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基础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将文化元素引入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对本民族历史的把握与亲和中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素 ;引导学生对古代思想与汉民族思维特征的体认与亲和 ;引导学生在对古典诗文的学习中多方面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想 ,学习从“文本”与“人本”的双重角度鉴赏古典诗文。这样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从单一的应试转为语言与文化的双丰收 ,使读书成为可以“美身”的乐事。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皆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名篇.其教学应认真挖掘所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通过破题释义、研读重点语句、揣摩文本片断以及巧加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主旨.  相似文献   

3.
<正>"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就教学流程而言,块状阅读,从"块"入手,框架推进,减少头绪,便于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亲近文本,与文本及其蕴含其间的情理接触,从整体上把握整篇课文。这样,更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领学生自主探索,通过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语文素养。本文仅从"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方面做一些实践层面的探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步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初读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4.
《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有的同学认为,文言文很好学,只要会解释每个字。会翻译每个句子就行了。其实,学习文言文.仅仅关注语言本身,即完成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其中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等。下面,就让我们展开对文本的学法探究。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有其固有规律。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融合,需重视文本理解,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重视文言积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重视人文探讨,彰显文言文人文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正>凝练、简约的文言文背后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从两个"契合"点出发,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感受文言之美。从字里行间聆听古人的教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占比越来越高。有些学生觉得这寥寥数语的文言文,意蕴丰富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些学生则认为文言文如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搔首踟蹰难以理解。基于这些情况,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从文言文的教学内容着手,以《阿房宫赋》为例,从两个"契合"谈谈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本文将以统编版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探讨文言文教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中心转移传统的文言文课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授课重点在一些识记的事实性知识上,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独特的篇章结构则一笔带过,这容易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偏离。  相似文献   

8.
正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地位可以用"半壁江山"来形容。教材编排者之所以这样做,用意非常明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探求文化之源,就要从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开始。要想了解、传承古人的优秀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我们去研读这些文言文。但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很多教师忽略了文章的整体结构,所有的文章会采用同样的思路来讲授——领着学生一段段的翻译,在这过程中指出要掌握  相似文献   

9.
目前,文言文教学有两个怪现状:一是公开课重"文"轻"言",二是家常课重"言"而轻"文"。这都不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道。文言文教学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诵读感悟,将文字读通读顺,体会文言文语言表达特点;要从学情出发,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处理好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呢?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如果离开了语言载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所以,教文言文,要理直气壮地抓"言",以之为基础。但是,只抓"言",品味不到文章的韵味,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学起来被动,因此,教文言文要兼顾"文"。一、以"言"为重,疏通字词入选教材的文言文,皆是经典,历经岁月淘洗,浓缩先人精华,表现先哲的智慧和优秀文化传统,是学生取之不  相似文献   

11.
<正>我有幸拜读了沈庆波老师《例谈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关系的处理》(见《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08期)一文,受益颇深。沈先生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以积累语言,学会阅读并能赏析文言文,认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综合依据文本的价值、文本难易程度、学生认知水平以及编者意图,灵活而科学地处理‘文’‘言’的关系。"沈老师依据"四  相似文献   

1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什么”及“怎样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是极为不恰当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只是去正音、解释词语、串讲翻译句子,而不重视文章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情感等内容的讲授,这有点像古代汉语教学。然而这样做,字词句虽然比较落实,古汉语的基础知识会弄得比较扎实,但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却大大地打了折扣。学生在中学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古人的语言习惯,为大学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打下基础外,还要了解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了解古代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教学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最大的忌讳是将文言文的文本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毫无整体感;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排版宜落实系统性与典型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郁红剑 《语文天地》2014,(10):48-49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从继承和振兴传统文化人手。文言文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记录方式,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目前来看,文言文教学距离贯彻振兴文化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的灌输教学以及重言轻文的教学模式,忽视理解文言文中包含的情感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必定是“文”与“言”的巧妙融合。尽管课程改革改变了“文”“言”的割裂局面,但走进一线课堂,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言”是落实了,但却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对“文”的落实流于浅显化,就文本而文本,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学生没有深人探究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的“言”距离当代久远,在当今社会中使用的概率极低。但是文言文“文”包含的“文化”“文学”部分,却经历百年依然富有活力与魅力,对当代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当代人学习思考的源泉与动力。正如韩军老师所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言”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不可或缺。文言文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在文本的“语辞”世界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的"言"距离当代久远,在当今社会中使用的概率极低。但是文言文"文"包含的"文化""文学"部分,却经历百年依然富有活力与魅力,对当代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当代人学习思考的源泉与动力。正如韩军老师所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言"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不可或缺。文言文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在文本的"语辞"世界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教学《杨氏之子》一文,要根据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文本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要求等,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按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特点展开教学,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文本读通、读顺;结合文本情境,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文言特点,体会人物思想;引导学生想象品味,使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密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研究》2014年第3期发表董旭午先生的文章《高考命题模式化:高中学科教学应试化的祸魁》。董先生讲,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基本模式:基础板块+文言文阅读板块+古诗赏析板块+翻译默写板块+现代文阅读板块+语言运用板块+写作板块。每一板块的题量和题型都是基本固定的。大都从命题者如何便于拟题、做答案的自我意愿出发,把文本肢解成词意、句意、意蕴、写法、风格来考查。命题模式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变或无大变,只见树木不问森林,只要分数不问语文能力和素养。一言以蔽之,这种高考命题的模式化危害大矣。  相似文献   

20.
<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出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诵读悟情、适当拓展方面实施梯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文言文特点,教师从“悦读”“阅读”“越读”三方面展开教学,可以起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