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 ,应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放电现象 ,知道雷电是怎样形成的?2 通过探究放电是怎么回事、推想雷电的成因等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3 向学生进行预防雷击和破除迷信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小组活动材料 :感应起电机、细线、塑料泡沫小球。教师演示器材 :避雷针模型、投影片、录像带等。三、教学过程(一)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研究雷电的实验。1 用录像放映雷电现象。2 谈话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打雷时最引人注意的是什么现象?在科学不发达的…  相似文献   

2.
怎样演示「放电现象」钟祥市双河镇小学朱文保(431913全日制小学自然课本(6年制)第6册第5课是“探索雷电的秘密”。教这一课时,需要做放电现象的演示实验。在既没有感应起电机,又无感应圈的学校,通常可采用下列方式进行演示:一是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和丝绸...  相似文献   

3.
自然第六册《探索雷电的秘密》一课,平时只能做“放电现象”的实验,对于雷电成因、避雷原理的知识只靠教师直接叙述,学生学后印象不深,容易忘记。为此,我为本课设计制做了一台“雷电成因、避雷原理演示器”。这个教具使学生有置身于雷电之中的感觉,一按开关,雷声  相似文献   

4.
电火花发生器《自然》第六册第五课《探索雷电的秘密》是内容生动、饶有趣味的一课。能否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关键在于放电现象的实验演示。在课本中放电现象是采用感应起电机进行演示的。但这种起电机每架需50元左右,而且保管不好受潮后易失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制了电火花发生器。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雷电的秘密》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自然》第十一册第13课教材 ,本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 ,同种电相互排斥 ,异种电相互吸引 ,并知道什么是放电现象 ,雷电是怎么形成的?(2)正确操作带电物体相互作用的实验 ,学会观察放电现象的实验 ,发展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其中重点是正电、负电的认识 ,难点是雷电形成的过程。全课共分为正电、负电的认识 ,放电现象的观察和讨论 ,…  相似文献   

6.
中学的物理和小学自然教学中都要讲到弧光放电现象,平常都是用静电发生器来做实验的,但常常因某种原因而导致实验失败。为此,本人经过多方面的探索,研制出一种能代替手摇静电发生器的装置即高压雷电演示板,在教学中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了成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略作说明,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a.设计电路如图1。图1 高压雷电演示板设计电路K为开关,T1为电源变压器,它把220V的市电降为12V左右,经D桥式整流,在C1上形成17V左右的直流电压。以V1、V2、T2为核心组成一个振荡器。T2为升压变压器。由V…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1 知识性目标 :认识正电和负电 ,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相吸引 ,并知道放电现象和雷电的形成、危害、防护等。2 能力性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以及上网学习的能力。3 思想性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支架、感应起电机、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播放一段有关雷电的录像 ,提问 :雷电的现象大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是怎样形成的?(二)认识正电和负电1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1)取两根玻璃棒 ,用丝绸摩擦后 ,一根用…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电容器”一节的教学中,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仪器来演示,学生对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现象、本质难以理解。设计制作“电容器充放电演示装置”就非常必要。1工作原理 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本装置采用市电、白炽灯设计。电路如图1所示。 当S置于1时,构成充电回路. 220 V经整流二极管半波整流后,在白炽灯 L1的限流下,对电容器进行充电。这时指示灯L1亮,电流计正向偏转。当充电完毕,指示灯L1熄灭,电流计示数为零。 当S置于2时,构成放电回路。放电指示灯L2亮,电流计反向偏转。直至放电完…  相似文献   

9.
尖端放电演示器是为尖端放电教学设计的一种演示尖端放电现象的实验仪器。做好尖端放电现象实验是进行导体上的电荷分布及避雷针原理教学的基础,同时也能使学生更易理解空气放电的原。其研制过程介绍如下。1高压发生部分1.1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1.2制作关键T2使用的是彩电输出变压器,在其磁芯上绕制线圈作为初级线圈,不用原来的初级线圈,  相似文献   

10.
简易放电器     
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看见”它呢?当然可以借助感应起电机、阴极射线管等放电装置让学生看见放电现象。无条件时,教师可以制做一个简易放电器,把电流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  相似文献   

11.
郭玥 《辅导员》2013,(8):44
从前,人们对雷电的认知很少,由于无法解释雷电现象,只能想出一些神话故事来自圆其说。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验中的放电现象与雷电很相似,便猜想天上的雷电也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证实了这一说法是正确的。1952年7月的一天,天上乌云密布,狂风阵阵,雷电交加,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一个用绸子做的装有一根尖细铁丝的大风筝放人云中,用来捕捉天空中的雷电。当天  相似文献   

12.
"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使学生明确电容器具有储存电荷的本领,正确理解电容这一物理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将演示实验让给学生做之后出现的新现象,从而证明了将部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做的教学实践符合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黄廷全 《青海教育》2014,(11):47-47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与分组实验、课外活动相比有一定的区别。演示实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演示内容不仅包括教材规定要演示的实验,还应包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演示内容。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种有效且直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实验中让学生形象观察、深刻体会所学知识,同时也能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教师反复讲解还不如做一次演示实验的印象深刻。要做好演示实验,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将演示实验让给学生做之后出现的新现象,从而证明了将部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做的教学实践符合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四章“电场”中有关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和电容的概念,非常抽象,教学中通常使用电表或小灯光或发光二极管来演示,但电容器充放电现象发生于一瞬间,即充放电电流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若用电表演示,只能观察到指针快速地偏转一下就马上返回;若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演示也只能观察到灯泡亮一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容易观察清楚。况且上述方法只能演示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现象,很难说明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用石英钟来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装置,其演示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四章"电场"中有关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和电容的概念,非常抽象,教学中通常使用电表或小灯光或发光二极管来演示,但电容器充放电现象发生于一瞬间,即充放电电流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若用电表演示,只能观察到指针快速地偏转一下就马上返回;若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演示也只能观察到灯泡亮一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容易观察清楚.况且上述方法只能演示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现象,很难说明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用石英钟来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装置,其演示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教具由于采用了高亮度、大直径、高灵敏度发光二极管作为显示器件 ,用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器为实验元件 ,使电容器在充、放电实验过程中 ,充电、放电时间超过 40秒以上。且充电、放电时电流的变化情况可由发光二极管亮度的强弱直接反映出来 ,放电时还有音乐片发出随电流强度变化的声音 ,从而可光声并茂 ,形象直观的反映电容器在电路中充电、放电过程。1 仪器装置图装置图2 主要用途和演示内容  示教板主要作为教师课堂演示用 ,也可作为学生实验使用。主要演示内容 :( 1 )电容器充电现象( 2 )电容器放电现象( 3)电容器隔直流3 制作材料( …  相似文献   

19.
杨柳 《化学教与学》2023,(19):89-90+94
设计了一个全新的雷雨固氮演示实验,将高压线圈放电、氮氧化物的生成、氮氧化物的吸收一体化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系统了解高能固氮的过程,明显的现象很好地服务于“雷雨发庄稼”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体会化学学科在解决人类社会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在进行“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的教学时,可按图示电路进行演示教学,通过电流计指针的左、右摆动,使学生明显地看到充、放电的过程,这种直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电容充、放电"的概念。 2."对任何一个电容器来说,两极间的电势差都随所带电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