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动词"终"因为位于多项动词的前项,语义泛化,也失去动词的典型范畴特征。在二者合力下"终于"演变为副词。"终于"及"X于"类词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  相似文献   

2.
语法学界对于“一起”一词的词性判定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全面分析了“一起”的分布情况。由于对副词“一起”的一般用法的看法分歧较少,所以本文重点分析了“在+一起+动”这种格式中的有较大争议的“一起”的词性问题。本文承认“一起”是一个兼类词,具有名词和副词的语法功能,但又和以往的研究有所区别,认为“在+一起+动”中的“一起”也是副词。本文还对“一起”所属的副词具体小类有所分析。  相似文献   

3.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回""次""趟""遭"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量词,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源和演变,观察其使用情况,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被"字句和被动句是相互交叉、部分重叠的关系;在含有被动意义的"被"字句中"被"的属性为表示"遭受"义的特殊动词;在新兴的"被+双音节词"结构中也涵盖了"遭受了令人无奈的事情,不情愿地接受这种事实"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从句法功能来说,能够进入"(形+名)+动"结构中的形容词多是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部分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以及少数状态形容词也可以在结构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同时,每对形容词在同一结构中具有一定的选择限制,造成一种不对称现象。从语义功能来讲,此结构中的形容词属于一价形容词,其语义特征表现为表量性、模糊性和程度性。"有界无界说"亦能对"(形+名)+动"结构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林丽丽 《文教资料》2014,(35):22-23
本文就"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结构中"有"字的特殊用法与动态助词"了"和"过"用法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普测中常见的语法错误做了举要,旨在对普测培训和辅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将"别+V+了"与"别+V"、"V+了"等进行比较,且结合图标观察等方法,对"了""V"以及"别+V+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红 《文教资料》2011,(13):28-29
阳泉方言中没有"词根+后缀‘子’"构成的复合词,普通话中的"子"尾词在阳泉话中分化为没有词尾、儿化、重叠、儿化后重叠这四种情况,普通话"子"尾词与阳泉方言这四种情况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随着普通话对方言影响的增加,阳泉城区已出现了一些"子"尾词。  相似文献   

9.
"数+名"式复音词作为复音词的一种基本形式,有其特定的构词方式。文章对《新语》中"数+名"式复音词加以简要分析并与其他研究成果相比较,以期增进对这类复音词的认识;并针对《新语》中出现的"五经"一词对《汉语大词典》所收词条流源进行考订。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敦煌吐鲁番契约文书中,固定句式"某甲于(或"从")某乙+表方位名词+V……"十分常见。其中,位于"某乙"之后表方位义的名词主要有"边"、"处"、"手下"及"面上"等,起到强调具体方位或所在的作用。它们的用法和意义相近,有些词出现的区域性和时代性较强,属于方言俗语词;有些词的使用范围则较广,生命力更强,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拼音文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象形文字。而定中构词法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它在两种语言中的应用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文章试从英汉两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范畴理论、原型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定中构词法所体现的英汉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说文》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要典籍,是对汉语字法结构进行深入而系统探究的语言学著作。它对形、音、义三位一体,听觉单位、书写单位、结构单位三位一体的汉字的分析,实际上是对“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构造规则”的探究,是汉语字法理论的总结和实践,对汉语字法结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深入地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属于汉字字序法的早期,这个时期汉字排序呈多样性,其性质是根据意义排序.<说文>部首法将秦汉时期的表义字序法推向顶峰.<说文>关于部首的论述和单字的归部皆根据汉字结构分解汉字,在此基础上得出表义偏旁,进而组成表义部类,建立部首.这个表义的部首系统是用来为汉字排序,而非用来检索的.  相似文献   

14.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6.
陕北吴堡话属于晋语吕梁片,其构词法既体现了晋语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考察吴堡话中几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分音词;圪头词及其同类词语;其他词缀及派生词;四字格。考察中发现,吴堡话前缀“一、不”、后缀“气”等都是相当能产的词缀;在方言四字格中,有一些特别能产的“词套子”。  相似文献   

17.
文山方言语气词“啦”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构成重叠式,还可以在其后加另一语气词“嘛”。它往往出现在问答句中,常见的格式有两种:1.是+啦。2.格是+啦。本文试图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分析出这两类格式中“啦”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历时角度对语助词“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语助词“看”是经由表“视、视察”义动词引申至表“测试”义动词,最后虚化形成。通过对语助词“看”形成后的发展线索的推理,以及“一个动词核心”规则的考察,最后得出语助词“看”的产生是基于连谓后项的“看”句子中心地位的丧失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Packard的形类描写法对彝语复合词构词的结构和形类进行描写。还借鉴了其语素的四分法:功能词(自由的、功能的),根词(自由的、实义的),粘着词(粘着的、实义的),词缀(粘着的、功能的)。彝语复合词构词法类型丰富,其中名词有5种;形容词有4种;动词构词法比较单一,主要有2种;还存在一定量的多音节复合词。从构词语素的自由程度来看,无论哪种词类,主要呈根词+根词、根词语素+粘着词根语素、粘着词根语素+根词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造词法不仅是一种创造新词的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物名+颜色词"类造词法所创造的新词,也表示颜色,属于状态形容词,但它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颜色词及状态形容词的独有特色。细致分析这种不同,既有助于我们对此类颜色词的理解与运用,又可以进一步剖析造词法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