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共"一大"前后,陈公博对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及中共的成立是有一定贡献的。在中共"一大"前,他参与创办《广东群报》,在广东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以《广东群报》为主阵地,积极参与批判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为工人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积极撰写文章并亲自投身到工人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中;他还是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南方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活动家;由陈独秀提名代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大"后,他负责广东共产党的宣传工作。但他次年即宣布脱党并被开除党籍。后又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留下了无法洗刷的历史污点。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参与发起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基本前提;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和组织基础;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初步阐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构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飞跃。  相似文献   

3.
高君宇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共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在北大时期,高君宇提出了早期工人运动思想,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作为山西早期共产党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人物,他十分关心山西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积极在山西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山西党团的组织活动以及山西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年纪念日.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同恩格斯一起为世界无产阶级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给人类指出了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马克思以前的工人运动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只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现于历史舞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工人运动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了自己的真正的领袖.  相似文献   

5.
谭平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尤其是广东的传播。他领导广东早期工人运动,创建广东党、团组织,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他提出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主张,是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思考探索中国农民问题的共产党人。这些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前提准备、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学说传入中国并推动其中国化的主体产生是马克思主义初步中国化的前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积极传播者。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此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愈益结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而顺应时代潮流的陈独秀则是这个伟大政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共成立之后,陈独秀又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初步中国化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论述了李大钊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创立过程中的杰出贡献 :他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强调中国革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是十月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积极领导五四运动 ,号召“反抗侵略主义 ,反抗强盗世界” ,是五四运动的总指挥 ;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大导师 ;首倡建党 ,是筹备召开“一大”的实际发起人。李大钊是我党当之无愧的主要创始人 ,人民将永远铭记他。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党一至五大连选的主要负责人。他为改变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对人们思想长期禁锢的状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本文仅就陈独秀在建党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致力于向工人传播革命思想,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为开展工人运动创造组织条件;他躬亲革命实践,指导工人运动,并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了中国的工人阶级。陈独秀的探索不仅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了早期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等方面,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对早期中国工人运动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对工人运动理论的探索李大钊探索工人运动的理论,与他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分不开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播,更多地或主要地是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剩余价值论和马  相似文献   

11.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知名的法学巨匠,一生著述颇丰。他系统地揭示了没有法国家就不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普遍真理;明确了党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重要原则;他最先在党内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指出依法办事是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董必武法学思想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的激荡洪流中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引导先进知识分子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他身体力行积极从事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他不顾反动派的打压,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建共产党的行动中,并为扩大共产党的组织不懈地努力奋斗;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注重从思想组织上建党,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王尽美共接受11年学校教育,先读了4年私塾,又插班读完初等小学,接着又读了2年高等小学,接受了3年师范教育,并没有取得山东第一师范学校的中师毕业文凭,所以,王尽美是高小毕业;1923年前后,王尽美离开山东与尹宽、陈独秀没有任何关系;王尽美病故前对同事是有交待的,对此还需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安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蔡晓舟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并与杨亮功合编了记录五四运动的第一本史料集——《五四》,与北大的著名学人也进行了学术交流;他是安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组织领导者,积极组织和促成暑期讲演会的举办,创办并主编了多种报纸、期刊以宣传新思想,为筹建安徽大学,甚至不惜刀断左手中指;他是安徽早期的革命者之一,曾组建安徽各界联合会,筹办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发动了安徽历史上著名的吴山庙起义。他的诸多革命活动,为近代安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丁文江不仅是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奠基者,而且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主张以科学观念更新人们的思想,以科学精神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强调科学在救亡图存中的决定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科学救国事业。为捍卫科学,他积极发起“科玄论战”。在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机构的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地质调查所的创建和“中央研究院”的改革方面,成就颇大。他为近代中国培育了第一代地质人才,为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尤其是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位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的科学家。他用自己行动上的积极奋斗努力实践其毕生倡导的科学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1921年到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从"精英党"向"群众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间,陈独秀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制定、签发了一系列吸纳党员的决议。在"大革命"的特殊时期,陈独秀采取简化程序、缩短候补期等变通方式最大限度吸纳工人党员以壮大中共力量以抗衡国民党日益显露的威胁;但又从阶级属性出发,对知识分子入党心存戒备。在吸纳党员上,陈独秀看重成分、轻视信仰、急功近利、歧视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实践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正式代表,曾三次来华,在帮助中国共产主义者创建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推动国共合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他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一次普遍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其目的就是要克服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错误。然而,1942-1945年的延安整风在思想上和方式上却发生了偏差:由以团结教育为主转为以批评排异为主,由温和团结的整风方式转为残酷斗争的整风方式,由反对“左”倾错误为主转为“左”倾错误思想的燃起,由以整顿“三风”为主转为审干、抢救运动。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强调文学要为社会的进步服务 ;强调文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并以此作为改革社会的方法之一 ,重视青年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 ,主张要走大众化的道路 ;在向苏俄学习的过程中 ,比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ife of Friedrich Froebel, the founder of the kindergarten movement and his first 10 “gifts to childre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Froebel’s philosophy of German Romanticism caused the waning use of his methods. He continues to state that Froebel’s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 and structured play-based curricula is worth re-examining during this time for greater accountability and expectation for the early academic success of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