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2.
仁、礼、中庸等道德规范,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礼和仁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核心及本质,礼是以仁为条件的,礼是受仁制约的,没有仁的真情实感,礼便失去意义。孔子并没有主张无条件地恢复周礼,而是以仁来充实周礼,在政治意义上是改良主义的,不是革命的。孔子的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仁和礼。孔子的中庸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纲”并不是孔子的思想,君臣、父子、夫妻这几种人伦关系,依孔子的原意,都是相对的,没有片面和绝对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孔子谈人性,仅一句话,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历来分歧颇大。但笔者认为,以往关于孔子人性思想的讨论至少有两大缺陷。其一,停留于静态的文本层面考察,未能从历史的角度来探寻孔子人性论与孔子以前人性观念之间的思想渊源关系。这使得我们对孔子人性内涵的理解有空穴来风之感。其二,只依孔子之“仁去理解孔子的人性论,而未能从“礼”去理解孔子的人性论。这使我们无法从结构层次上完整地把握孔子人性论的内涵。本文则将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孔子性论同以往人性观念的思想渊源关系;从仁和礼相结合的关系层面来…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中“仁”和“礼”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仁”是修身的终极目标.而“礼”则概括了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礼”的形式化问题的反思.孔子提出了“援仁入礼.以礼立仁”,既从仁的高度来奠定礼的基础,又从礼的方面保证了仁的落实。在孔子认为,仁和礼,一属价值理性,一属实践理性,二者的关系是互证互释、同...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面对“礼坏乐崩”的现实,孔子提出仁礼统一的思想。他试图使礼的内容与形式实现重新的统一,以恢复礼原有的人道精神。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与礼既存在着人道精神与非人道精神的对立关系,同时二者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礼源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后经周公等人改造而形成周礼。周礼含有对亲情的容许和肯定,这就是仁的精神的最初形式。孔子改造周礼,丰富强化了“仁”的内容,在仁和礼的关系上认为仁不能脱离礼,仁是礼的固有品质,礼是衡量评价仁的标准,仁学精神是“礼”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晚期 ,所谓第三代新儒家学者对孔子的自由思想谈论较多 ,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来把握孔子的自由观念却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作者认为 ,孔子的自由观念很明确 ,而且自成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孔子的自由观完全可以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接轨。孔子的自由观念重在行为 ,不在于思辨 ,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和礼 ,把仁和礼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 ,处理好己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也就获得了自由。因此 ,孔子的自由是个体对仁和礼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其中贯穿着自由的超功利的可贵思想 ,也隐藏着孔子自由观念中重视对规律把握的意蕴。正是孔子的自由观念维系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群体。研究孔子的自由观可以进一步看清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尤其是对孔子美学思想会有较新认识。论文最后指出如何看待和评价孔子思想中的局限问题 :孔子的局限中隐藏着孔子思想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道德观主要是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它的核心是仁和礼。蕴于内,礼表于外,交相呼应,融为一体,他的道德观立足于信,信就成为他的仁,礼得以实现的保证。孔子道德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源,今天在全民学习贯彻“公民道德规范”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晚期,所谓第三代新儒家学者对孔于的自由思想谈论较多,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现来把握孔子的自由观念却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作者认为,孔于的自由观念很明确,而且自成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孔子的自由现完全可以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接轨。孔于的自由观念重在行为,不在于思辨,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和礼,把仁和礼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己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获得了自由。因此,孔子的自由是个体对仁和礼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其中贯穿着自由的超功利的可贵思想,也隐藏着孔子自由观念中重视对规律把握的意蕴。正是孔子的自由观念维系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群体。研究孔子的自由现可以进.一步看清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对孔子美学思想含有较新认识。论文最后指出如何看待和评价孔子思想中的局限问题:孔子的局限中隐藏着孔子思想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周公通过对夏殷之鉴的总结 ,提出了“德”、“礼”的主张。“德”是为了“保民”而对统治者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 ,而“礼”是对道德行为的制度化。这样 ,周朝统治者从专注于鬼神世界转向专注于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 ,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和礼制。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礼”思想 ,并进一步发展为“仁学”思想。孔子与周公 ,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2.
孔子对“礼”的认识和主张体现着他的政治学说,同时这一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实践有十分巨大的社会作用.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研究孔子“礼”的内容对于我们全面研究孔子及其所处的当时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体系。“仁”是指博爱的精神,应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阐释“仁”的倡导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以及完善自我和人格修养。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确立了“仁”的道德本体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追求民主法治建设道德化以及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阐述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易》“损”“益”二卦的理念,将其应用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阐释实践中,提出“损益”的阐释思想;分析孔子“损益”观的阐释实践,一方面,“减损”西周将礼主要用作社会规约的制度要求,提出要重视礼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益补”“礼”的意义内涵为“仁”,并从孝悌、治心与理想人格三个方面对“仁”的概念进行系统阐发;认为孔子“损益”的阐释思想及阐释实践,不仅丰富了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意义内涵,而且为后世儒学经典阐释提供了核心论域和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庄子都讲“人”,孔子眼中的“人”是“仁”与“礼”之中的社会的“人”,庄子心目中的“人”则是脱离一切枷锁的最本性最自然的“人”,两人视域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认识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才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人”的认识显得丰富而多维。  相似文献   

16.
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认真研究孔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和作用,明确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产生着重大的社会价值。一、以“诚、信、仁、和”调节人际关系孔子思想中的“仁”是人臻于完美的终级目标。“礼”是人臻于完美的措施和体制。以“仁”和“礼”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形成了孔子思想的完整体系。“中庸”是孔子思想的主髓。不偏不倚,不过而无不及的中和准则,是中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体现,“礼”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高校承载着让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命,教育人、发展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务,这与“礼”的育人本质是一致的。高校育人工作应该从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丰富学生的礼仪情感,创设践行礼仪的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做到礼从心生、礼中有情,实现以礼育人。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继承和发展孔子的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仁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学的理论基石。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我"与"他者"和谐一致。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