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道德文化自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是实现道德主体将社会道德要求真正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追求和行动力量的关键因素。唤醒道德文化自觉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具有独特优势和内省作用。文章以阐述唤醒道德文化自觉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在此视角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内化的作用机制以及路径选择,力求使大学生高度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联系实际、不断创新的原则,通过开展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传统文化的涵育作用,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期,思想价值多元期。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治理当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抓住了孝道,也就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底蕴厚重而深远的孝文化,既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珍贵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新时期,以郭巨孝文化为切入点,整合孝文化资源,挖掘孝道文化内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多元化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的当代中国,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课之一,重视社会实践与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即道德践履。将传统文化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中,通过研读经典、文化考察和专题讲座等方式,丰富、深化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之源。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探讨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认同性、道德性、实践性等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多重辨析,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突出思想引领;挖掘历史渊源,传承道德精髓;扎根现实世界,融入生活实践等基本策略。以基本策略为指导,应从立足传统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全"体系;回归现实生活,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范式;结合学生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多"维度等方面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美日两国高校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美日两国高校主流价值观教育特点入手,借鉴两国高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做法.提出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的地位不能动摇;注重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自豪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以民族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点调查法,研究民族地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发现大部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道德、人生观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但也有极少数人价值取向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结合德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抓好校园网络建设,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道德与高校网络舆论传播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大学生道德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因此,坚持以大学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指导,才能够保证高校网络舆论传播价值方向的正确性,确保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能够承担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文化思想的多元化、网络时代的教育无中心特征、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以及高校思政理论课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等,是高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障碍.将互联网+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的道德楷模和道德引领作用,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关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能够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用“地方性知识”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道德文化自觉是道德主体对于道德文化、道德内省以及道德约束所具备的清醒认识和自主践行的动力。应厘清道德文化自觉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涵养的关系,并培育学生道德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文化育人,增强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能;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和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软实力。高校文化建设应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视角下,明确文化建设目标,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新旧媒体结合起来,并完善管理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主流文化与潮流文化交织的跨文化发展态势,容易使青年学生滋生出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问题。高校文化建设要主动以文化自觉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养成,用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道德基础,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反思力。  相似文献   

15.
当下,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传承发展问题,就是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践行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和最新体现。换言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传承与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尺。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体现,也是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多元化、不良网络信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因素,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造成冲击,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挑战。高校应当从文化传承视角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文化育人"理念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把网络媒体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本质体现。文化认同能够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并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方法指导。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有:从文化的视角,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原理属于高校思想政治课之一,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包括道德实践与社会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即是道德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课的设置上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通过阅读经典等,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以契合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  相似文献   

19.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探析了当前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的路径,并提出基于传统文化视角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导向,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特质、现实影响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决定的。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必须把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育文化载体,健全教育机制和方式,优化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