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占全国总人口80%的中国农村,必须把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教育观念与高校两个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20世纪的帷幕正徐徐降落,21世纪的晨跨已依稀可见。新世纪在呼唤着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道路,要求人们在注重物质文明的时候,必须同时注重精神文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模式的选择对实现我国在新世纪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选择。同时,它也要求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来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高等学校是高级专门人才荟萃之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理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风水观因其缺乏 "真确的知识" 而受到摒弃和批判, 五四以来风水一直受到科学理性、 唯物主义主导的文学思潮的攻伐. 随后, 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风水在文学中的境遇也因时而易, 这不但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嬗变, 还纠结着20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 哲学及美学取向. 尤其是随着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 风水文化逐渐浮现出其反思现代性的 "复魅" 特质.  相似文献   

4.
人文:一个与"人和人性"有关的文化概念--古今"人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是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文化术语之一,但一些重要辞书对其含义的解释明显不当.仔细检讨"人文"一词的古今流变,它在当今决不是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指"与人有关的,能显示人的本性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在当代中国的流行,与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社会出现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密切相关,我们只有从这"两种文化"的国际背景看问题,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有关"人文"的一切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中国拥有中国古代文化与五四新文化两种文化传统。在体认"国学热"有承继传统文化之功效的同时,也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狭隘心态。五四新文化传统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选择与确立的文化方向。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精神、民主观念为指导,理性整合两种文化传统,坚守知识分子底线,继续以学术介入社会生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党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务和政工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党务和政工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更好地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任务,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社会文化变革密切相关,并遵循着一定时期社会的文化路向。考察近现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从清末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到民国时期的"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思想,直至20世纪后期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它们在课程宗旨、课程内容乃至课程实践方面均对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留下了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变革的烙印,鲜明地反映出文化变革在师范教育课程上的价值诉求。同时,不同时期的师范课程改革也顺应了社会文化变革的需要,表现出师范课程改革自觉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大学是主体与客体;推进文化发展、建设和美中国,大学是"主场"、大学教师是重要推手。文化昌盛之势下,大学必须有"文化",应批评、引领文化思潮和助推文化繁荣、社会文明。文化繁盛、社会全面进步与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及其教育力、文化力、创造力关系密切,文化发展当关注、发力让教师"德艺双馨"。依法治校、推进大学善治是大学发展、辉煌的基础与保证;让社会美丽、让生活美好是大学教育、大学发展的指向、落点与功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科学社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科学社团的大量兴起,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科学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开展,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恩斯特.卡西尔“人—文化—符号”三位一体的文化观念已经为国内学者熟悉和接受。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强调了文化生产意义的建构特性以及作为意义与价值系统的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应当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2.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在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今天,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百部名著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全集》等100部中国20世纪名表现出内容构成方面人社会科学类多、自然科学类少;社会科学中学、政治、历史、哲学等份量重,经济、法律份量轻;名出版区间方面,民国和改革开放时期出版数多而“左”倾政治思想干扰时期出版数少等特点,由此而折射出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方面的两大特征:一、社会化关注的重点在政治和化领域,自然科学及经济、法律等方面研究相对滞后;二、学术繁荣的前提是社会政治气氛的宽松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陈云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搞好执政党的党风;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建设.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不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单纯延伸,而是在同西方文化激烈冲 撞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西学东渐中,德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而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传播,不仅播种了科学、民主、法治的理念,而且以其新的伦理价值为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型注入了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剖析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教师隐喻的政治哲学渊源,探讨了在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情境中塑造一代新人的教育机制,指出中国社会兼具规训社会与榜样社会的双重特征,并分析其道德教育的不同策略,最后点明在现代性之后此论题的现实立意。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来自欧洲启蒙运动并迅速全球化的哲学理想,现代化是其社会图景。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初期的启蒙救亡、中期的政治遽变、“文革”后的经济建设,至今仍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前进。然而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决定了现代性进入中国后的曲折与变形。20世纪的中国文学被捆绑在现代化之路上,其审美特质与自主精神都必然受到特定时期历史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浅谈图书馆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文化建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人类文化知识殿堂的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辐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促进政治与经济的建设、促进文化知识与科技信息的传播、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充分认识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并发挥其更大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湘文化(孕育阶段、古代阶段、近现代阶段)的发展过程,是随着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地演变、重构,从而才形成了具有独到风格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推崇理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湖湘文化的发展正处在民族与社会双重危机下,而如何构建一个兼容中西的近代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达到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目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20.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