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们一起玩晨间活动,我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今天我特意留心观察着小朋友拍皮球的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只会单一地不停地向后拍球,他们玩了一会儿就乏味了。于是我走到正在拾球的王兵小朋友跟前说:“王兵,我们一起来玩,我拍一个,你拍两个;我拍三个,你拍四个……”对这样地拍球、数数,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接着,我又教他们左、右手拍球;他们看着我跨球、拍球,学着我向上抛球——拍手——再接住,沿着地上的小圈圈走着拍球……这许多拍球法逗得小朋友高兴极了,围观的小朋友也参加了我们的游戏,我请王兵组织大家一起玩。从此,我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老师可会玩”  相似文献   

2.
小小滚球手     
小班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期,身体的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都较弱,交往能力也较弱,多数都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我园正在实施的“幼儿园球类活动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希望通过适合小班幼儿的滚追球、双人滚球接球、利用多种辅助材料进行滚球等活动方式.激发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使其乐意尝试多种滚球、拍球、抛球动作,让幼儿在体验多种滚球方式带来的乐趣中乐于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发展他们的体能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一、一分钟拍球比赛引发的思考拍球,作为一项幼儿园经常开展且深受幼儿喜爱的体育活动,不仅能促使手眼动作协调,能发展动作的敏捷性和节奏感。如今,球在我班幼儿的手里,能拍出多种花样,如:单手拍球、双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抛接球等,基本掌握了拍球的技能。但是,在迎接"迎新年·幼儿拍球"比赛中,我班组织了一次"一分钟拍球"选拔赛,结果与平行班相差很大。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丽丽 《教育导刊》2006,(10):45-46
儿童教育应该是一种“对话教育”。有一位专家曾对“对话教育”作了形象的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没有平等的关系,师幼之间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幼儿就难以和谐相处。那么,幼儿教师应如何让幼儿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我认为要实现对话教育,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话题那么多,你有没有真正听一听、悟一悟呢?这是个儿…  相似文献   

5.
教学要求:掌握反弹接球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协调的动作。教学准备:球(每人一只),大积木(每人一块),小椅子(每人一把)。场地布置如图:  相似文献   

6.
拍球是训练幼儿手脚动作协调的较为有效的一项活动。幼儿刚进入中班时,全班只有少数孩子能拍5~10下球,多数孩子只会滚球、抛球。为使全班孩子能掌握拍球的技能,我按以下步骤教孩子拍球: 首先,我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球,让他们在晨间及户外活动时自由玩耍,从而产生对球类活动的兴趣。此时,我还示范拍球给他们看。当他们看我一口气拍了上百下时,羡慕极了,觉得老师真了不起。这时我就告诉他们:拍球只要多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拍好。示范活动引起了孩子对拍球的向往,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年龄普遍较小。有几位幼儿动作发展比较迟缓且不协调,不会接球;多数幼儿这方面的动作发展一般;有四、五名幼儿身体素质和接球能力较好。因此,我在设计本活动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体质状况,将全班幼儿分成三类,分别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活动要求:1.多数幼儿能在行进中正确掌握拍球接球的动  相似文献   

8.
郑三元 《教育导刊》2009,(12):31-32
本期问题:幼儿园艺术活动中“认知浓缩”的做法是否可取?最近。观摩一位教师组织的活动“花的联想”。教师先是播放一小段关于花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课件,然后提问:“花是怎样开的?”她要求幼儿做出花开的动作。有的幼儿把双手合在胸前然后打开:有的则是蹲下身子把双手合在头顶,随着身体向上伸展,双手向上转圈做花的生长动作。教师的意图是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现花的生长,侧重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然而,  相似文献   

9.
幼儿特别喜欢球。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大班开展了玩球活动。 活动目标:①学习玩球的各种技能,包括学会左右手连续拍球的技能(右手拍50~100个,左手拍30~60个);学会花样拍球的技能(5~10种);学会运球、抛接球、投篮的技能。②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瑞吉欧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有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Catching the ball that the children throw us)。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教师和学生彼此互为伙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喜欢玩球,我们进行过拍球、边走边拍球、抛球等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幼儿提出要求玩足球比赛,但是要玩足球赛首先就要会运球,班上只有个别幼儿会用脚运球,多数幼儿一运球,球就跑得老远。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瑞吉欧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有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Catch the ball that children throw us.)”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在课堂上交往的过程,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同样,教师和学生彼此应互为伙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学前教育》2006,(9):41-41
“球”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两层含义:幼儿探究的兴趣或关注的事物,教师预设的提问、引导和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创设的环境等。那么,教师应如何抛给幼儿“球”。又如何接过幼儿抛出的“球”;如何让“球”在活动中体现教育价值,使“球”既适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生长空间?通过不断实践,我总结出幼儿科学领域“抛接球”教学法的四步基本模式:发球——运球——传球——投球。  相似文献   

14.
我常常听到一些老师鼓励和表扬幼儿,诸如“××小朋友问题回答得很好”、“××小朋友画的画很漂亮”等等。但究竟好在哪一点上,由于老师没有讲具体,幼儿有时只能有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概念和认识。我在教学中注意恰当地运用表扬这一教育手段,尽可能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如教大班情境讲述《好朋友》时,我请幼儿回答“冬冬是怎样到场地上来拍球的”,王怡说:“冬冬是高高兴兴来到场地上拍球的。”我立即表扬道:“‘高高兴兴’这个词用得很好,说出了冬冬来场上拍球时的心情。谁还能用不同的词来说说冬冬是怎样到场地上来的?”经过我这样明确具体的表扬,小朋友用上了“欢欢喜喜”“愉快地”等形容词。徐轲小朋友则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瑞吉欧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有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Catch the ball that childrenthrow us.)”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在课堂上交往的过程,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同样,教师和学生彼此应互为伙伴的关系。这使我想到如今的一些英语课堂中热热闹闹的对话,学生好像有说话的权利了,但是话题仍然被老师主宰与控…  相似文献   

16.
活动对象:三口之家——父亲、母亲、孩子。活动目的:练习各种方法拍球、抛接球、踢球,发展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培养孩子玩球的兴趣。活动准备:皮球3只(也可以用橡胶排球、吹塑球代替)。  相似文献   

17.
丰富多彩的球类活动,能促进幼儿协调性、社会性、合作性与创造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每个篮球的技能动作都对幼儿的发展有一定作用。拍球是篮球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技能,教师还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计划的制订,帮助幼儿掌握每一个动作技能。本文针对幼儿在实际拍球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并结合实际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拍球技能。  相似文献   

18.
一块小黑板     
早上,孩子们入园的时间有早有晚,晚到的小朋友总要问:“老师,今天我们练习什么呀?”我只好一个一个地去回答他们,也顾不上指导孩子们活动了。一天下午,我和小朋友一起讨论:怎么样让每个小朋友不用问老师,就能知道早上锻炼什么内容?有的小朋友说:“早上老师告诉我,我再告诉其他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说:“我们下午就想好明天干什么。”黄迪说:“把活动画在黑板上,我们一看就知道了。”我一听赶紧说:“这个主意好。教师找一块小黑板,如果明天要拍球,我就画一个娃娃拍球,再写上数字,就表示练习几次。练好后再选别的活动。”全班小朋友都拍手赞成。第二天早上,他们一来都跑到小黑板面前看看,然后认真地锻炼去了。小小黑板“解放”了我,使得我有时间专心观察指导孩子们的活动了。  相似文献   

19.
陈一平 《早期教育》2002,(10):39-39
在我园多功能教室里正进行着一周一次的常规性教研活动,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在组织中班幼儿学习歌曲《小茶壶》。教室的屏幕上展现出她精心制作的电脑课件的画面:各式“小茶壶”,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幼儿在电脑课件画面的感染下,专注地欣赏着歌曲。接下来,青年教师安排的环节是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姿态各异的“小茶壶”。开始,她让幼儿个别表演,想好动作的幼儿分别上台表演,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当老师说“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来扮一个小茶壶的造型,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学唱歌”时,小朋友们很快在场地中间找好位置,用动作模仿起“小茶壶”的造型,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歌曲的活动之中。这时,一位小朋友发现了教师使用的电教设备——液晶投影仪和电脑没有关闭,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和投影仪射出的光束吸引了他。于是,他俏俏地走过去,一会儿看看电脑屏幕上的“小茶壶”,一会儿把手伸到投影仪的光束上,玩起了手影游戏。老师发现了,用眼神示意他,试图阻止他“开小差”。然而,他视而不见,继续着他的“探索”活动。这位青年教师只好将电教仪器关闭。这时,这个小朋友干脆绕着展示桌转来转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预定的教学计划还没完成,这时是放弃对全体幼儿的指导,抓住机会教育这一个小朋友呢?还是继续按计划完成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犹豫了。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瑞吉欧人有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比喻师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没有地位高低的差别,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我认为英语课堂中师生问的对话就如同"打乒乓"的过程,教师就是学生的"玩球伙伴",彼此通过"抛球--接球--抛球……"使活动得以开展,维持,延续,直至结束,通过"意义对话"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