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弃,甲骨文作,象双手捧簸箕弃子状。《说文解字》释“弃”为“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释“捐”为“弃”。故“弃”应是古代育儿中弃子习俗的文字记录。古代育儿中的弃子习俗似是一种世界性现象。据古罗马神话,瑞亚·西尔维亚和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孪生子罗慕洛斯和瑞摩斯。她怕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弃”字的形体解析为切入点,索探其造字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依据,剖析其构形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弃子习俗,并从文化视角索寻这一习俗发生、存在的主要因由。  相似文献   

3.
<正> 《大雅·生民》向以难解著称。二千年来,对于“姜嫄弃子”原因,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先前,论者多将姜嫄弃子的行为和履迹感孕之事联系起来。《毛传》云:“‘履帝武敏’,帝,高辛民之帝也。”秦汉以来,某些史籍说姜嫄是高辛民(帝喾)的元妃,其说不可信,前人戴震辨之甚明。又,如按毛说,以诗义推之,姜嫄既有夫,又求子,生子为何弃之,且一弃、再弃、三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相似文献   

4.
弃子母题是一个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广为流传的神话母题。由死亡意识观照希腊神话中的弃子现象,可以看出不可抗的“神示”是“弃子”的理由;死亡意识则是“弃子”的根源;神话与人类现实交际才有了“弃子”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慈幼是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溺婴、弃子的现象和习俗,宋朝政府采取了预防性和辅助性等慈幼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了一部分幼儿的生命,稳定了人口数量,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救济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高年级数学四则运算,由于运算步骤不断增加且数大而复杂、增添了验算的难度。古代“恒和弃九”法具有“易学、快捷、准确”之特点,可以引入高年级教学实践中。所谓“恒和弃九”,是古代数学家根据“9”的特征,总结了任何整数连续减去9(弃九),得到小于9的数,与这个整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弃九”后所得的数相等(恒和)的规律,如34-9-9-9=7,被减救教位上数字之和3 4=7,因此,34的“弃九数”是7。将这个规律运用于验算,即是“恒和弃九”法。采用“恒和弃九”法,可以将参加运算的每个  相似文献   

7.
方丘神话来源于古代夏至祭地之典,并曲折地反映了古代的婚恋,生育习俗。《外国图》的作者不明乎此,将“方丘”看作“殊方异域”而志其“浴水而孕”之怪,实际上,方丘之上,潢水之滨并非“纯阴无田”。方丘神话不过是给古代祭典与婚恋、生育习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而已。  相似文献   

8.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9.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丧葬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烧饭”、“面”是具有草原特色的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之一。本文从“烧饭”、“面”习俗的纵向研究,试图从文化传承的理论角度,寻求“烧饭”之礼残留至今,“面”之俗却于中世纪湮没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清明的习俗中,要数古代流传下来的扫墓习俗,对后世影响最大。即使在那“破四旧”的年代,该习俗也没有被忘记、被破除。那么,“扫墓”是指什么呢?所谓“扫墓”,是“清扫墓地”或“扫除墓地”的简称,不是真的要人们去打扫墓穴。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境内的婚俗出现了新的动向:婚礼仪式由繁趋简,婚姻当事人的自主观念增强,婚姻当事人的年龄有所提高,婚俗中的迷信色彩淡化。这一时期,河南的婚俗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式婚礼发展不平衡,新旧婚俗并存,新式婚俗依然存在严重弊病,新式婚俗提倡晚婚。  相似文献   

13.
云南文山苗族婚俗在维护苗族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涵盖了一夫一妻制、男女地位平等、恋爱婚姻自由、同宗同姓不婚等内容,具有内容的生活性、程序的非正式性、运作的内控性等特征。其婚俗存在既有可供现代婚姻法借鉴的合理部分,也有与现代婚姻法相冲突的地方。如何处理好传统婚俗与现代婚姻法的关系,是传统婚俗与现代化调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毕节地区布依族有着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在其婚姻礼俗中积淀着浓厚而丰富的布依族思想、文化内涵,昭显着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同时其婚姻礼俗又支持、坚守、作用于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因而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体现出毕节地区布依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保障了在现代社会交融中,毕节地区布依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由此体现出毕节地区的布依族仍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桂东地区作为广西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其婚俗既有传承又受到当地汉族其他民系和少数民族的影响,形成自己特色的婚俗。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桂东客家婚俗的描述,进而对其进行非主流文化的分析,指出它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变易性、象征性、调适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从择婚、议婚、嫁娶婚、新娘禁忌等方面论述了卫拉特蒙古在婚姻习俗的诸多禁忌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一般而言,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安排,而王鲁彦的风俗小说以表现浙东风俗为主要内容,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和艺术手段:作家着意于表现冥婚风俗,由于风俗自身的强大社会规约性功能,致使小说的内容被风俗内容所划定;冥婚风俗是浙东民众所信仰的,这是结构小说的现实性基础和逻辑起点;悠久的历史承传,为小说创作设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为了达到小说的艺术效果和反映风俗的真实性效果,作者采用了民俗叙事与故事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因此,风俗小说真实呈现社会习俗远胜于对人性的揭露,风俗成了小说创作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上海近代婚事习俗变迁的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开埠以后 ,随着西方商品大潮的冲击和文化观念的登陆 ,上海地区的婚事习俗在形式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无论是结婚使用的一系列物品 ,还是结婚需要履行的一系列仪式 ,都同以前有了本质的不同 ,而同这些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婚的内涵和隐含在结婚形式背后的哲学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移 ,从而完成了近代上海婚事习俗的一次断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大理市上关镇、周城和下关三地近两年内家里办过喜事的三十户人家作实地调查,试图反映大理白族婚俗的沿袭与变化程度。大理市洱海上游的上关镇和白族村——周城白族婚俗沿袭的比较多,而洱海下游的下关变化较大。大理市白族婚俗在婚姻制度、嫁娶类型和婚礼程式上有一定沿袭,在订婚、结婚、交彩礼和回门四个方面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哭嫁是包括闽清在内的福州地区传统婚俗之一。闽清哭嫁婚俗带有古代掠夺婚姻的痕迹.但主要根源于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并依惯例而传承,其内容主要表达新娘对亲人的依恋之情以及亲人对新娘的祝福和教导之意。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因女性个体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等原因,哭嫁婚俗在闽清当地逐渐消亡。尽管哭嫁已经消亡.但它所强调的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期盼亲情融洽等内容对今天构建和谐家庭仍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