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美国人奈达提出的对等翻译理论目前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20世纪末,随着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翻译理论及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对于翻译对等理论及其文化转向,包括这一转向在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与现今的翻译教学中起到的转换作用,以及对这一转换的辩证思考及其意义,笔者在文中进行了论述及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研究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的深化。中国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马敏 《海外英语》2014,(17):150-153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尹冬伟 《考试周刊》2011,(12):48-48
本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的指导意义。文章从广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广告互译中的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问题,对商标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如何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达到商标翻译的文化等效,更好地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6.
通过将《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中翻译策略及翻译研究转向进行分类概述,认为该书主要阐述直译、意译和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两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哲学转向、跨学科转向等四个翻译研究转向,以帮助学习者把握该书概要。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和对等为基础,忽视译者的主体性。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文学翻译中,主动性与制约性同时存在,主动性是翻译的精华所在,是译者主体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领域。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老友记》字幕的翻译,分析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译入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同时了解译语国社会文化生活,并且研究能够传递等值效果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尤金·A·奈达是美国一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他最为著名的翻译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此理论不仅赢来了翻译理论的新篇章,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帮助。把文化因素加入到奈达的理论中会使其更完善,因为文化可以平衡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旨在介绍并发展奈达的理论,以提出文化对等的翻译概念,及要达到这一原则需遵循的几个方面。可以从风格对等,从选词,短语和句子的等级对等,文化意象对等和背景知识介绍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文化对等体系,以供参考。希望可以使翻译活动更有效率,及加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李晓云 《文教资料》2009,(11):71-72
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几道荆州菜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重点探讨了如何在了解荆州菜名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进行准确翻译,旨在对荆州菜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两种翻译理论,各有特点。文章分析了两理论的相同之处,并从译者地位、原文地位、翻译标准、对文化因素的态度、翻译过程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等角度分析了两理论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说明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一种新的尝试,丰富了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研究语言本身,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学思想:翻译理论构建的新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研究和探讨语际间转化中的美学问题,试图以此来为翻译理论的构建寻找新支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意识形态对于翻译行为的操控与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政论体文献作为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其翻译不可避免的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操控之上.本文着重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和影响,以中共十七大报告英文译稿的翻译实践为个案研究,把翻译置于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英译过程中,为让译入语读者全面、客观、公正地理解原语文献中的政治观点,译者有意向译入语输出原语主流意识形态或采取某种方式顺应译入语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纯语言层面解放出来,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拓宽了视野,开拓了领域。然而文化转向后期所呈现出的无所不包的研究倾向使得其研究缺乏重点性、一致性和连贯性,学科边界和学科独立性日益模糊,翻译研究本体面临被替换的危机。本文通过对文化转向的哲学渊源、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影响进行分析,反思翻译的文化转向和文化学派研究,探讨当今翻译研究发展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它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译者地位,原作与译作关系,翻译标准等方面对传统译论提出质疑,并且通过翻译实践中的“叛逆”争取女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主体对受体的反应,而习语翻译过程应注重文化因素在人的头脑中所映射的文化意象的转换。异质同构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说明文化意象的可转换性,而概念空缺使其存在局限性。在些理论基础上,本文分析习语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文章以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为切入点,发掘务达动态翻译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理论在文化视角方面的局限性;提出译者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运用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实现思维模式的“对等”。  相似文献   

19.
曾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31-133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学的两大分支,国内不少学者对它们都有深入的研究,但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二者做比较研究。试分别梳理两大流派的理论主张,详尽探讨二者的共同之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介入、操控。  相似文献   

20.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交际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给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具有原语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所具有的同样的感受。根据这一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应当坚持准确、严谨用词,合理调整文化不对等现象,不断充实商务专业知识,尽可能保持原文与译文语义的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