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小草不仅喜欢涂鸦,也更爱做手工。常常一个人剪呀折呀。弄得地板上一团糟。妈妈很少去管他,有时候也会和他一起玩折纸、捏橡皮泥,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训斥他。但小草还是很喜欢做手工。直到看了他做的“小锅子”后,妈妈才认真地和小草玩手工。  相似文献   

2.
正大卫说话,用的是另一种语言。他一点都不像我,不像妈妈,不像爸爸,也不像我认识的任何人。当我们笑的时候,他不笑;当他难过的时候,他也不哭。有时候,他生气了,一整天都不和别人说话。不过,大多数时候,我是喜欢大卫的。因为,他是我的弟弟。  相似文献   

3.
这个是小鼓手的故事多个版本中比较真实的一个,没有被神话,讲述了圣母玛丽在大卫的马厩生下耶稣的故事。大卫的爸爸是一个旅店的老板,大卫从小在旅店的厨房里长大,他的妈妈做饭,他的姐姐打扫房间,他的哥哥扫马厩。大卫喜欢唱歌,他妈妈做饭的时候他就给妈妈唱歌,大卫可以随便编歌,唱歌的时候还在盆盆罐罐上敲节奏。大卫的妈妈笑着对大卫说:"儿子,总有一天,你会在神殿里面唱歌的。"大卫对妈妈  相似文献   

4.
我是家中的独生子。平时爷爷宠,奶奶疼的,别说家务活不曾帮妈妈做过,就是自己的事,也常常让妈妈操心。对此,爸爸没少教育我——“都长这么大了,连双袜子也不会自己洗。”“你看人家晨晨,不仅能帮他妈妈擦地板,还会做饭呢!”……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不以为然地说:“我  相似文献   

5.
许铁梅 《幼儿教育》2001,(12):21-21
“会叫妈妈了”——言语的发生、发展由于记忆、感知的发展,大卫开始逐渐地在物与词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我问他:“宝宝,灯在哪里?”他就会用目光注视电灯。后来,随着动作的发展,大卫逐渐能够用手指出所问的物品。随着这种联系的广泛化,到了八至九个月,大卫的语言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逐渐能够理解一些与动怍有关的词,如:“下楼”“上街”“吃糖”“来了”等等。当他不高兴的时候,我对他说:“宝宝,我们下楼玩怎么样?”他马上会兴奋地扑向门口。另外,由于发音器官的  相似文献   

6.
事例妈妈教4岁的宝宝看一则图画故事,一共有四幅图画,大意是:一个小朋友放学回家,正巧下大雨了,跑到家门口的时候,回头看见邻居爷爷的食品车还在门外露天放着,小朋友连忙跑进家里,拿了一块塑料布把食品车盖上,就回家了。邻居爷爷出来看见不知谁做了好事,高兴地夸奖好心人。妈妈一边让宝宝看第一幅图画,一边和他说着话。“宝宝,看看这幅画上有谁啊?”“有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在回家。”“他是怎样回家的呢?”妈妈指着图画上小朋友跑的样子问。“跑着回家的。”“他是怎样跑的呢?”妈妈做出喘气的样子…  相似文献   

7.
<正>回国后,跟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不一样”。当孩子们问“为什么他不……”或“为什么他就可以……”时,这句话简直太好用了。确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当然每个妈妈也都不一样,而每个家庭就更不一样了。因为“不一样”,自然要求不同、规定不同,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也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擅长的和不擅长的都不一样,所以有些事可能他做得好,你却做不好,而有些事你认为很简单可以做到的,别的孩子却做不到。  相似文献   

8.
张俊 《幼儿教育》2014,(7):74-74
宝宝用蘸有墨汁的毛笔碰了一下盆子里的水,他发现水面出现一个一个大墨球。宝宝问妈妈:“妈妈,你看墨汁开花了,它在水里跳舞呢!”妈妈说:“宝贝,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墨汁还会变出什么漂亮的图画来。”  相似文献   

9.
BABY画日记     
很多妈妈都会给宝宝记日记,有些妈妈甚至从宝宝刚刚孕育的那天起,就用日记的方式记录宝宝成长的每一天。但有一种方式可能很多妈妈都没有尝试过,那就是“画”日记。我家宝宝正在学说话的时候,很多想法都表达不清楚,但他却整天抓到可以画出颜色和线条的东西,就四处涂鸦,有时甚至画得一脸一身的颜料。我喜欢他这样,他每画出一幅“画”,我和宝宝的爸爸就在一边鼓掌以示鼓励。小家伙会高兴地挥着小画笔在地板上跳舞。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宝宝每天画出来的内容,似乎都和这一天发生的一些事有关联。这个发现也让我灵机一动,何不用文字把宝宝的画表达出来呢。一不做二不休,想到就做。  相似文献   

10.
我最厉害     
牛牛最近很“牛”,他认为自己比谁都强。有一次,牛牛和妈妈去看一个儿童画展,妈妈指着一幅画说:“牛牛,你看,这个小朋友画得真好!”没想到牛牛顿时不高兴了,他大声地说:“这有什么好,我画得比他棒多了,我才厉害呢。”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牛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最厉害。”要命的是,当老师和妈妈要求他把某件事情做得更好一些时,他总是说:“这已经够好了。”妈妈开始担心了。  相似文献   

11.
正涂涂画画是孩子最爱干的事,要让他画得尽兴又安全,要做些防护工作。孩子喜欢涂鸦,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涂鸦用具琳琅满目,可以描绘出心中最美的图画。只是,家长可能不太知道这些涂鸦用具暗藏的安全隐患。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它们对健康会有哪些危害?如何帮助孩子避开这些危害?  相似文献   

12.
从小到大,我们沐浴过多少爱呢?数不清。你对一直疼爱、呵护你的爸爸妈妈表达过爱吗?今天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跑到爸爸(妈妈)面前,看着他(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爱你!”实在不好意思的话,就写在纸上给他(她)看。爸爸(或妈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试试看!哦,别忘了把整个过程记下来,让老师、同学一起来分享。  相似文献   

13.
杨迪 《家庭教育》2011,(3):32-33
焦虑的妈妈VS郁闷的孩子 子豪从小就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对他既疼爱又严厉。吃饭的时候,妈妈会不时地提醒子豪:“子豪,吃饭不能一只手,要把两只手放在桌上吃饭。”做功课的时候,妈妈又会批评子豪:“你看你,做作业磨磨蹭蹭的,在想什么啊?这个字写得真难看,重写。”  相似文献   

14.
从小到大,我们沐浴过多少爱呢?数不清。你对一直疼爱、呵护你的爸爸妈妈表达过爱吗?今天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怎么爱你的,然后跑到爸爸(或妈妈)面前,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爱你!”实在不好意思的话,就写在纸上给他看。爸爸(或妈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试试看!哦,别忘了把整个过程记下来。让老师、同学一起来分享。  相似文献   

15.
大卫,不可以     
余治莹 《学前教育》2007,(Z1):54-54
<正> 做父母亲的请回想一下,当你的小孩正是2岁到5岁好动的年纪,每天跑跑跳跳、东抓西抠、大哭大闹的时候,你最常对他说的字眼是什么?是"你很棒!""做得好!""好乖啊!"还是"不行!""不对!""不可以!"在《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里,看到大卫的种种调皮行为,例如:爬上椅子去拿饼干、光着屁股溜出门、把食物当作玩具玩、在屋子里打棒球等,大卫的妈妈  相似文献   

16.
爷爷学电脑     
我的爷爷今年七十四岁了。他一直很古板,不接受新鲜事物,可他现在却学会了上网。你一定会问,这是真的吗?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假期里,爷爷住在我们家。每天晚饭后,我和妈妈都要争先恐后地赶到电脑前抢电脑用。妈妈要看新闻、玩五子棋,我要玩泡泡龙、IQ游戏。当我们相持不下的时候,往往就会请爷爷做裁判。爷爷总是规定我和妈妈一人玩一局,谁“死”了谁就下机,他则站在一旁监督。站久了无聊,他就开始渐渐关心起我们的游戏来了。每当我的泡泡没有打中目标,或是妈妈的棋子被别人堵死了的时候,爷爷就会着急得不得了,直埋怨我们没有按照他的指…  相似文献   

17.
今天早上第二节课是美术课,美术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完成一个手工制作——窗花。我想:叫妈妈帮我剪不就行了吗?妈妈剪得漂亮些。回到家吃完饭,我就叫妈妈剪,可妈妈就是不肯。妈妈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听了以后,我默默的走开了。我又想,表姐不是很会剪窗花吗?于是,我又叫表姐帮我剪,表姐也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后来我只好坐回座位上仔细的剪。剪完后,我拿给表姐看,表姐说:“剪得真不错。”从此以后,我做任何事都不再依赖别人,我记住了这句话:自己的事自己做。(指导老师曾苑南)自己的事自己做$东莞市凤岗中心小学二年级@叶健英…  相似文献   

18.
妈妈的意图     
站在悬崖边,他孤独地望着那一片凋零的树叶,心里的委屈如潮水般涌到了嗓子边——妈妈又丢下他了!他,是一只小小的雏鹰。妈妈有没有抱过他呢?他经常这样想。记忆里,妈妈总是离他远远的,就像讨厌恶心的虫子一样厌恶他。他记得他第一次学会捕食小虫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漂亮的"蛋糕"送给妈妈,可妈妈看都不看便扔掉了,然后恶狠狠地押着他到悬崖边"闭门思过"。该学飞了,他满怀期待地望着妈妈,以为她会像别人的妈妈一样,扶着他、陪着他,一步一步地教他……谁料到,妈妈只告  相似文献   

19.
漫画中的袋鼠妈妈真的需要帮助,你看她多累呀!但面对小狗热情的帮助,她又很担心。 正在袋鼠妈妈左右为难的时候,两只乌鸦提醒她:“我看他是不怀好意!”“他只不过是想出名而已!”两只乌鸦不正是很多旁观者的缩影吗?我们大家或许都做过这类“好人”吧。我却要说,  相似文献   

20.
每年九月初都是幼儿集中入托(园)的时段。人们经常发现类似这样的现象:清晨,妈妈(或爸爸)拉着或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很不情愿,不住地喊:“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此时,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会说“我们不去幼儿园……”,可家长迈向幼儿园的步伐却丝毫未减慢。孩子生病需要打针,他(她)不停地哭闹着:“我不要打针!打针很痛……”一些父母会安慰说:“不怕,我们不打针。打针一点都不痛……”当孩子被父母带到护士面前,当他感到针刺到的疼痛时,他就会发现父母刚才在骗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