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概述了国内外英语短语动词的研究情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的对英语短语动词教学,应该走以小品词为中心的处理道路和以意象的方式给学习者呈现短语动词中小品词的多义性的方法,以及通过隐喻扩展分析短语动词语义的方法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能够促进外语学习者对英语短语动词的习得。  相似文献   

2.
英语短语动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国内外英语短语动词的研究情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的对英语短语动词教学,应该走以小品词为中心的处理道路和以意象的方式给学习者呈现短语动词中小品词的多义性的方法,以及通过隐喻扩展分析短语动词语义的方法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能够促进外语学习者对英语短语动词的习得。  相似文献   

3.
英语短语动词的情况较为复杂。本文从短语动词的历史、曾经使用过的术语开始论述了它的构成和使用、语法分类、字面用法和习惯用法以及短语动词的来源。希望本文能有助英语学习者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英语短语动词。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通过机辅语料检索与人工分析相结合,主要调查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短语动词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两个水平的学习者在短语动词的使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水平的学习者在使用某一短语动词时,其意义通常只限于第一或第二义项,说明学习者只掌握了短语动词的基本用法,对短语动词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掌握不够。  相似文献   

5.
动词短语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热点之一。动词短语是由动词加介词、副词或其他词构成的固定短语,其功能相当于动词,从表面上很难看出这些短语的意思,学习者多数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事倍功半,费时低效,因而这些短语的学习也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那么,高考从哪  相似文献   

6.
张元元 《双语学习》2007,(10M):174-176
英语短语动词向来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较为头疼的一个话题。Liao和Fukuya于2004年专门就中国学生使用短语动词做了相关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经常回避使用短语动词,并且挖掘了回避原因。本文将对此研究进行介绍和评论,希望给短语动词的教与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巫玮 《考试周刊》2011,(13):136-137
短语动词教学是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利用意象图式教授短语动词能够使学习者了解与与该短语动词相关的短语的内部结构及其各项隐喻意义与原型意义的关系,从而使学习者系统地掌握目标词汇,加深理解,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3,(60):76-77
文章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通过机辅语料检索与人工分析相结合,主要调查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短语动词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短语动词的使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使用的英语短语动词有很多重合且数量不多。  相似文献   

9.
郑重 《学语文》2012,(4):35-3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词汇上的偏误,动词及动词短语运用上的偏误尤其应该引起教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词及动词短语教学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以使用为基础的视角研究具有中等水平的成年外语学习者对一种具有不同概念的英语短语动词构式的习得。研究结论为:(1)即使没有采用明确的认知教学法,以使用为基础的外语学习者能对"V+down"构式的概念进行概括,与明确采用认知教学法的学习者没有显著性差异。(2)隐喻推理能力需要明确的认知教学指导。因此,我们认为,概念相关的一种短语动词的学习效果优于概念不相关的多种短语动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尽量能把以使用为基础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主动加工过程与明确的认知教学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对缤纷的颜色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涵义,从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颜色词汇。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颜色词可能会赋予不同的文化涵义。这就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词方面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英汉习语中数字"三"文化含义的异同,就反映出东西方民俗文化内涵的差别,了解中西方的数字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汉数字习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discusses findings of a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Malawian students' meanings for some probability vocabulary. The study explores the meanings that, prior to instruction, students assign to some word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teaching probability. The aim is to have some insight into the meanings that students bring to the classroom. The sample for the study consisted of 154 students in their first year of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whose first language was Chichewa.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many of the students' preconceived meanings for probability vocabulary were distant from established conventional probability meanings.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wide range of meanings associated with each of the words. An attempt is made to analyse the students' meanings and to explain their possible sources, some of which are rooted in the students' first language.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an awareness of students' preconceived meanings, and also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 learning probability.  相似文献   

14.
由“甲”至“癸”十个汉字,自商代便已经存在。但在最初的文献材料中它们就用为天干的代称,本义反淹没不闻。本文以其文字构形、文献用例及参与构形的其他汉字的字义为出发点,从而达到探究其本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含动物习语在习语中占相当一部分。动物以其本身的形象特征赋予习语一定的比喻意义,而特殊的文化环境又使习语有了特殊的隐含意义。含动物习语的隐含意义以及动物在英汉习语中的差异是这类习语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只有正确理解并把握了这两点,才能在翻译中相对准确地将源语言中含动物习语翻译成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习语。  相似文献   

16.
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的复合词是一种提示性的复杂符号。在这种符号序列中,其能指既有能指形式也有能指意义,而且能指意义对词的所指意义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文章着重分析汉语复合词中所指对能指的要求以及指意义对所指意义的提示方式,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关系的分析为把握词义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从词汇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入手,分析、对比英汉语词汇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的差异。作主要从外延相同、内涵不同;外延不同、内涵一致;外延和内涵都有差异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减轻其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有些已识的古文字的本义尚未得到考释或尚未得到正确的、明确的考释 ,在这些古文字当中 ,有许多都是在本义上被后起的今字代替了的古字 ,由于它们的本义很早就不使用了 ,而人们又往往习惯于从一个字在古文献里常用的意义中去寻找它的本义 ,结果不是找不到就是找错了。对于这类古文字 ,只有根据古今字的原理 ,找到它们的今字 ,才能确定它们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新词新义"仍需关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生活习惯以及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汉语真正进入了一个新词新义迅猛增长的新时代。而语文规范、语文教育和词典编纂要与时俱进,随时注意新词的产生和新义的形成以及词义变化的动向,顺应词汇发展的客观需求,研究新词新义产生演变的规律,采取正确引导的措施和方法,使新词新义真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I argue that Ricoeur’s preunderstandings can be used as a heuristic to aid researchers who collect narratives as data (1) to identify cultural meanings that become resources for participants’ positioning work, (2) to ground the identified cultural meanings in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and (3) to understand participants’ interpretations of constraint and agency within that context. I outline how 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of Ricoeur is consistent with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positioning and identity, as well as present data analysis questions developed from Ricoeur’s ideas of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to explore common cultural meanings used by participants in interpreting their lived experience. These questions provide a strategy to examine how participants may be referring to common cultural meanings but their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se meanings can have different implications for their feelings of ag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