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永 《华章》2013,(23)
“ACG文化”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ACG文化”就是动画、漫画、游戏的综合含义。在“ACG文化”风靡全球的今天学者将对这种“ACG文化”的追求称为“ACG文化”的美学思想。并且这种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ACG文化”美学思想在经济和思想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这篇文章就“ACG文化”的美学思想经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时代发展中高校体育文化与“美学”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结合体育文化与“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体育美学”观念的渗透,探索高校体育“美学”的发展方向.通过高校体育文化“美学”观念的创新途径和体育文化与创新体育“美学”观念的融合方法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审美、教育、交流、娱乐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我国的民间艺术更留存着伴随五干年悠久历史发展的和儒、道、法等多元民族文化的“神”、“气”、“韵”、“写意”、“抒怀”和“风骨”等美学特质,体现着形式美、意境美、动态美和节奏美等美学法则,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分部)中文系联合举办了“当代文化与审美教育发展”研讨会。北京各界部分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就  相似文献   

5.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革命家。他倡导自由思想,开科学研究风气,反对腐朽和僵化,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美学教育。他把接受的一些先进的西方教育引进中国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况,最早提出了“美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等著名理论。时至当下,蔡元培先生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美术等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挤压文字”等诸多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大众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从而呼唤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围绕“文化转型”、“生活审美化”、“文字与图像的紧张”等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言说与回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具体探讨了谚语内容方面的“富有教育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方面的言简意赅、精练、形象、质朴、对偶和形式方面的音乐美的特点的文化、美学因缘,提出谚语的特点可以从文化、美学方面得到说明的论点。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美育是学生成长,学校教育的灵魂。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相似文献   

9.
1 高中数学审美教育观点的提出 《全日制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首次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的观点,开创了我国在数学教育中进行数学审美教育的先河,把“能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作为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之一提到了数学教育的日程上.  相似文献   

10.
在化学教育中引入邮票,发展学生“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邮票设计中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挖掘并品味邮票中所要传达的文化韵味与艺术价值,发展学生的“情”。文章分析了邮票与化学相结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对化学主题邮票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从哲学思想教育、美学思想教育、学科思想教育、品质道德教育等角度分别举例阐述了邮票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文化     
当代美学进入了美的消解和美的泛化的双重困境。用“审美文化化”建设美学的缺陷在于没有认识到审美与文化深刻的内在矛盾。作者认为,审美与文化深刻的矛盾正是文化发展更新的机制。审美对文化的批判是美学的当代使命,其中心是建设具有审美人化特征的新文化,即“文化审美化”。要把对人的审美培育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任何美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属只能是对人本身的塑造,美学就是美育之学。因此,只有以人的审美塑造(培育)为中心,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建设,才是当代美学研究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因为各种文化的影响在人和艺术的领域都进入一种自觉时代.绘画美学也因此产生并发展了,其基本概念、命题、范畴、理论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绘画美学思想的一个真正的开创、奠基时代.顾恺之、宗炳、谢赫三大美学家提出的“传神写照”、“畅神”、“气韵生动”说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发展为主线,阐述“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发展与时代各相关文化要素的关系,认为“印象主义”音乐在浪漫主义音乐中萌芽孕育,在两种美学思想的斗争中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繁荣,进而具有双重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有其伟大的渊源,可上溯为“儒学、道学、禅学”。而艺术同样受三种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诸文化相系相生,延续千年。文化渊源的至上性在艺术体系中形成自我的美学价值——儒学、道学、禅学美学价值,同样,这三种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又建构和指导着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美学,由于都产生在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个共同社会基础上,由于都受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一般规律的制约,其思想性质大体是相同的,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的范畴。但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美学思想又形成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系统,在世界美学史上竞放异彩,各有千秋。由于中国的诗歌、书法比较发达,因此我国古代文化就出现了以“言志”为主的表现说。而西方由于史诗、戏剧、雕刻较为盛兴,则产生了以“摹仿”为主的再现说。 1“言志”的表现说。古今中外,一切进步的文学家,文论…  相似文献   

16.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方针”和“人类文化向艺术更高层次的转向”等学术思想,蕴涵着中国传统诗性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践层面上对美学和人类学的科际整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说明美学与人类学的科际整合是学科发展的逻辑结果,兼备诗性精神和美学情怀,是重建信息时代和谐、宽容、劲健的人文世界的一个理想方向。  相似文献   

18.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和”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浸润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和为贵”的武德美以及“中和适度”的艺术美的基本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文学及艺术从未远离“美学”及“审美”的话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称为“新审美批评”派的美国学者不断倡导的审美复兴,实质上是对没有在十八世纪得到充分发展的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的现代化。为此,在阐释“体验”、“情感”、“神情涣散”等关键术语时,他们不自觉地深受其中产阶级精英文化的影响。以林赛?沃特斯等为代表的“新审美批评”派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美学思想家意图唤起人们对美再认知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罗马尼亚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在文化符号学、数学符号学、逻辑符号学、人道主义符号学等不同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建构了形式符号学、逻辑符号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审美符号系统论等多元批判范式,提出了“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符号意指过程”“结构主义数学诗学”“社会现实及意识形态的符号学分析”“人道主义符号学”“有机文化‘能动’主义”等创新性命题,彰显了极其鲜明的实践批判与人道主义精神,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