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从传统的经验文化模式向现代的理性文化模式的转变,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面窥镜,在文化模式变迁的过程中,发生了从传统意义的大学文化向现代意义的大学文化之变革,其转变机制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自由自觉的超越。实现大学文化之变革的途径有三:主体精神的弘扬;理性精神的裁度;人本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范式变革,就是指大学文化信念变革。当前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的目标有:从"无视"个性文化向"重视"个性文化转变;从精英文化"独尊"向精英和大众文化"共存"转变;从学术和市场文化"失衡"向学术和市场文化"平衡"转变;从"后发跟随型"文化向"自主创新型"文化转变。大学校长和大学教师分别是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的引领者和守护者。大学文化范式变革过程可能存在强烈和长久的冲突,应理性对待,不应该放弃对新文化范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路径,是根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内涵,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彰显其应有之义。基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立,我们走过了一条移植和模仿、学习和借鉴、自主和创新之路,一百余年的大学历史发展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缺乏理性色彩的功利主义和缺乏人文情怀的工具主义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下,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异常艰辛,"照搬模式"、"依附发展"和"路径依赖"的建设方法,使建设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之路不时走上歧途。反思我国传统文化惯习,应对我国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该树立问题意识,提倡实践路径,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与教训,突出制度创新,强调创建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内化和积淀的产物和表现。基本特征:半大陆——半海洋文化;农业——封建文化;血缘——生殖文化;伦理——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儒道互补”;再生态模式——“儒释道合流”。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五四”文化精神;再生态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6.
客家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客家传统文化精神从整体上发生着一种经典式的变化:传统精髓的一脉相承依然我故,汇融时代因素的发展蜕变耐人寻味;悄然失落的观念淡化着民系文化特征;适时顺变的“新客家”,历史性的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事象的载体。这种变化模式似乎象征着人类传统文化精神走向现代社会的某种必然。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重要源泉的大学,要把文化使命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保守意识和超越精神是大学所固有的两种属性:保守意识奠定了大学文化传承的基石,保证了大学的本位运行与良性发展;超越精神激励大学不断变革,守护了大学文化创新的灵魂。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既要凝聚大学坚守文化传承使命的意志,又要激励大学弘扬文化创新精神,坚持理性和信仰的引领。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组织应当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组织,而不再是传统的机器式组织。企业中的各个员工不再是一台结构精致的机器上的螺丝钉或齿轮,而日益成为一张连接紧密的大网上的一个结点。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实现由传统企业文化向现代团队式文化的变革。 具体说来,从传统企业文化向团队文化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员工的平等化趋向 传统的企业组织往往是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结构。组织成员的等级身份是其主要特征。企业内部层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现代性成长中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它不是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是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潜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变革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传统文化中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自强不息、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的精神,克服现代性分裂导致的矛盾冲突,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具有感染、教化、传承、创新的本质功能,是大学科学发展的精神源泉,同时,大学文化也具有开放、协作、实践、服务的社会属性,是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时代与人民的召唤,现代大学文化应发挥其价值整体性,构建社会共同思想基础;发挥其本质先进性,传播科学民主进步思想;发挥其内涵学术性,突显社会文化建设地位;发挥其交流活跃性,预热和谐社会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有制关系变革的历史轨迹是从传统的私有制、现代的私有制向现代的新型公有制转变。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来看,传统的公私之辨、义利之辨所突出的以公代私、重义轻利思想对近现代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产生排拒性。而建立在大生产制和新型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公有观和革命功利主义,扬弃了传统的公私观和义利观,成为时代精神的旗帜。应当指出,现代中国所有制变革是曲折复杂的,传统的公私观、义利观对所有制变革的影响也是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乡愁与工具理性:学术活动制度化的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大学的学术文化与精神传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文化之旅,这一文化之旅本身又是一个制度化渐次展开的过程。制度不断地形塑文化,使之成为传统.继而又以其特定的方式来维系或者变革传统。理解制度与文化间的这种关系及其历史逻辑。有助于理性地反思当前中国的学术文化建设和制度建构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喜剧情景构成的不谐调性入手, 比较考察了传统喜剧和现代喜剧的精神潜质与文化心理的异同, 认为主体的喜剧感生成过程中理性之“常”的缺失, 是现代喜剧区别于传统喜剧的精神分水岭。  相似文献   

15.
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教育文化的变革.我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展现着独特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为家庭观念和家族制度的渐微变革提供了历史条件。西方文化的东渐、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批判、辛亥革命的冲击、民初政权的渗透、阶级的分化,对以家庭和家族为基本单位的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在如火如荼的各种运动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家族制度的走向不断发生着变化,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但是,这些变革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速度和广度又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它是一种渐微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在促进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生全面成长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从现实来看,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传统书院制与西方住宿书院制模式移植的结果,在精神理念与性质定位、顶层制度设计、学问之道建构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思考。回溯历史,近代新儒家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坚持中国文化本位,沿循“哲学—文化—教育”思想理路,积极创建勉仁书院、复性书院、民族文化书院等新型书院以实现“教育救国”之伟业,为现代大学书院建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有鉴于此,现代大学书院建制要把握时代机遇,建构高质量发展方略,从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哲学维度出发,明确现代大学书院的内核精神,重视现代大学书院的传统文化研修与传承,践行现代大学书院的学问之道,最终实现本土生长的终极目标,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与“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大学“道”“器”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大学之理想及其精神沉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道”与“器”、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有机统一,重建当代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早期李大钊在由传统的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理性的反思。他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严重的弊端,应该进行合理的扬弃;同时又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找到可以发扬光大的内容,并在合理容纳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  相似文献   

20.
一支军队的军事文化特点、传统和状况,直接影响其理想信念、知识储备、智能技能水平、人格内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目标追求,决定着战斗力发挥的能动性。因而在军事变革实践中加速实现人的"精神重塑",通过提升文化力支撑扩展现代战斗力,已成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智力引擎。该文从文化视角出发,论述了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文化、战地文化、联合文化在军队新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的作用及军队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