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政论《河殇》以其大跨度、大时空转移的手法,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观点”的堆砌,风靡一时。《河殇》作者说他们旨在“揭示悲剧性民族心态,反思古华夏文明命运”。仅仅如此吗?《河殇》以一个“黄”字概括了从古至今整个中华文明的特点,判定了中华文明必然走向“衰落”的命运。这种论调在学术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更是反动的。本文略就古华夏文明的兴衰作一些考察,以辨明《河殇》之谬误。《河殇》认为,中华文明源于黄河,而黄河文明是一种内陆型黄色文明,是一种注定而  相似文献   

2.
《河殇》宣扬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集中表现在《河殇》把人类文明分为“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两大单元”。鼓吹“蓝色的”海洋文明优秀论,而黄河孕育出的中国的内陆文明即“黄色文明”是“超稳定结构”,“永恒的超稳定”。两种文明斗争的结果是“蓝色的”海洋文明战胜和取代“黄色的”内陆文明。《河殇》就是用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达其政治目的的。因此,评析、揭露《河殇》兜售的唯心史观及其险恶的政治用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以"渴示悲剧性民族心态,反思古华夏文明命运"为主题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它的历史观,本人觉得是不能苟同的.下面就《河殇》的历史观谈点看法.《河殇》作为一部宏观审视中华文明命运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历史观是多元的.其中既有斯宾格勒关于文化兴衰周期的阐释,又有汤因比关于对特别困难挑战与应战造成了文明起源和衰落解体的说明;这里既有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民族相继更替、东方历史发展停滞的思想底蕴,又不乏地理环境决定论、欧洲中心论、历史宿命论等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河  相似文献   

4.
在《河殇》作者看来,中国古老的文明“铸就了一种内向的、求稳定的、闭关自守的文化类型”,造就不出“一种文化的更新机制”。中国一再失去发展资本主义的良机,说明它只能依靠外来“新的文明因子”,否则,中国将永远处于“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之中。《河殇》所谓的“新的文明因子”究竟是什么呢?不是别的,恰恰就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如其不信,有言为证: 《河殇·灵光》中说:“十七世纪以后,那个‘新世界’要来叩一叩古老东方紧闭着的大  相似文献   

5.
《河殇》作者自我标谤:这一电视政论片创作的初衷,是集“中国当代思想界精英”进行一次“对民族历史、文明、命运的全面思考”,可是,“河殇”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的“全面思考”却只断到“戊戍变法”就嘎然而止,对此后大半个世纪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两代人探索与奋斗的历史只字不提。《河殇》口口声声要继续“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却恰恰对“五四”时期一代热血青年探索与奋斗的主要遗产也只字不提。  相似文献   

6.
评《河殇》的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系列片《河殇》,在大学生中引起广泛的、意见不一的反响。我们当时曾结合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学,组织过讨论。深感《河殇》的出现及其社会反应,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政治现象。而《河殇》的作者们的政治意图之强烈而明确,是十分显然的。经过近几个月的制止动乱、平息暴乱的斗争,人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实质。《河殇》以文化反思的面目出现,因此,剖析一下它的藉以反思的文化观,可以更好地认清其真相和实质。这里,谨结合我们当时组织讨论过程中取得的认识,略作归纳,缕陈于下。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河殇》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连续片《河殇》在中央台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学者的强烈反响,成了有争议的热门话题.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教授也纷纷发表意见,对《河殇》提出不同看法;著名政论家梁厚甫先生则认为中国文化是"犬儒文化",是世界消极文化之一种.最近,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举行了《河殇》座谈会,与会的文、史哲方面的专家、教授展开争鸣,有的热情赞扬,有的全盘否定.对《河殇》的巨大分歧,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看法上的巨大分歧.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关联;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体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其中包括“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的氛围中,《河殇》以标榜反思黄河文明和民族历史的面目出现,作者为他的政治主张装潢了历史文化的煌煌论证,故而哗众取宠于一时。在学术开放、文史相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渗透发展的当代,非专业学者涉足国史已不鲜见,史学界一直是十分欢迎那些跨专业操作的学者们能给史坛吹来清新之风。然而,《河殇》的作者涉足史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文艺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有何突出表现?《河殇》就是极少数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河殇》是顽固坚持自由化的人向党、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的典型代表。一曲《河殇》,它为煽动全国性的动乱和发生在北京的反革命暴乱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舆论准备。 《河殇》这部电视系列专题片,利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鼓噪一时,毒汁四溅;因而揭露《河殇》的反动实质,肃清《河殇》的政治影响和流毒,在深入、持续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 ,反映中华文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同时 ,也为世界的文化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弘扬中华文明 ,凝聚民族精神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重视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很有必要。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相似文献   

12.
曹文轩小说《草房子》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儒释道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使这部小说焕发出崇高美、自然美和虚静美。另外,《草房子》当中隐现着农耕文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的美学因素,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复合的特色。从审美意境来看,《草房子》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传播在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发展路径。本文分析市面上游学项目的现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学校凭借苏州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体验式国际游学项目,形成了系统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先生作为当代文坛著名学者,他在15年间完成了考察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考察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以及西方文明的《行者无疆》。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三大文明的关注和思考。他的散文看似随意却内涵深刻,对历史文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其中《文化苦旅》中的《信客》被选入八年级语文课本,从而提出了一个有关“信”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在我国制造一场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曾经提出一个纲领性的口号是:“全盘西化”。方励之说:“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岁月,是令人失望的”,中国的改革是“整个的要改弦更张”,“应当全方位开放,或者叫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道德所有的全部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又说,“全盘西化这种观点甚至在‘五四’以前就有人提出过。它的实质精神就是全方位的开放”。《河殇》的作者则以哲理的手法露骨地宣称:中国传统的黄色文化“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动”,只有“蔚兰色”的西方文化才能给黄土高原重新获得生机”。可见,这少数自诩为中国当代思想界“精英”所鼓吹的  相似文献   

16.
陈鲁民 《教育艺术》2005,(12):27-27,29
师生关系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传承形态和方式。先秦诸子百家学问的宏扬光大,莫不有赖于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师生关系;《论语》、《孟子》以及《庄子》的大部分,莫不是学生记录并整理的面对面师教生学的“课堂笔记”。长期战乱加上秦王朝文化法西斯主义的焚坑酷法,至汉初,先秦文献特别是儒家经典丧亡殆尽,中华文明面临断层危机。“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几乎全靠了采用寻访逸贤、拜师求学、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办法,文化传统才得以重建和复兴。西汉前期,为什么今文经学流行,而且一经数解,分家别派,与后来发现的古文经学大有差异?就是因为前秦文献缺失,教师只凭记忆和个人领悟口头传授,学生只会用今文(隶字)记录下来。这在《史记》中是有记载的。从宏观上看,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没有断层和异化,没有遭遇到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那样沦为“绝学”的命运,中国人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此文质彬彬、爱祖国、爱和平、爱自然,如此勤劳、智慧、勇敢、善良,恐怕都与中国人重视并建设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分不开。  相似文献   

17.
一、下列各题的四种答案中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请将错误答案的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祝福》①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②在祥林嫂身上,概括了中国劳动妇女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统治和毒害下的悲惨命运;③在情节结构方面,通过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来表现主题,和  相似文献   

18.
漂泊流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运。漂泊之中,一种全新的代表文明的文化便产生了。漂泊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对中华文明命运的关注,就是对中国命运和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需要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了智慧与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在“两个结合”中探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世界东方的大河文明之子,是以江河为视阈梳理中华文明的文化巨匠。在《史记》中,"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阐明了山川地理大势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河灾衍溢,害中国尤甚,唯是为务",治河即治国,故《河渠书》以河为中心;"世隆则封禅","祭名山大川",故《封禅书》折射出大河文明背景下人们的山水文化心理。总之,黄河壮美的山水文化孕育了司马迁,使他成为中国水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