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先秦文献中,"饿"与"饥"的区别明显。汉朝以来,"饥"常用作"饿",而"饿"很少用作"饥";明朝的一些白话文献中,"饥""饿"已无分别,"饿"的程度义消失、义域扩大。由于"饥饿"程度的表达灵活多样、文白严重脱节、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等因素,"饥""饿"何时成为等义词不易判断。  相似文献   

2.
考察古代文献中作为"标记"的"表"的使用情况,可知"表"所指应该是一种"立木",即竖立起来用作告示的木柱或标杆.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文献中,"准"是个极常用的虚词.它可用作动词,表示思考、考虑;又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和"唯""维"还构成通假关系.有一种用在两名词之间,这种用法较为特殊,在此我们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4.
"X+性"结构在近年政府文献中频繁出现,"性"成为政治话语中典型的类后缀。"X+性"在政府文献中具有独特的句法功能,如常用作定语和宾语,还有少数作主语与状语。针对"X+性"的翻译方法,主要采用直译,即保留其原来的句法功能和词性,较之选词多变性更强调用词准确性。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性"该类词缀在政府文件译文中的相关规律,为政府文献翻译研究和词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选择连词"其"和语气副词"其",是古代汉语中极易混淆的两种虚词用法,在某些具体文献用例中,"其"字到底用作选择连词还是语气副词往往难以识别.作者试从二者的源流关系和它们的现代汉语译文等角度,分析造成二者难以识别的原因,并由此探求在具体文献用例中怎样进行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胜感激"常被误用作"不甚感激"。本文从文献材料出发,厘清了导致误用的原因有二,一为词义的引申导致了声调的变化,二是方言前后鼻音相混,为从根本上纠正误用现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some既可用作代词,也可用作形容词,有时还可用作副词。它在句中既可用作主语和宾语,也可直接用作定语,有时还可用作状语。许多人认为它的意思就是"一些"。其实,除了表示"一些"之外,它还有许多用法和译法,现为同学们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西楚伯王项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中华书局新点校本断句为"西楚伯王项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辛德勇认为,其中的"伯王"应作"主伯",其断句应为"西楚主伯项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在秦汉典籍中,"伯王"常见,与之同义的"霸王"亦是常语,而"主伯"却几乎不见用例。因此,以"主伯"替换"伯王",意有不妥。"始"处于句末煞尾时,往往和"自"搭配,构成"自……始"格式;同时,"始"用作副词时,能和很多动词搭配,"始为"的用法在秦汉典籍中也很常见。"主命"的语法分布与"为天下主命"不符,而"为……主"的格式在文献中经常使用。"立"经常和其他动词连用作谓语,"命立"在文献中亦有用例。因此,此句的句读应为:"西楚霸王项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  相似文献   

9.
说“屈戌”     
孙幼莉 《家教指南》2017,(6):128-131
敦煌社会经济文书是唐五代时期口语词汇集中体现的文献之一,对这一类文献所进行的词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的"屈戌"进行考辨,认为"屈戌"实为"鐍"之缓言,后世有"曲须""羁骨"等变形,常与釕銱(象鼻)搭配使用。经改良后屈戌可用作屏风扇铰,并获得"屈膝"之名,古人不明源流,反以"屈膝"为正。  相似文献   

10.
"嚼蛆"一词活跃于西南官话等多个方言区,各家对其理据历来说法不一。本文爬梳近代白话文献,认为"嚼"有吐出义,而"蛆"在六朝以降就比喻为废话或坏话,"嚼蛆"是由字面义"吐出废话或坏话",引申用作骂人胡说,瞎说。  相似文献   

11.
唐初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确立之后,科举制度对《新定五经》、《五经正义》、《石壁九经》的校勘和刻经相继完成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五代印板五经、九经的出现乃是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对当时楷字体的定形和规范也有积极意义。此外,唐五代科举考试和官学教育都十分重视对文字学的考察和教育,国子监设书学,专治文字学;明经科、进士科等考试要帖试《尔雅》;科举考试中对文字书写规范的要求非常严格。上述种种说明,科举考试对于楷定文字规范方面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舒杨 《科教导刊》2020,(2):35-37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古典文献的外译值得翻译界更多关注。《水浒传》[1]的翻译,尤其是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2]是我国文化外宣的成功之作。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为例,分析了沙博理译本展现的翻译素质和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力求为古典文献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我国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经、经学与中国传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经学从其产生之时起即与教育密切相关。"经"的确立,实际上是一个由"泛称"向"专称"转化的过程,"经"就其实际内容而言,多为"史"。就"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而言,是"载道之经";就其具体作用于社会的方式而言,则是"教科书"。经学是一套特殊的学术文化体系,其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教育功能统一而不可分。两汉的儒者通过经学对六经加以适当地诠释,使六经的知识系统很好地适应了汉代封建统治帝国的需要,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育模式的基本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洪明 《教育学报》2012,8(1):3-12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反复古斗争展开;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在东西文化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以1925年章士钊"读经救国"论和鲁迅的批判为标志;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高潮为《教育杂志》1935年"读经专号"中关于读经的大讨论;第四次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读经的论争还会继续,解决读经论争的最好态度是抱有开放心态,认清潮流,允许实践。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教士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传播了儒家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选题动机是为了调和中西文化,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代表译者主要有利玛窦、理雅各和卫礼贤等,主要译介成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外译。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与研究引起很大的反响,参与并影响了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深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与学者。在译介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歪曲儒家经典原意的现象,对此学术界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学及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全文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中国当代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的童话作品是怎样受《道德经》的影响、怎样形象化地言说着《道德经》的部分思想观点的。  相似文献   

17.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18.
“红色经典”是特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又被称为是“革命历史小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但在1988年王晓明、陈思和发起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之后,“红色经典”重新踏上历史舞台,并掀起重拍、改编的热潮。为了更好地理解“红色经典”,有必要对当下改编热潮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9.
俄苏“红色经典”是俄罗斯苏联文学史上一批在特定时代出现的,具有革命色彩的俄苏文学名著。这些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被译介到中国,对左翼文化和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50、60年代“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背景中被经典化。在这个过程中,非文学的人为因素占据主导作用。本文旨在探究俄苏“红色经典”是如何在中国这个接受视域中成为经典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