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片断(出示6027000、210706、5306000、610000000、53060000000)师:你能读出这些数吗?师(指6027000):这个数有4个0呢,我怎么只听到一个零?生1:因为每一级的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师:210706只有两个0,为什么都读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杜成芳 《海南教育》2014,(12):52-53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是这样!今天,我上了一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数花生"(认识20~100的数,准备100个花生,只拿出99个)。【片段回放】师:今天,我来考考大家的眼力,猜猜,我这里有多少粒花生?师:谁猜的准确呢?怎么判断?谁来数数看?(指名一生上来数。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数的)生:我是一个一个数的,1、2、3……98、99。  相似文献   

3.
周正娟 《学子》2012,(4):44-45
一、对话中感悟知识内涵【案例】刘德武老师《认识厘米》一课,认识直尺上的“0”的环节。师:(大屏幕上出示直尺)尺子上还有一个一个地数,大家一起读出来。生:(齐读)0、1、2、3、4、5……师:你们知道这些数中,哪个数是最小的?生:(齐答)0。师:(点头)谁知道,0通常表示什么呀?生1:通常表示没有。师:说得多好啊。0表示...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体积的概念(略)二、出示体积接近的2个物体。师:请同学们观察,谁的体积大一些。生:长方体的体积大。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我看长方体比正方体长一些。师:(移动位置使正方体高一些)那老师这样放呢?能说正方体的体积大吗?(学生都摇头)师: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差不多,不容易观察出来,现在老师告诉大家,这两个物体都是由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的。(移动两个物体使同学看到它们都是由小正方体拼成的)那你有办法了吗?生:只要数一数它们分别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哪一个所含数目多,它的体积就大。师:那我们就先来数一…  相似文献   

5.
一暖场屏幕依次出现5粒花生米,学生静静地数,最后形成一个"5"字。(教师接着出示一条裤子,学生一片哗然)师:裤子和花生米发生了什么故事?请看——师:小蚂蚁要把这5颗"花生米"(教师以5个皮球代替),倒进2个裤子洞洞里,猜猜每个洞洞里可能会倒进几个?(在学生激情的猜测中,教师把球倒进了裤子里,球分别从两条裤腿滚出……结果出来,一些孩子开始呼喊:"我猜中了!我猜中了!")  相似文献   

6.
第一课时:想象画意促表达一师生交流师:请问你们老师姓什么?生:我们老师姓"杨"。师:我在来的路上琢磨,五(4)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模样呢?我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像不像你们的老师。出示:__老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生:(高兴地)很像我们的杨老师。师:是对杨老师哪方面的描写呢?生:头发。师:把"杨"字带进去自由读。(生读)师:一段文字中往往有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句子中往往有关键的"词语"。这段文字中关键的句子是哪  相似文献   

7.
【片段一】"数一数"教学师1:一亿有多大呢?谁来猜一猜,如果老师照1、2、3、4、5……这种速度数下去(边数边拍节奏),从1数到1亿要用多少时间?生猜测,各种答案都有。师1:一亿到底有多大呢?那我们来数一数,体会一下从1数到1亿要多少时间?下面老师来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帮老师计时。多媒体大屏幕显示钟面上时间的变化,老师数数时故意表现吃力,数到100停顿。  相似文献   

8.
陈云全 《教师》2012,(26):86-86
片段一:寻找身边的角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上学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生:红领巾。师: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师拿出一条红领巾)你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生:三角形。师:三角形上都有三个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个新的图形朋友。(板书"认识角")师:大家说说看,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角?  相似文献   

9.
【片段1】 师:课文中"她"和"我"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一个小姑娘被炮弹炸伤了,需要输血,小男孩阮恒献血给她的事。 (师板书:输血、献血,让学生齐读这两个词语。生把"血"字都念成了"xuè") 师:"输血"中的"血"读"xuè",而"献血"中应该读"xiě"。 (师请学生说还有哪些词中的"血"念"xuè"这个音)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3、74页。【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初步认识“十”1.唤醒经验师:(出示“数”)同学们,今天顾老师带了一个字你认识吗?生:数(shù)。师:这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怎么读?生:shǔ。师:连起来可以怎样读?生:数数(shǔshù)。师:是啊,数着数着,数就来了。2.认识10个一是1个十师:小明和小芳打算摆同样多的小棒。小明是怎么摆的呢?跟着他一起,他来摆,我们来数。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师出示主题图,图略)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男孩有34枚邮票,女孩有16枚邮票。师: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枚邮票?师:怎么列式?生:34+16。师:很好。34+16等于多少呢?请大家独立思考,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还可以列竖式计算。(生独立思考后,师指名汇报)(1)摆小棒。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4根和16根合起来是多少?生:50根。师:最下面的这一捆哪里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一、比较阅读两种语言,感觉有什么不同师:同学们可能都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咱们祖国的汉字丰富而神奇。今天,我们也来举行一次汉字听写比赛,谁愿意挑战?(许多学生举手)师:看来,大家都很有勇气。这样吧,你们推荐一个最厉害的男生和一个最厉害的女生来比赛。(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在黑板上默写)师:每人听写两个词语。写对一个及格,写对两个优秀。下面的同学可以在本子上写。  相似文献   

13.
李颖 《黑河教育》2009,(6):46-46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李老师带来的是谁?(出示姚明图片)他有个外号——小巨人。 师:姚明有多高?(生:2米26厘米)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生:米、厘米) 师: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生:(每个人都用小手在比划)有这么长。 师:米用字母表示什么表示?厘米用字母什么表示?  相似文献   

14.
陈晓东 《考试周刊》2011,(32):96-96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不缺少"数学",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缺少主动捕捉数学的意识和眼光。最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用字母表示数》,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片断一: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在学生介绍完自己的年龄后,自然而然切入正题。师: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学生猜测。(略)师:告诉大家,我的年龄比小浩(班上的数学课代表,今年10岁)大15岁。现在知道老师有多大了吗?生:25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小浩10岁,你比他大15岁,10+15=25岁。师:小浩12岁时,老师多少岁?  相似文献   

15.
教学实录: 师:(板书课题)仔细看这个课题,课题中讲到了两个人物,你看出来了吗? 生:大作家、小老师。 师:浏览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萧伯纳是一个"大"作家?请用横线画出这样的句子,  相似文献   

16.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荧屏,看你能发现什么?生:开始看到了一个点,这个点移动又变成了一条线(直线),这条线再平移又变成了一个平面(长方形),面的移动又变成了一个体(长方体)。师:对了,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就是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谁能举一些长方体的例子?生:砖、牙膏盒、一次性打火机等都是长方体。师:师举起一支打火机,这到底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就知道了。(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手中的学具,看一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片段一】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出12。师:你们认识它吗?生:它是二分之一。师:对,读的时候从下往上读。12表示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你的想法?生: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是12。师强调"平均分",并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12)。师:有谁再来举个例子呢?【评析】这节课教者不是从分苹果、分矿泉水开始,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8.
教学现场 一、自由谈话:每个人都有愿望 师:孩子们,你们生活中有哪些愿望想去实现? 生:我想有个弟弟!(笑)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平时我一个人在家太无聊了,想有个弟弟在家陪我玩。 师:爸爸妈妈有这个计划吗?  相似文献   

19.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俩是谁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图片。)师: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呢?(根据学生举例,电脑演示图形:黑板、课本、手帕、方桌等实物图和这些物体的面的平面图。)师: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师:我们把围成图形的线段叫做图形的边。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正方形呢?师:(接学生的回答)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通常把它们叫做四边形。请再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帮着分一分。(教师出示月饼模型。) (1)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2)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分的?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3)如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生:半个。 师:分得的结果是2和1时,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半个”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采撷实例,在分的过程中,使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