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基础教育研究》2006,(3):F0002-F0002
位于右江革命根据地这块红土地上的东兰县高级中学创建于1937年,前身为广西东(兰)凤(山)天(峨)三县联立国民中学,1942年改为东兰县初级中学,1955年增设高中部,并改名为东兰中学,2004年更名为东兰县高级中学。学校建筑面积25603平方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现有在校生2500人,以壮族为主,还有汉、瑶、毛南、苗、侗等我种民族。教职工166人,专任教师131人,其中高级教师24人,一级教师61人,研究生3人。学校坚持“德才兼备,报效祖国”的办学理念和“发扬拔哥艰苦奋斗精神,把兰高办成学生成才,家长满意,社会放心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教师“严谨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抓住有利契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策略,借助江苏省海安市的优质师资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本县教育获得实质性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小明在作文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爸爸到无(?)出差,带回来一把茶壶。”可是他压根儿没有想到,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里竟有两个错别字。还有一次,他在造句中把“如火如荼”写成了“如火如茶”。“锡-(?)”“茶-荼”、“壶-(?)”这三对容易混淆不清的汉字会不会在你笔端用错呢? 其实,写错、读错汉字并不奇怪,因为汉字确实是结构繁复,多一  相似文献   

4.
“再苦不苦孩子,再穷不穷教育”在革命老区东兰县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这是记者随广西农村教育新闻采访团赴东兰县采访时的体会。如下的一组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从1998年至今,全县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没有拖欠现象;2003年,全县清还欠账400多万元,其中清还教育欠账就达300多万元;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位干部职工至少要帮扶1至3名贫困生就学……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研究》2007,(11):F0002-F0002
学校创建于1937年,前身为广西东(兰)风(山)天(峨)三县联立国民中学,1942年改为东兰县初级中学,1955年增设高中部,面向东兰、凤山、巴马、平果、田东、田阳等县招生,并改称东兰中学,2004年更名为东兰县高级中学。  相似文献   

6.
有些字的偏旁冠名为何更改 人教版2001年秋使用的小学语文第一册有三个字的偏旁冠名作了更改“有”,由月字底改称为右字头“(?)”;“学”,由子字底改称为学字头“(?)”;“春”,由日字底改称为春字头“(?)”。 不少第一线的教师对这几个字偏旁冠名的更改感到疑惑不解。他们习惯上把这三个字的偏旁称为月字底、子字底、  相似文献   

7.
学点篆刻①     
刻印章,因印文多用篆字,故又称篆刻。印章是(?)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和我国的书法、绘画、雕(?)等一样,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印章种类有官印、封泥、肖形印、花押、私章、闲(?)等。印章用朱色钤盖,钤出的印文为红地白字的,称白文”印,也叫“阴文”印;钤出的印丈白地红字的,称朱文”印,也叫“阳文”印。印章这门艺术,如果从获得的殷代三方“殷玺”算(?),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刻铸的文字应用“籀文”,秦  相似文献   

8.
韵母发音琐谈(一)《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后面第三条附注中说:“韵母(?)单用的时候写成(?)”.(?)读“诶”,容易理解,但是好些音节中的e为什么要读成e?(?)是“前半低不圆唇元音”,是“诶、欸”的读音.含有(?)音的韵母还有ie (?)e两个.ie,(?)e的实际读音是i—(?),(?)—(?).因为普通话中没有i—e(?)—e这样的的母,i—(?) (?)—(?)的(?)可以不用戴上“”也能表明是读(?),所以拼音方案规定读音是i—(?) (?)—(?)的两个韵母写成ie (?)e.这是(?)不戴帽子,不是e变读成(?).(二)ei uei(ui)这两个韵母中的“e”是 e还是(?)?  相似文献   

9.
姚於 《教师博览》2010,(3):29-29
从1997年起,德国青年卢安克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支教已经有十年之久,这期间他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而在2006年,卢安克希望加入中国国籍却未获批准,签证到期的他被迫回到德国。但就在8个月之后,他又返回了中国,在广西东兰县一所山村小学义务当起了教师,“归去来兮”地开始了他的教育工作,为那些他爱着的山村孩子。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驿传制度开创于殷商。以后代代相承,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至民国三年,驿站裁尽,驿传制度遂告废除。由此可见,中国的驿传制度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里已有“(?)”、“(?)”、“传”等字。“(?)”是“(?)”字的初文,“(?)”是“驲”的本字,“驲”是后起的假借字。古代乘车曰“驲”、曰“传”,乘马曰““遽”、曰“驿”,二者是有分别的。后世设置驿站主要乘马,所以“驿”字通行,而“驲”字就不太用了。甲骨文里又有“(?)来归”、“(?)散”、“(?)入”、“(?)往”、“传氏”等记载,这不仅表现出殷人交通往来的频繁,也说明了殷代交通事业的日见发展,驲传制度已经开始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加以各诸侯国之间时战时和,信使往返不  相似文献   

11.
朗读的示例,应该用声音来完成的,限于书面表达,只能借助于符号、文字来具体说明了。先说明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重音;“△”:次重音;“|”:短暂的停顿;“‖”:稍长的停顿:“(?)”:较长的停顿;(从停顿的时间说,“(?)”>“‖”>“|”)“(?)”:快速:“——”:中速;“……”:慢速;“(?)”:高升调;“(?)”:低降调:“(?)”:弯曲调。下面就结合原文,说明其读法的要领。  相似文献   

12.
《浙江吴语分区》中关于“浙江吴语分区分片例字字音对照”中第106号字“帮”、115号字“窗”、116号字“双”,桐乡读音描写为(?)、(?)和(?). 112号字“长”、113号字“肠”,桐乡音是(?)、(?).这五个字的韵母果真相同吗?不.如果请住在今县城(梧桐镇)的人来读,则“帮”、“窗”和“双”字的韵母都是(?).但请居住在崇福镇的人来读则都是(?).“分片例字字音”表上所列说明:“帮、窗、双”三字韵母(?),在长兴、安吉、上虞、余姚、黄岩等地是这么读的.我们姑且不说上述几个县的读音,只说桐乡县内这样的不同读音应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斗蛐蛐     
夏末初秋的夜晚,在墙角、杂草丛里,常常听到“(?)、(?)……”的声音。原来,是蛐(qu)蛐在报告“秋天来了”。我家也有一只蛐蛐,它的头像颗大绿豆,不过是黑的,眼睛中间有三条褐色的条纹,两根又  相似文献   

14.
“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是三种基本的训诂方法,本文结合对“(?)”类字本义的讨论而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理论前提及其在应用时的边际条件。  相似文献   

15.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殷周铭语文里的“(?)”字,过去释为“(来辶)”或“(?)”,没有定论。本文从字形分析切入,通过该字所在语境的探讨,结合相关字词的考释,在否定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该字就是后来的“(矍辶)”字,在铭文里主要有三种用法:第一,用作人名;第二,用作动词“行往” “前去”;第三,借为“護”,表“辅佐”“辅助”。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节前面安排了用竖式计算除法的例题。但是,教材、备课用书及参考书中都没有明确规定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因此,老师在教学时有下面几种教法,现以8÷4=2为例。第一种书写顺序:(?)或是(?)。我以为按这种顺序来写除法竖式与除法横式的读写顺序有矛盾,并且学生容易把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弄错了。第二种书写顺序是按除法横式书写顺序来写:(?)第三种书写顺序是按除法横式的逆向读法来写:(?)第四种书写顺序:(?)  相似文献   

18.
怎样读才对?     
今年《幼儿教育》第五期发表的《四声歌》共十首,其中有三处不妥: 1.第三首中第二句“我吹一只号”的“号”,在普通话里有两种读音:①作名词时读“h(?)o”。②作动词时为“h(?)o”。显然,这  相似文献   

19.
近三年来,桐柏(?)语文教学注意开辟“策二课堂”,加强了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使诗文教学出现了生动活(?)的新局面。尤其是课外写作,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水平。武汉《中学语文》、《花朵》、《少##原图像不清晰  相似文献   

20.
1975年,陕西岐山县童家村出土铜器有卫盉及卫鼎,铭辞记载了“田”的事.此二器发表以后,引起历史学者的重视。因为这关系到西周的土地制度.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田”如何解释,现在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人说“(?)”是“貯”字,义为赐予,“(?)田”是赐田,有人说“聍”读为“租”,“(?)田”是租田.有人说“(?)”是”贾”字,“(?)田”是交换土地。由于对“(?)田”的解释不同,对于西周的土地制度乃至社会性质的看法也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