所以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是基于时代赋予它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领导力量、利益诉求与基本经验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主义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意识得到理性的升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时期,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性意识.在民族主义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奋起救亡,显示了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凝集力,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回顾和探讨抗日战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35年华北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抵抗。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不是偶然的 :日本的步步进逼、英美对日态度的变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及西南统一于南京政府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 ,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rural policy of the Party is not one of Agrarian Revolution as during the ten years' civil war, but is a rural policy for the National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 The whole Party should carry out the Central Committee's directives of July 7 and December 25, 1940, and the directives of the forthcoming Seven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following material is being published to help comrades find a method for studying problems. Many of our comrades still have a crude and careless style of work, do not seek to understand things thoroughly and may even be completely ignorant of conditions at the lower levels, and yet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directing work. This is an extremely dangerous state of affairs. Without a really concrete knowledge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classes in Chinese society there can be no really good leader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