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日本现代女作家壶井荣的散文小品《蒲公英》与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通讯十七》都是写蒲公英的,二者有同曲异工之妙。二者的写作背景是不同的。《蒲公英》写于战后,那时的日本人民通过对战争的沉痛反思,普遍产生了反战思想。所以,这篇文章通过对蒲公英具体形象的描摹,表现了作者憎恶战争、向往和平及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感情。而《通讯十七》写于1924年5月9日,作者冰心正在沙穰疗养院疗养,她的心境是平静的,对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是世界公认的著名反战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蕴涵了强烈的反战思想。其短篇小说《在异国》则更多视角多手法地反映了他憎恶和反对战争的情绪。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是世界公认的著名反战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蕴涵了强烈的反战思想.其短篇小说《在异国》则更多视角多手法地反映了他憎恶和反对战争的情绪.  相似文献   

4.
《五号屠场》与反战争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以反战小说著称于世。这部作品的反战性不仅在于其鲜明的反战主题,更在于冯内古特对传统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所作的颠覆性尝试。如果我们可以把传统战争作品的叙事方式称为传统战争叙事的话,那么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所采用的模式则可称为反战争叙事。《五号屠场》叙事的特点是它从"战争场面"、"英雄人物"、"敌我界限"、"情节与高潮"等战争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传统战争作品进行全面的颠覆和解构,以碎片式情节、非线性叙述、跳跃剪辑、嘲弄性模仿、作者自述、虚构与历史及虚构与事实的混淆重叠等反传统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荒诞与残酷。反战的主题和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匹配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反战主题的确立为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这一模式的运用又反过来深化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6,(2):61-64
宫本百合子是日本大正、昭和时期有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其多数作品表现了战争对女性所带来的伤害,呼吁唤醒女性的反战意识,期待当今世界和平这一主题思想。《播州平野》和《风知草》均为这个主题,描述了由于战争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女性们的悲惨境地,站在女性的立场,为广大女性鸣不平,有很强的超越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殽之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记叙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文章按照秦军东征争霸中原这个中心事件作为发展顺序,周绕“蹇叔论战”这个纲,反映了支配这场战争的秦、晋、郑三方的四重矛盾:秦与郑的矛盾;秦与晋的矛盾;秦内部主战派与反战派的矛盾;晋内部主张击秦与反对击秦、主张纵秦囚和反对纵秦囚的矛盾。文章没有直接叙述和描写这场战争,而是针对这场战争,围绕上述四重矛盾,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重点放在人物  相似文献   

7.
刘伟娜 《考试周刊》2013,(59):14-14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深受国内外欢迎,《寻羊冒险记》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寻羊冒险记》讲述了主角受右翼巨头的秘书威胁在下寻找一只背部带星纹的羊的经历,表述了作者反战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者,战争的欺骗性和残酷性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使他对这次战争作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小说艺术地表达了他的厌战情绪和反战思想。本文试图以海明威的小说《在另一个国家》为主线,将他的其他战争小说贯穿起来加以分析:海明威的反战、厌战情绪是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描写参战者的反常心态和表现他们的精神毁灭而流露出来的;海明威的反战思想是他世界观在战争问题上的反映,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9.
当代日本著名女作家壶井荣在中日战争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有14篇是反战主题的,有十余篇是写战争下人民生活状态的,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统治下,这些作品所带来的价值都弥足珍贵。文章以壶井荣的《走廊》、《历》等作品为例,简要展现了作者的反战思想和鼓励人们在战争阴霾下努力活下去的创作目标。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民歌中的《战城南》,是一首著名的反战诗.它通过群乌啄尸、求乌招魂、禾黍不获、难为忠臣、怀念死者、寄托哀思的描写和议论,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反映了徭役的繁重,流露了人民反抗的心声,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情绪,抒发了对战死者的深切悼念.它选材典型,想象奇特,描写生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八一三战争结束,上海两租界沦为日军围困下的“孤岛”。此后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沪日双方都对对方市场有所需求,上海“孤岛”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仍然大量存在。由于日方的掠夺和统制,这种贸易关系并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的经济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教育改造日本战俘的一所学校。该校对日俘的改造不仅仅是说服教育,更重要的是凭借中共党人自身的优良作风和良好精神面貌的熏染,实现对日俘战争观和人生观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改造日俘的政策,有效地瓦解和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壮大了国际反战同盟,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伟大实践,使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分运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在理论上的贡献,说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而是人的因素.其次,重点从坚持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建立野战军、地方军、民兵组织协同作战的"三结合"体制,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诗歌曾经是最有力的号角。这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桂林文化城的诗人们爱国英雄主义之火熊熊燃烧。诗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揭露了日寇的凶残,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艺术风格上亦具有那个时代雄浑、悲壮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以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为首的日本佛教各教派追随日本政府对华侵略、在中国各地开教立寺,传教布道,在宗教输出的同时,从甲午战争经八国联军战争、日俄战争、武装干涉西伯利亚战争、直至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均配合日本的军事侵略进行了诸如派遣随军使、战场布道、鼓励杀人甚至直接上战场参与进入南京的战争等大量的侵略活动。自古以来的“镇护国家”、“王法为本”的“入世”、“附政”精神传统成为其处理与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始终与政府的侵略国策紧紧地绑在一起,充分显示了政教一体的特征。其重大的战争责任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6.
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逐渐侵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七七”事变后长达近4年的事实战争中,中国没有对日宣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处于非战争状态,然而这是中国政府基于战略的考虑,利用这一国际法律规则,在抗战初期的困难局势下,积极争取到国际同情和援助的手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是出于对“宣战”所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的考虑对日宣战,以便在战后赢得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17.
《蜀山剑侠传》描绘威力巨大的阴雷等,主要来自清代小说《荡寇志》,更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等先进武器触发。还珠楼主紧密结合灾害民俗记忆,将战争科技创新化入小说,并表现出同情万物众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态眼光;还珠楼主将正邪双方对生态破坏的区别、邪教"阴雷"不负责任的毁灭性艺术化地揭示出来。还珠创作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态美学与反战意识,达到了民国小说生态思考的巅峰。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段历史的回顾,亦是作者对故乡往事的追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得手后,旋于1942年2月占领了缅甸,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遭受重创,日军侵入我国怒江以西的滇西地区。面对日军的入侵,滇西军民奋起反击,进行了游击自卫战,继而以重兵、名将进行大规模的反攻战,并取得了全面胜利。从而加速了日本侵略军的灭亡,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期间新造了政治地理名词--"满蒙"。诸多日本女性作家旅行、旅居"满蒙"并以纤细笔触创作了众多相关文学作品。一些作品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丑化中国,渲染"五族协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在文艺领域的渗透。同时亦有作品对战争及殖民具有清醒的认识,批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呈现中国人的善良与大爱,并表达了对日本民众战争认知及日本历史教育的忧虑。女性作家战争记忆中的"满蒙"叙事,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20.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组织了淞泸会战和南就保卫战,采取的是“速战速和”的军事战略,两次会战的失败,日本和谈条件的提高,英美推行的缓靖政策,以及共产党持久战理论的影响,迫使国民党的军事战略从速战速和转变为持久抗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