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作为第二批试点省市,于2017年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在教育部指导下,认真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精心研制改革方案,坚持育人为本、确保公平公正、促进科学选才,着力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积极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同时,抢抓改革发展机遇,以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教学、考试、招生联动,高质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2014年9月19日,《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公布,上海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该方案包括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建立高中生综合评价制度等内容,旨在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程序透明的高考招录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出台文件1.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3.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综合改革沪、浙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 015年分类考试通过分类考试录取学生占高职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统一命题试卷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考试加分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自主招生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作为我国高考综合改革的第二批试点省市之一,由于其既是教育大省又是考试大省的特殊身份,对于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的推进具有显著的实验价值。山东省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规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夏季高考改革和春季高考改革、构建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有效关照了共性与个性、基础与发展、学生与学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等诸多利益关系,为最终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形成了山东特色,体现了山东智慧。  相似文献   

5.
高考分类考试改革应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遵循学生、高校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发展规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高考分类考试改革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提出下放招生自主权并实行招生计划与考试类别相对应的分类方法、科学设计分类考试考生评价指标体系、招生公平与毕业公平同等重要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国高考分类考试改革,使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多元录取,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2014年,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我国掀起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新一轮高考改革并不是在原有高考制度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而是致力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无疑对我国当前的普通高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职单招是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的简称,是指经批准的高等学校在当年参加普通高考报名的考生范围内,自主进行命题、自行组织考试、自主确定录取标准和录取名单的一种普通高考招生形式。我省实施高职单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评价录取方式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职单招录取的考生在入学后及毕业后的各项待遇与参加统一考试入学的同层次学生一样,只是入学选拔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作为我国高考综合改革的第二批试点省市之一,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实践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改革要求,充分吸收和借鉴首批试点省份高考改革成功经验,遵循尊重个性、多元评价的原则,科学设计改革方案,通过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稳步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模式,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考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新功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学考和高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职责混淆、学考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学考和高考管理权限不明晰等问题,使学考在促进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高考改革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学考与高考在性质和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但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又是相互联动的.今后我国高考改革应该致力于正确定位政府在学考和高考中扮演的角色,明确学考和高考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我国高考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学考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新功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学考和高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职责混淆、学考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学考和高考管理权限不明晰等问题,使学考在促进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高考改革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学考与高考在性质和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但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又是相互联动的.今后我国高考改革应该致力于正确定位政府在学考和高考中扮演的角色,明确学考和高考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我国高考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源于文化考试机制保障了文化知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确立了考试选才方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所以未来的高考改革,是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的多样化选才机制改革。改革的目标需要健全考试选才为主、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需要健全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渠道。  相似文献   

12.
高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不同时期的高考改革都有其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考虑,即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高考改革的梳理,试图发现其价值趋向,从而为未来高考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高考除了是高校生源选择机制外,还充当社会优秀人才预选机制,后者更加重要。高考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形式和足够强的竞争程度、足够大的选择范围,决定了高考是一种合理的、比较科学的社会优秀人才预选机制,因此不需要进行大的改革,也不能盲目推行高校自主招生。985、211的高校身份官定等级制则是对社会优秀人才预选有弊无利的体制,也加剧了基础教育应试化和中小学生学习的负担。应该废止985、211体制,全面推行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4.
40年前恢复高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教育与社会。40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既为高考赢得了社会信任,又为进一步改革赢得了空间。积极评价恢复高考,具有重要意义;但认识高考存在的问题和思考探索改革办法,系统开展理论研究并用理论指导改革实践,加快高考改革的推进,比坐而称颂它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更为重要。《高考改革研究丛书》的出版,展现了高考改革中科研先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它也将以其权威性、全面性、理论性受到关注,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高考是中国高考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其成效与问题都相当明显。积极作用有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高中办学多样化、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等,也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学习负担问题、选科赋分问题、弃考物理问题、操作复杂问题等。"3+1+2"可以说是对文理分科与"3+3"的一种折中,是兼顾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方案,可以说是高考改革的江苏贡献。选择物理和历史为必选科目是由物理和历史的学科特点以及基础地位所决定的。"3+1+2"科目组合方案,是对以往"3+文综/理综"模式的部分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3+3"方案经过实践检验之后的一种合理化回归,是8省市不约而同地择善而从,是目前综合比较各种得失利弊、权衡各种可能后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之前的高考制度体系中,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事实上有着很高的学科地位。但在这次新高考改革之后,科学学科的地位大幅削弱。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大问题,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不重视科学学科的时候。报考科学学科的人数比例明显下滑,主要的原因不是实施了选考制度,而是因为不科学的计分制度导致报考科学学科的学生遭受不公平。为解决这个问题,各方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对各备择方案的主要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当前高考制度中,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住的三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高校招生考试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古代高等教育是在科举考试制度的规范下进行的一种“宽进严出”式的教育体制,基本上不存在招生考试,而只是一种学位考试或任官考试,学校内部的考试也为科举所左右,科举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一切都与科举相似。  相似文献   

18.
刘泽思 《教育与考试》2010,(2):15-18,31
结合德国招生制度的平等原则以及中国的特殊情况,本文提出机会平等原则并建议将其作为高考改革的唯一目标。据此,笔者将现有的众多高考改革"药方"分为"对症"与"非对症"两类,对于诸如取消分省招生制度、废除少数民族优待等合理建议建议予以采纳,而主张废止那些旨在通过考试的主观化、本地化来提升城市人口成功机率、侵犯农民权益、为官员腐败打造基础以及为北京人这一"最宝贝的少数民族"提供加倍优待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考改革范式决定着高考改革的面貌与前景,在国家本位、市场本位、高校本位、考生本位四种高考改革范式中,以任何一种范式为主导的高考改革都易忽略或损害其他高考利益主体的利益。未来的高考改革应在提取上述四种"本位范式"合理因子的基础上,采取综合与通盘考虑的博弈均衡范式,使高考改革走向一条通往多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教育测量理论应用于高考改革实践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新勇 《中国考试》2020,(1):7-11,46
针对高考改革实践中涌现的一些焦点问题,对目前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指导高考改革实践发挥作用的局限性进行学理上的阐述,包括项目反应理论能否应用于高考、考试时长的确定、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分数转换、情境化命题、语文写作评分、合成总分录取等。对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助于提升运用教育测量理论指导高考改革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