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探寻大学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是高等教育法律研究的经典议题。程序正义是法治与恣意而治的分水岭。公平、公正与公开是大学治理程序正义图谱的三项基本要素,是大学治理迈向良法善治的核心要义。大学治理缘何选择程序法治与大学治理何以走向程序法治是大学治理法治化亟待回应的两项基本议题。基于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法律乃至宪法保障原理,高等教育领域的立法和政府规制,往往相对谦抑且赋予大学以较为广泛的自治空间。国家对学术自治的监督,更多基于程序规制的原则展开,而较少介入大学专业判断的实体裁量部分。大学治理法治化选择程序正义进路的动因包括:大学治理的公法属性与大学的公法地位、学术自治的特殊性、新型法律纠纷的复杂性以及高等教育领域人权保障的诉求等。大学治理法治化之所以能够走向程序正义进路,得益于法定程序条款的增加与行政程序立法的特殊适用、政府监管对师生程序性权利的普遍关注、司法审查介入大学自治的程序审查及高等教育领域行业规范的程序规制。由此可见,程序正义规则并非一种内生的、自生自发的秩序,而是借由立法监督、司法审查、政府监管以及行业规范等多重规制力量的介入,能够较好地回应大学作为特殊公域的属性以及师生权利救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秩序。重审大学治理法治化的程序正义进路,需呼唤学术自我规制的“程序化”变革,以便更好地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增进大学裁量决定的实质合法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独立性的理解差异,西方两大法系国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规制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主要实行国家规制模式,倾向于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视为相对独立的(准)公共机构,并将其纳入公法规制的范畴。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则倾向于采用行业自律模式,通常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看作非营利性组织,并要求其遵守普通法上的一般义务。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规制,须恪守合法性逻辑,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分类规制"。  相似文献   

3.
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新加坡开启以大学自主改革为核心议题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之路.其具体改革举措包括:确立大学公司法人制度;实施弹性拨款机制;引入绩效协议机制;强化质量保障机制等.基于此,新加坡高等教育治理的"均衡器"开始形塑,国家规制、学术自治、管理自治、利益相关者引导、竞争等治理机制之间开始形成彼此界分和动态制衡的互动关系.其中,传统的国家规制开始转型,学术自治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而管理自治、利益相关者引导以及竞争等治理机制持续强化.新加坡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五种治理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应被简单地视为冲突对立关系,而应将其视为既动态制衡又合作互补的关系.任何一种治理机制的过度强化、弱化抑或"异化",均可能对高等教育治理构成结构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姚荣 《江苏高教》2021,(7):38-49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认证的法律规制,已经成为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两大法系高等教育法律研究与实务的前沿议题.在德国,高等教育认证被纳入公法规制的框架与体系之中.作为基本权利的干预方式,高等教育认证是否对学术自由基本权利构成侵害,是否违反法律保留原则与比例原则等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构成德国高等教育认证合宪性与合法性审查的焦点议题.在美国,认证机构具有私人协会的法律地位.长期以来,法院以适度限制的眼光对待认证机构.然而,随着作用于联邦政府、认证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关系的法律的动态演变,适用于认证机构的"私标签"正变得越来越过时,认证机构作为"政府行为者"这一新兴概念引起了宪法方面的讨论.尽管,德国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法律规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逻辑起点和传统.但是,二者均旨在促进学术自由与公共利益的整合,也都强调对高等教育认证中所特有的公权力进行限制.对于中国而言,以专业认证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认证具有鲜明的"公行政"色彩.应通过高等教育认证的公法规制,倒逼高等教育认证体系的变革与调适,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走向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为代表的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法律地位界定,存在着“私法化”与“公法化”两种声音。其中,“私法化”的观点倾向于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界定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赋予其以非营利性法人的私法地位。与此不同,“公法化”的观点则主张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视为受政府行政委托的事业法人。放眼域外,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赋予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独立行政机构或独立行政法人的公法地位,强调此类机构的独立性、公法性与专业性。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法律地位的重构,应秉持规范主义与功能主义进路相统一的立场。一方面,基于“任务决定组织”的行政组织法基本原理,赋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独立的公法身份,推动学位中心与评估中心作为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的公法人化改造。另一方面,基于规制法的理念,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自律规范与自主治理机制,构建多元规制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规制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6.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金顶兵 《教育研究》2005,26(1):76-81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经历了一个从教师个人到大学,从大学到国家,从国家又回到大学的演变历程。这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深刻变革,即从传统的文化机制到采用科层机制,最后又回归到文化机制;说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须遵守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应从根本理念上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责任落实到院校自身;明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更根本的是要发挥各个高校和广大教师的自觉性,高等学校应该是主动自我规范、学术自治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教育惩戒权的认知差异,西方两大法系国家对教育惩戒权的法律规制分别采取高权管制模式与私权自治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尊重教育基本权利与非暴力教养成为全球立法潮流,过度限制惩戒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等多重社会背景下,西方国家开始引入新公共管理理念,从合法性规制逻辑转向绩效管理逻辑、权利回应逻辑、国家控制逻辑并存的混合规制逻辑。强调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关系的法治化;强化教育惩戒权以提升教育质量、落实校园安全,鼓励教师基于专业自主权实施惩戒;通过放管服新政处理好积极惩戒与禁止体罚的关系,这些都成为西方国家教育惩戒权规制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规制是大学法研究的前沿议题,以德国与美国为代表的两大法律体系,分别被纳入公法规制与普通法规制的范畴。在德国,高等教育认证行为属于行政行为,高校与认证代理机构之间的纠纷属于公法争议。申诉、行政诉讼与宪法诉愿等公法救济机制,构成德国高等学校与认证代理机构之间纠纷的解决渠道。如何避免认证对学术自由构成侵害,已成为德国公法学界与实务界关注的核心议题。受联邦宪法法院大学课程认证裁定的影响,德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正在进行深刻变革与调整。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具有非营利性组织的法律地位,须履行诚实信用以及基本的正当程序等普通法的一般义务。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对“认证联邦化”的抵制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对认证决定的抱怨或不满,构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纠纷的焦点议题。穷尽内部救济与“司法终局性”原则,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纠纷的解决机制。德美两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律纠纷的解决中形成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明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法律地位、强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程序正义、建全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形成了认证机构认证、院校内部保障、社会评价、政府监督“四位一体”的比较健全、运行良好的体制机制。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我国应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支持独立的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评估标准开展分类评估,建立健全院校自我评估的机制,建立开放的高等教育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建立垮国高等教育准入制度是政府对跨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初始干预,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规制手段.跨国高等教育准入的规制措施可分为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宽松规制与严格规制、强制性规制与激励性规制等形式.跨国高等教育主要接受国和地区采取的教育准入规制措施具有其共同特征.改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准入规制措施需要完善审批机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并引入激励规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The new demands of mass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merging environment of global academic competition are altering th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for assuring academic standards in universities. As a consequence many nations are experimenting with new instruments for academic quality assurance. Contemporary government control of academic quality assumes three primary forms: “oversight” or direct regulation; “competition” or steering of market forces; and “mutuality” or professional self-regulation structured by the state. The challenge confronting all nations is to design a policy framework that effectively balances the forces of the state, the market, an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o assure academic standards in universities. Based upon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bserved in 14 policy analyses of innovative national instruments of professional self-regulation, market-based regulation, and direct state regulation for assuring academic quality in universities, we outline th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a national framework for assuring academic standards.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与教师之间法律争议案件持续增多且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如何明晰学术聘用法律治理的框架和原则,开始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学术聘用的法律治理均旨在厘清高校与教师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分别形成了以公法框架与合同框架为基础的法律规制体系。为回应两种规制传统的局限性,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大学人事法制变革中的公私法交融趋势日趋明显。由此,公法干预与私人自治两种规制理念,均在学术聘用的法律治理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展望未来,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捍卫学术自由权利在大学人事法制中的基础性地位,重申学术聘用有别于其他领域雇佣的特殊性,以更好地保障高校教师的职业安全与创新自由,是学术聘用迈向良法善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内部质量保障为主体,外部质量保障为主导,前者主要是高校的自律机制和自适机制,后者主要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学术规范体系"为主线,从而形成了其独立自主、以制度促规范、互动而平衡的鲜明特征。给我国的启示有:建立起法制化、制度化运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完善以"内部"为主体、"外部"为主导的体系构成;加强内外有效沟通和协调发展的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4.
欧洲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大学在界定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建立校内质量保障机构、制定和实施专业标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使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采取系统的评价程序,实施周期性的现场巡查,提供及时的评价报告和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流学科成就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注重围绕内涵发展学科。哈佛以法治、民主和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保障,以形成卓越学术共同体作为理念先导,在尊重学术权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院系的办学自主权,紧密围绕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教育等内涵推进学科发展。哈佛经验表明:构建卓越学术共同体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办学者需要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围绕形成大学制度、办学理念和学科组织逐渐提升整体办学质量;作为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在运行机制;学科发展需要保持忧患和竞争意识;办学者应与时俱进地理性审视大学文化传统与学科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e current preoccupation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with quality assessment, quality assurance and the monitoring of academic standards is traceable to a se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which constitute an agenda for the radical overhaul of the ideals by which higher education has operated in Britain hitherto. Intent on overturning the collegial ethos of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and determined to replace the notion of a self-justifying and self-regulating academic community with a system in which universities operate primarily as pan of the national wealth-creating process, 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has used the quality debate to impose upon the universities a culture of compliance with norms of its own choosing. The net result of this process has been a deliberate undermining of academic autonomy.  相似文献   

17.
In 2012, Taiwan implemented a dual-track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omprising accreditation and self-accredi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elf-accrediting institutions can accredit their programs without requiring approval from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contrast to other countrie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aiwan authorized self-accrediting institutions to develop their own evaluation standar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stitution-base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institutional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Cont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37 % of the indicators of self-accreditation were new and not used as review indicators in the original accreditation track. Two frequently added indicators were featured indicators and level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institutions tend to structure their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uniquely. Three types of approaches for developing institution-based standards were identified: bottom-up, hybrid,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Self-accreditation has benefited institutions committed to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pursuing excellence by enabling them to employ a fitness-for-purpose approach. The divers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 changes constitute new challenges to higher education. Balancing between accountability and autonomy is critical for all stakeholders of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自律"包含"教师个体自律"和"高校组织自律",前者以后者为保障。一方面,要通过激发教师的自律潜能、减少评价制度的负面刺激以促进教师个体自律;另一方面,要打破学术不端的"利益共同体",自觉惩治学术腐败,充分发挥学术规范机构的作用以实现高校组织自律。只有通过多主体的自律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才可能确立健康的机制,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