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蕴涵着浓浓的东方意味,他的作品笔调是空灵的,静寂的,舒缓的,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从容的虚美。文学是他一生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寻,体现了他对人生皆苦的体尝,流露出对虚无境界的向往,更代表了他对众生悲悯,对万物怀善的佛心。他的佛禅情怀,让他的艺术世界呈现出一片崇高而纯净的美,恰如朵朵曾经陪伴禅宗冥想入定的莲花,于孤寂中漂浮于茫茫如海的尘世,久久散发出清雅的芳香。  相似文献   

2.
董玥 《考试周刊》2012,(57):18-19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他凭借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让他获得了世界文坛的广泛认可。他获奖的三部作品《雪国》、《古都》和《千只鹤》是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朱山坡是文学桂军中的重要一员,他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他以诗人的敏感触摸现实世界,又以诗人的视角构建他的文学世界,使得他的小说有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他用诗意的巧笔绘出一幅幅现实的丑图,以此发掘世界的美与善。  相似文献   

4.
博尔赫斯以"作家中的作家"而闻名,但笔者认为他独特的世界观才是他文学世界的根,他更应该是"思想家中的作家"。在《永生》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他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文学叙述技巧,更折服于他对永生的独特理解和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他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精神诉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宇宙主义"的大世界观和其"卡夫卡式幻想"为特征的文学迷宫。博尔赫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悬置"了,将我们生活的世界陌生化了。他的文学以独特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充分体验了思想的快乐,拥有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财富",他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5.
与其说埃德加·爱伦坡是一位艺术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科学家。他倾向于以华丽的修饰对世界作出反应。他在写作中为了打破技巧而创造技巧。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影响到英语世界,而且影响到欧洲和拉丁美洲。他对欧洲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明显。马拉美翻译了他的诗歌,波德莱尔翻译了他的短篇小说,这使他的名望扩展到德国、俄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英国和美国,他的名望可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已被认为是英语文学传统主流中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体验,孤独天性和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情怀使得他形成一种独特的幽暗意识。通过对人性的正视和文学书写,沈从文力图改善人性,提倡美与爱,重造"神性—原欲—人性"三位一体的"神"。这种努力使得他获得了与世界文学对话互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吴正江 《新疆教育》2012,(20):109-109
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更要紧的,他还应该是一个理解文学之美的人,他能够引导学生充分领略语言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多么美妙。打造中小学生精神底子的途径有许多,最有效的最经济的是对经典课文的咀嚼品味。  相似文献   

8.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ǒll)是西德当今最负盛名的作家。一九七二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誉为战后西德文坛上的闪闪发光的巨星。西德把他称为联邦德国的代表性作家,说“他的经过考验的成就,已经超出了专门文学爱好者的范围和德国国界。”他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各国影响极大,英、美评论家称伯尔是当代德国文学中的歌德。  相似文献   

9.
沈桂琴 《成才之路》2009,(31):68-69
雨果是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的领袖,他在诗歌、戏剧、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创作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1987年他发表的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理论经典。,在《序言》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其理论要点就是:自然界中的万物并非都是屈从于人的意志而呈现崇高优美的状态,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是融于一体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而作为现实的反映的文艺则应理所当然地将此加以真实地表现:“把阴影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他们相混。”正是这种对照原则构成了雨果浪漫主义的鲜艳旗帜,颠覆了古典主义关于文学讲究的是和谐、匀称、明晰、严谨、理性的美的要求,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美——冲突美:雨果不仅在理论上对他的对照原则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他以丰富的创作戍功实践了这个原则,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拓了道路。同时,他的对照原则对世界文学和后世学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结合雨果的具体作品从创作运用、发展过程、思想来源三方面对其对照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兰 《柳州师专学报》2013,(3):23-27,4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拯救世界"理论显示了他独特的文学理念和生命观念。《白痴》的主人公梅什金这个人物形象诠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美的内涵的独特理解。梅什金是普救寻求者、精神朝圣者、理想主义者的化身;梅什金的自救是以心灵承受痛苦,皈依上帝达到自我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拯救世界"理论具有局限性和软弱性,人性的自救涉及社会观念的改变、革命暴力的启示、经济基础的奠定等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好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籍美国学者弗兰克?莫莱蒂于2000年在《新左派评论》上发表他的《世界文学猜想》,该文引起对"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广泛争议,此后他又发表了《世界文学猜想(续篇)》等文,将社会科学与文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世界文学以十八世纪为分水岭,前者是分开的"地方文学"的镶嵌,后者是一个统一而又不平等的世界文学体系,虽然其出发点是跳出西欧范围的研究,运用达尔文的进化"树"模型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为其做理论支撑,但是其"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划分模式依然带有着无形的"欧洲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其特有的艺术家气质,创作出了众多杰出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呈现,同时也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创作作品的过程,也是芥川对人生对艺术的不断探索过程。芥川认为在现实中不存在纯粹而绝对的美和无私的爱,他对人性感到失望,于是将自己封闭在文学的世界,企图找到至纯的美,寻找人性的闪光点和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最终他的选择却是用生命完成了最难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精神内涵之美、民族文化之美以及艺术融合之美。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华文文学课文所占的比重太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审美需求,亟待开发优秀的华文文学课文资源,以拓展其审美领域。在研究如何开发中学世界华文文学课文资源的同时,要激发中学生对华文文学的学习兴趣,推进华文文学作品的延伸阅读,通过改进阅读方式,提高延伸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儿童文学对培养儿童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在生活中创造美的激情和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曹文轩认为文学应该坚守"美"的责任,他的创作实现了他的文学和美学主张,实现了古典形式和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同时也使小学生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心灵得到净化和洗礼,从而使曹文轩儿童小说人性美对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对叙事技巧的揭示还是对叙事语法的描述,都让人觉得文学世界与审美世界的传统关系不复存在了,这是因为文学的审美维度从两个方面被缩小了:一是将审美性等同于文学性,又将文学性定位于形式技巧层面;二是为了维持文学的本体性而排除了社会性和读者的主体性,从而使得形式因与目的因相分离.为了理清文学形式的审美之维,有必要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重建叙事中形式与目的、美与善的联姻.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的茅盾的“世界文学”观念,是指早期的茅盾文学观呈开放性态势时,一再申述过的文学观念。他曾多次使用“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或者把它同“国民文学”相对,或者把它描述为一种有较高美学价值且带有永恒意味的文学。他是以一种实施着对文学的宏观把握,力图对文学的本质以更贴近于历史的、美学的阐说。  相似文献   

19.
自后结构主义时期,人们对语言的关注点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今一般认为语言的衍义作用具有其自主性,并非说话人所能完全控制掌握。我们知道,汉语文学能够凭借汉语的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等要素为我们述说出“美”的世界,但人们从未将这种“美”与汉语系统本身紧密联起来,也未认真地凝视汉语诸要素本身,而是将其看成从属于作品内容的言语形式。王一川教授在《汉语形象与文化现代性问题》中提出:“汉语文学中汉语组织不仅述说美,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为美的‘形象’。”他认为:“汉语形象是当汉语的四声、平仄、韵律、对仗、比喻和排…  相似文献   

20.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是阿拉伯世界本土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风格在阿拉伯文学上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想象美、如画般的色彩性的美,常被人们称为“水晶般”的风格或者是“纪伯伦体”。他是新一代阿拉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注重情感的传达,其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质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追求爱的人生观、超越自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