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系统方法论的主要思想包括整体观、层次观和演化观。以这些观点作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主要分析工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阐明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反思科学技术系统的价值特征,构建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从而在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诸内容之间建立起内在逻辑联系,使之真正成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方法的科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应遵循自然辩证法的系统观、辩证观,科学观进行制定,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2003年2月17~22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在浙江大学举行《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修改统稿会。与会专家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六大”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思维,经过认真研讨,基本确定了新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内容体系。修改后的教学基本要求以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四篇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辩证法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璐 《文教资料》2011,(13):85-87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艺术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以自然辩证法为思想指导。本文通过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三方面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哲学思考,进而深入探讨自然辩证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张、江、姚“四人邦”出于反革命、反科学的本性,全面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其罪恶行径之一,是肆意地歪曲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虚伪地兜售哲学“代替”自然科学的理论,无耻地诽谤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自然辩证法》过时,甚至狂言要贴恩格斯的“大字报”,妄图以其反动腐朽的所谓“新”自然哲学体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为了粉碎“四人邦”的无耻谰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澄清并恢复被“四人邦”严重糟踏了的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相互关系的理论,认真读一读恩格斯的光辉巨著《自然辩证法》,从中获得战斗的武器,汲取科学的力量,促进我们的科学发展和哲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构成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尤其是SSK等对传统科学观进行了解构之后,建立在实证主义科学观之上的默顿科学规范似乎落伍了。对此,我们虽然要承认默顿规范的局限性,但也应看到,默顿科学规范对于科学精神的总体把握依然是正确的,从社会运行制度上去促进科学事业健康发展也仍旧是探究科学的重要维度。扬弃了实证主义科学观之后的科学规范研究,将会看到更真实的科学面目。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是军校硕士生培养的必修课程,在自然观、科技观、科技社会价值观教育,以及培育战斗精神、塑造科学精神、体现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和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自然辩证法的时代精神.实质上就在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当代研究水平。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意味着人类的哲学思想进入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20世纪自然科学的划时代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结合,自然辩证法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一、何谓中国古代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它作为一门学科体系,萌发于19世纪中期,形成于19世纪七十年代.二十世纪以来它继续发展,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思维活动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过,在西方当代学术界大多把自然辩证法的任务划归科技哲学去完成,这主要就是因为进入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科技哲学不但使自然辩证法所承担的工作得到延伸,而且大大拓展了科技与哲学之间的联系,推进了人们的思维进程,显示出比自然辩证法更为宽广更自由的(唯物的、唯心的、二元的甚或玄之又玄的)生存空间.我国学术界一向是尊奉自然辩证法为独立而完整的科学体系的,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便于与西方学术界交流,很多人主张把“自然辩证法”改称为“科技哲学”.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因此拙文所谓的“中国古代科技哲学”其实质涵义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观念或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地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认识地球有认识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双重意义。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中,早期地球科学从新的地球观、地质观、生物观三个进路促进了新自然观的形成。现代地球科学成果深化了对自然辩证发展的认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科学性。地球科学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认识,有助于自然辩证法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诘难,彰显生态文明价值。深入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机械论范式对自然的“客观辩证法”的反动决定了“绝对知识”的相对性和科学视野的狭隘性,进而决定了科学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背离;因此,要使自然科学摆脱“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使之朝向“人性化”与“绿色化”的方向生成,就必须从根本上或源头上扬弃机械论范式,转向有机论范式,也就是要实现恩格斯所谓的“科学的哲学化”或科学的“理论思维”化;其方法论进路有两条:一是彰显古希腊哲学中的素朴的有机论,二是颠倒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对当今自然科学的现代性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家朱小蔓先生是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开拓者和实践者。她认为情感教育是基于幼童生命之根的培育,在幼儿精神发育、道德成长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朱小蔓幼儿情感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维度:1.“生命观”:始终坚守人道主义关怀以情感之眼看教育;坚信情感于“完整人”培育的生命价值;坚持情感是人类生命的主体力量;2.“情感观”:高度重视幼儿情感发育的德性价值,结合哲学思想架构与复杂科学文明综合考察生命早期情感培育的基础性、联结性与德性价值;高度珍视生命最初自然情感的创生、呵护、接续与滋养;阐释早期基础性道德情感的发生、发展与教育;3.“教育观”:挖掘幼儿情感发育的特征及人文主义路径;建设情感性环境与关系的教育策略;关注亲子情感关系的人文建构与爱的联结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提高《自然辩证法》教学质量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及其原则王志强《自然辩证法》课是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生必修的学位课程之一。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门课程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技术观,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改善和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人的自然观中,最和谐的形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园,其理想模式是男耕女织。自六朝人发现自然山水后,改变了以家园为精神寄托之所的自然观,开始以审美的态度关注自然。人类的进步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全面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事件发生在工业时代。当“人类中心论”和“科学至上”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时,它也在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科学理念的支配下,自然变成了“明的野蛮”的索取对象。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了“诗意地居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并列观、“大课程”观以及课程与教学整合观.不同的课程与教学观影响着课程和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之新型关系——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课程与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课程源于教学但高于教学,是教学的起点和方向;教学是课程的源泉、动力和最终目的;课程与教学之间存在不平衡性;课程与教学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是高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中深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剖析“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明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等教学全过程,营造拔尖创新人才成才成长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20.
科学观与科学教育改革:跨学科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科学元勘”诸学科的视角论述了科学观的嬗变及其与科学教育改革的关系。当代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教育学都为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科学观。从国际上看 ,“新”的科学观是当前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也应当对此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