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车震”、“车震胜地”一类的新闻。这类新闻表面看上去“无伤大雅”,但由于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对受众生活的误导,无异于饫鸩止渴,将使受众逐步或者快速远离媒体。对于这种现象,新闻媒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慎独、慎初、慎微。  相似文献   

2.
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采访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在日常运用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适合于对报道的事态、事件作深层次的剖析,具有深入探究的优势,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的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点评的展示,是一种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报道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灾难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对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往往导致社会舆论的畸变,媒体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媒体的新闻舆论引导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将有助于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更有效的新闻舆论引导、稳定社会、安抚民心。  相似文献   

4.
“冷漠”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冷漠”现象的报道时有见报,对见死不救、见利忘义、坑蒙拐骗、麻木不仁等与社会公德相悻的行为进行了鞭挞,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并警示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本文试图从“冷漠”现象形成的心理机制去探讨问题,以求真知。一般地说,“冷漠”现象发生在特定的事件和环境中,表现为人们对于事件的反应麻木,不予关注,不予帮助的精神状态。而从实际情况昏“冷漠”岂止是发生于某些突发事件中的现象。在一些正面活动中,在某些企事业单位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干群关系)中,甚至在一些被认为是热点成焦点的问题中,都可以看到人…  相似文献   

5.
“艳照门”事件是以明星为主角拍摄的多组不雅照片并遭遇泄露引发明星艺人道德危机的网络现象。明星作为社会里的特殊群体,以及在大众心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使明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关于明星艺人的各类星闻充斥着各种媒体的报道版面及画面,这些围绕明星艺人的工作、生活的报道日渐成为了大众生活的消遣话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星本人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事件在商业范畴里正逐渐被大众传媒作为商品打包出售,通过刺激、新奇来猎取受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媒体都努力拍摄、刊登一些能抓住受众兴趣、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图片,力争在竞争激烈的读图时代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读图时代的到来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一些媒体单纯追求新闻图片的感官刺激,片面追求新闻的市场效应,致使所采用的新闻图片存在很大的负面效应,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中,新闻图片缺失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与新媒体事件中官民对立的抗争性事件不同的是,“最美人物”的建构体现了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协商.网民建构“最美人物”的立场多来自于社会关怀,而传统媒体则将“最美人物”纳入典型人物报道的框架.新媒体事件的参与性促使典型人物报道发生了变化,在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物本身和公共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回首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凡人善举演绎最美中国故事、京津冀协同战略促发展、北京天空呈现APEC蓝、跨年夜上海踩踏事件……种种令人或激动、或温暖、或焦灼的社会热点、新闻焦点给正在成长的中学生以各种思想冲击.纵观历年各地中考文综试题,都是以学生所学教材知识为背景,以近期的社会热点现象或事实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以及多角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备战中考,本着热点为教材内容服务的原则,关注热点与教材及初中生的联系,依托最新、最近的社会热点、新闻焦点,直面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将教材知识、社会生活与中学生的成长融合在一起,用思品学科知识引导中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社会,是我们共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闻定义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针对较有影响的陆定一、范长江、宁树藩三位学术前辈关于新闻定义的观点进行了再讨论,分析其中值得借鉴与尚有欠缺之处,并提出了新闻定义中的受众本位观问题和强调“过程性”的定义思维,最终在有理有据的分析基础上给出定义:“新闻是及时公开报道的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受众应知而未知或欲知而未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一直备受政府关注,群众关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握住时机,围绕“热点”、“难点”题材搞好新闻发掘工作,做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新闻媒体对“热点”、“难点”问题切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否则,就无法起到引导舆论、稳定社会、促进改革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少企业面临着转产或停产,人员流动和职工转岗、下岗现象在所难免。面对源源不断的转岗、下岗的人潮,如何将其“分流”,使他们重归历史大舞台,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成人...  相似文献   

12.
媒体是传播新闻事件的媒介。对于同一则新闻事件,媒体需要保持中立、客观,但是,新闻报道中语言使用的不同会使得各国媒体的报道出现差异。该文主要研究了国内外各大媒体对于热点社会新闻、科技新闻两大类新闻报道的差异,选取了“澳大利亚遭遇山火肆虐”,及“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启航”两则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本课题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探究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聆听媒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生活热点纷呈,社会新闻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作为新闻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要真正做出受众欢迎,并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的社会新闻,就必须把握其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度”上把好关,达到宏扬社会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从“抢消息”逐渐转向“找角度”,因此,在新闻的写作中,甚至是在新闻策划、新闻选材、新闻立意时,角度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好的角度会增加新闻的价值,会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容易使新闻具有“独家性”,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寻找角度。如何确定角度就越来越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研究者日益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新闻的价值、新闻的受众需求乃至新闻的独家性几个方面强调新闻角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浅谈电视社会新闻的采编和深层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新闻基本特点篇伴随新闻改革不断深人尤其是新闻媒体走向市场进程的加快,长期受到“冷落”的社会新闻“身价陡涨”。大批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栏目的崛起,不仅让社会新闻在电视媒体中坐上了新闻报道的“正席”,成了“主角”,连一些传统新闻栏目,如各地新闻联播等也调整了内容结构,腾出时间,让社会新闻登上大雅之堂。社会新闻通常被称为“软新闻”,是相对于时政、科技、经济新闻相对而言的。社会新闻侧重报道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及社会道德,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贴近受众生活、与受众的贴身利益密切联系,与人的情趣喜好仅仅相连,如婚姻、家…  相似文献   

16.
在近年来出现的“孙志刚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厦门PX事件”、“邱兴华事件”、“许霆事件”等新媒体事件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现象——新闻调度。其中,《南方周末》通过突破数量、深度挖掘、报道创新和稿件的有效配置来实现新闻调度,使新闻成功地得以展示和升值。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立体化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受众的视读效率和鉴赏品味。如何整合传播资源,抓住热点难点,将整个新闻事件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给受众,以此满足大众对新闻从形式到内容的诸多需求,这是现代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的深度报道栏目《观察》通过深度透视新闻事件,理性引导社会热点;选题圈定“教科文”,着力解答“热难疑”;三级策划有效联动,版面策划积极主动;努力逼近第一落点,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有效提升了自身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批评报道虚指化是指在批评报道中媒体或记者故意对批评对象的身份进行模糊处理,使其身份不可指认。这种传播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广泛存在,并具有一些积极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批评报道的杀伤力,有效地促进报道对象的转变,取得泛化社会效果。但这种报道方式又同时具有一些消极功能,它容易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受众的知晓权受到侵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批评报道的战斗力,甚至伤及无辜。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形式,它的合理存在空间是批评对象为普通人物,且罪错轻微,或者批评对象为妇女或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媒介走向市场,社会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把握好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数量、角度、力度三个方面阐释如何把握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以期实现新闻的寓教于乐,使广大受众真正地享受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