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设计管理是一门研究设计资源的有效化利用和设计过程有效控制的科学,它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宏观而言,设计管理中有两个最主要的点--"人的管理"、"事的管理".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就将其列入设计教育体系不同,中国的设计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结合中国设计管理的现状,以设计管理中的"人"与"事"为切入点,提出将"沟通"与"创新"作为设计管理中"人"与"事"高效运转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有关"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不同观点备受关注已有很长时间,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简单的理解为设计艺术是关于设计的艺术,它基于理性的思考;而艺术设计是关于艺术的再创造,它基于感性的冲动。两者虽然常常被同时提及,但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材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我国设计艺术学界对设计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范畴、范围的认识、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观念来认识设计艺术;二是从设计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来理解认识设计艺术。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它是与艺术的一种融合,并非就是"艺术"加"设计"的一种结果。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门学科,都体现着艺术的基本发展,体现着设计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高职《畜牧场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场规划与设计>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突出工作过程任务化,任务教学现场化,考核内容成果化,同时创建"双班双基地"系统化教学模式及"七步法"教学模式,创建配套教学资源,实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4.
一、"陷阱"类设计与解中考试题中,有许多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命题者却有意设计"陷阱",制造障碍,如果同学们粗心大意或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便会误入这些"陷阱",造成解题失误.那么这些"陷阱"究竟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呢?下面举例进行简要分析.(一)利用限制条件设计"陷阱"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9课选取的是明代袁宏道的散文《满井游记》,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共设计了三项内容,其中的第三题是一道"探究性学习"的题目,编者在导语中简要说明助词"之"的用法后,要求学生就本课出现的助词"之"的用法与意义进行复习与总结.这种即学即用的研讨与练习设计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设计思路也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思想.但是编者所设计的导语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知识性错误,无法实现其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靳埭强先生为靳与刘形象设计顾问公司设计的公司标志采用传统吉祥图案"方胜"和"盘长"为原形,完美诠释了传统美学观点中"形"与"神"的观点,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标志设计作品。传统美学观点中"形"与"神"的观点所表达是一种外在与内涵的关系,对现代标志设计有着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这不仅仅是一种设计上的需要,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旨即阐释在设计学科中对"生态"概念的理解,在生态学、生态哲学等学科背景下,着重以设计学科为主要视角对"生态"概念进行学理性梳理与分析。通过对设计历史及其实例的阐释以及中西方设计历史发展对比,强调了在设计学中,"生态"的出现、发展与现状,并指出对"生态"的理解过程即设计学科本身、设计历史的发展过程。另外,明确设计学科中"生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这一新的分支学科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概念的明确,也可使多学科交叉过程中出现的概念混淆、理解错位、使用不当等情况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马宏  洒月 《中国教师》2014,(4):70-71
<正>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业设计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将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具体而言,作业设计应涵盖课前"预习导航"、课中"语用训练"和课后"迁移运用"三大板块,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合理安排作业程序,将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引领课  相似文献   

9.
刘海燕 《文教资料》2009,(10):70-71
本文从"五色"、"五行"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及发展.指出了传统色彩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以及现代设计的色彩观.在色彩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公共的审美,更要与时代相结合,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0.
章丽 《考试周刊》2014,(73):18-19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选文入选的原因及单元设计、课文设计和课后设计的意图,通过归纳分析可以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的编排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者作品作为课文;在编排设计上由三个模块构成:有导向性作用的单元设计、有创设情境提供信息作用的课文设计和帮助学生思维拓展的课后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选编的作者选文把握古诗文教学重难点,根据各模块设计展开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5.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6.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7.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