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少年电脑世界》2014,(6):24-25
“增强现实”这一概念对淀粉来说应该不陌生,通常来说,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触觉,即所谓的“五感”。之前小编提到的增强现实大多都和视觉有关,显然,视觉不是全部,一些科技厂商正试图通过其他的感知形式,为用户带来更真实、更具象化的增强现实体验。本期小编就带淀粉们来看看这些可以“挑逗”你五感的小玩意儿。  相似文献   

2.
通感补说     
通感补说陶淑霞什么是“通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通感》中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徐汉华主编的《写作技法词典》认为:“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那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  相似文献   

3.
王玥  王欣 《早期教育》2006,(6):35-35
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可以提供两种策略:一是类的扩散策略,如:“某某小朋友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思考的,你能否也从听觉的角度来说一个呢?”这种类的扩散还可延伸到其他的类,如从听觉通道进入视觉通道、味觉通道、触觉通道等;二是环境资源策略,即让幼儿学会从周围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如:“这个方形的螺旋形和我们墙饰上的什么有些类似呢?刚才某个小朋友说方形的螺旋形像蝴蝶的翅膀,你再想想还有什么和蝴蝶类似的呢?”  相似文献   

4.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1)视觉→听觉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指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如“冰冷的月光”.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感觉有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人都相信还有“直觉”,或称之为“第六感”,尤其是女性。“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呢?  相似文献   

8.
“通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或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门类艺术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也使各种艺术之间经常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通感”这特殊的“桥梁”,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像第一种(以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形式的“通感”的运用,可作如下安排:  相似文献   

9.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王国维这里讲的就是“通感”问题。春天来到,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觉。“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宋祁的诗句把听觉与内心感觉沟通了。风吹云破,月光普照,花影在地。“化影”,是看到的,“弄”,属于触觉范畴。张先的诗句把视觉与触觉沟通了。尽管王国维这里没有明确提出“通感”这一名称,然而他是在说不同类型的感觉可以互相沟通,而且这样的沟通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绿》这篇散。最为传神的便是“女儿绿”艺术感觉的抒写。选段中。梅雨潭的绿。像妩媚动人的少妇,像顾盼生情的姑娘,像活泼天真的女孩,像百媚横生的玉人。作立足于多种感觉从多维透视.一层一层地描画出“绿”的女性美。  相似文献   

11.
感觉挪移——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称’。”(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相似文献   

12.
靳松 《海外英语》2023,(4):13-14+18
多模态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延伸到口译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训练中将听觉、视觉及触觉等各类感觉有机结合;而口译的听辨过程是处在口译活动的最前端,根据认知心理学,该文提出了“交替传译听辨多模态动态认知模型”,并且指出,在听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从环境、图像、听觉等各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能力,结合数字技术,营造出多模态的口译训练环境。  相似文献   

13.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与光学成像技术去生成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虚拟感觉世界,让装备适当设备(如带上头盔、目镜、触觉手套、操纵杆等)的用户,可以用自然的技能(眼看、手摸、耳听、鼻嗅等)对虚拟现实世界客体进行考察和交互作用的一种高新技术。人类的视觉对三维空间图像产生的反应,比对二维平面图像产生的反应要强烈。虚拟现实的三维立体空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萨瑟兰教授在开发交互式实时计算机三维图像系统时,首先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后来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为美国空军培训飞行员…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上说,“感到”侧重于表达“心情、体验”,“觉得”侧重表达经过思维分析的“道义评价、事态判断”,“感觉”则侧重表达“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从功能上说,“感到”后可以直接加“了”、“过”等助词,“觉得”、“感觉”后不可以直接加“了”、“过”。“感到”可作定语,可加名词性宾语。“感觉”可加补语、宾语成分,可作名词。  相似文献   

17.
视觉生理是审美心理的基础;服装面料心理不仅涉及视觉生理的信息判断,而且是多渠道感觉信息的交叉,受各人自身的经历、素养、年龄、性格、民族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对服装面料的感觉,会计听觉、味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反应和物理性质的有关感觉,如冷热、距离、面积、重量等的错觉,理解、利用这些特性,是我们进行服装设计时面料选择的基础,进而可以增强某些设计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浅谈香水包装中的“触觉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水包装运用触觉、视觉形成知觉,再由知觉感知嗅觉,形成了感觉-知觉-感觉的认知路径。包装中一般以生理触觉和心理触觉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触觉作用于受众,以触觉使用设计和触觉审美设计为研究对象,实现肢体接触与视觉、嗅觉认知共同构建的香水使用情境。香水包装通过触觉设计演绎香水知觉,达到对其营造氛围的感性认知。  相似文献   

19.
视觉生理是审美心理的基础;服装面料心理不仅涉及视觉生理的信息判断,而且是多渠道感觉信息的交叉,受各人自身的经历、素养、年龄、性格、民族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对服装面料的感觉,会有听觉、味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反应和物理性质的有关感觉,如冷热、距离、面积、体积、重量等的错觉,理解、利用这些特性,是我们进行服装设计时面料选择的基础,进而可以增强某些设计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移觉     
辞格之一,又名“通感”。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如朱自清的《绿》,形容梅雨潭的“绿”是“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视觉);“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触觉),让读者眼可见,手可摸,对醉人的绿有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