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异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包括两个相互制约的方面,一是人对教育的异化,二是教育对人的异化。同时,教育异化也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教育异化是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教育异化既是指教育对人的异化而阻碍了人的发展,又是指教育失去其本身意义,被人异化为牟利的工具。对教育异化现象进行合理审视,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理性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从根本上消解教育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教育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教育异化导致的人的异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从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来看,新时期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活价值的异化。超越教育异化,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主客体相互关系三个层面,对教育加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教育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教育异化导致的人的异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从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来看,新时期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活价值的异化。超越教育异化,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主客体相互关系三个层面,对教育加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刘君 《文教资料》2013,(7):82-84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教育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教育异化导致的人的异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作者从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出发,指出新时期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活价值的异化,并提出要超越教育异化,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主客体相互关系三个层面加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的异化与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异化。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层化、教育官僚化、教育数量化、教育共性化。教育之所以出现异化,是因为科学技术发生了异化,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教育异化的本质可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来加以解读。要扬弃教育异化,使之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就必须:消除物对人的统治,确立合理的主客体关系;重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正确地认识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然而在现实中,出现了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行为等方面的异化现象。出现教育异化现象属于教育的历史发展必然阶段之一,也受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大背景影响,同时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生自身也都存在原因。积极寻求高等教育异化的消解路径,需要借鉴、吸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多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实现高等教育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8.
教育异化问题是现代教育反思的奠基性问题。教育的异化可以理解为社会铸就方面的异化与人的精神的自我异化两个方面。社会铸就方面的异化表现为官僚化、技术化和群体化。教育世界异化的精神实质在于人的精神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异化。教育异化的精神根源乃机械论教育哲学。超越教育世界的异化必须超越机械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9.
教育目标的异化指教育失去了它本来的目的和价值。我国现阶段存在大量教育目标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产生的原因是教育的功利化。解决这种异化的方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复归作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他笔下的“异化世界”有力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困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我国读者也有一定影响。然而,怎样认识他的“异化世界”呢?本文从“人与社会异化,人与人异化,人的自我异化”诸方面入手作了阐述,说明他的异化思想的形成、特点、实质及价值,肯定他的历史意义,批判他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人的异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个人与社会失去了距离,个人对社会肯定、同化,失去了反思与批判的空间。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使人异化的潜能,而统治阶层又赋予教育以无可匹敌的能力,学校教育实施尽可能简便、高效地传送具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产品的任务,人消失在社会中,人的异化加强。教育应该努力在人的控制与人的解放中寻求平衡点,培养一个自然的、对生命本真充满期待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2.
试论教育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商品化的时代。生活价值的追求与技术知识对教育的统治,使受教育者在获得教育权力的同时,却丧失了生命的自由。教育异化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对教育的异化,二是教育对人的异化。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教育异化的宏观和微观表现,分析其根本原因,使教育异化变为教育解放的艺术就在于寻求个体内在生命的成长与外在生活的发展之间的平衡,只有当教育真正确认人的自由本性和智慧生活的人生意义,教育最终消除异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人的异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个人与社会失去了距离,个人对社会肯定、同化,失去了反思与批判的空间.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使人异化的潜能,而统治阶层又赋予教育以无可匹敌的能力,学校教育实施尽可能简便、高效地传送具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产品"的任务,"人"消失在社会中,"人的异化"加强.教育应该努力在"人的控制"与"人的解放"中寻求平衡点,培养一个自然的、对生命本真充满期待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4.
对美的考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便面临着被异化的风险,美的实现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关是在这种局限中实现了自身的突破,它聊以自慰的乃是道之精神。道生于异化的土壤,长于异化的环境,为美的实现提供了精神支撑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正义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处理教育生活或问题的某种合理性、正当性、公正性。弘扬教育正义要关注社会背景中出现的教育异化问题。教育异化是指教育事物中的性质或正义因素出现了某种范围与程度的转变或蜕化。现实中的教育异化可以主要归结为办学思想的异化、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管理境界的异化、教育家园品质的异化、教育学术品格的异化及师生关系的异化等。消除教育异化与弘扬教育正义的主要策略:结合从严治党活动切实端正教育行业中的党风政风;把微妙无形的教育规律像有形的庄严建筑那样凸显在我们心中并加以遵循;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和民主监督作用,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与主人翁。  相似文献   

16.
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批判到深入分析人的内在本质,阐明了异化的本质,揭示了劳动异化是人异化的根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现代社会物化状态下探究人主体性的缺少及人自身实现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学教育科研一般指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就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的研究或尝试性实践。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及专职教育研究的移植物,中小学教育科研在移植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异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阻碍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降低了它的社会声誉。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产生异化现象的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寻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探索克服异化现象的有效方策。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必然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技术,回顾人类教育发展史,不仅证实了这个论断,也把教育受技术影响的发展轨迹展现出来。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技术发展显然能够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因而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教育主体本质力量的增强,进而影响了教育实践并使其得以发展。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必然彰显于教育领域。当前,技术异化在教育领域中已经相当严重,作为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后现代技术必将成为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但后现代技术之于教育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技术异化问题,其对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异化理论由马克思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由于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异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以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开端,对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否定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入手,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上所出现的"文凭热"现象,意在说明文凭异化的后果.并试图探讨扬弃文凭异化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