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乡镇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积极作用,认为乡镇企业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导,而且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实现城乡结合的桥梁,并且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为使中国尽快走向富强,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其实质是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这一思想至今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又从“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面对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农业大国,就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系统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他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提出了对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模式——探索的“新经济政策”,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途径——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战略步骤——提出“两步走”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5.
摘要: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每开始的。他指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工业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工业化要和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要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工业化建设要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中心环节;工业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实现标准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基本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点。毛泽东抓住了这一本质问题,在40年代及建国后一直关注和推动着中国的工业化,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其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工业化的前提,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重视科技对工业化的重要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等思想对今天的经济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于中国现代化来说,是挑战与希望并存.知识经济是具有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严格区别的新兴经济社会.中国周世纪的现代化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作出全新的选择.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必须实现工业化、知识化的双重目标,中国现代化更加强调政府强有力的指导、规划、激励和调整,更加强调人的现代化,更加强调科学技术对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更加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放与友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实现现代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其战略目标经历了一个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发展道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为序;基本原则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21世纪上半叶,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农村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以农村现代化为背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以农村现代化支持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而实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双重转型”。没有农村现代化不仅不能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提出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内,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与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道路,将推动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乃至社会形态发生深度转型。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分析1978—2010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均为负效应,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持续增强。因此,河南省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8-2010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均为负效应,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持续增强.因此,河南省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关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两步走”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关于试办托拉斯经济;关于工业化方针政策;注意警惕和防止“左”的错误干扰等思想和实践,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和特殊性,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论述了科技革命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工业化不只是工业制造业的信息化,而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工业化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就是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目前,农业小部门化与农民大量化的二元逆向结构,导致农业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不适应、农业低产出与土地高投入不适应、农民低收入与国民经济高增长不适应等问题十分尖锐,已构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对此,我们认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应该是工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推动工业资本进入农业,工业技术设施装备农业,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总括起来就是深化农业产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农业工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全面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勾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的过程中,鉴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进程,特别是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经济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重工业优先,农轻重综合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案例。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毛泽东阐述了农业对工业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其次,经济发展历来就有不同的模式,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经济落后的大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确立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增长,农轻重综合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为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找到了一条捷径,而且超越了发展经济学家的论争;其三,毛泽东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审视发达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试图走出一条超越传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道路:人民公社和农村工业化。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把信息化手段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毛泽东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相比较,二者提出的背景不同、发展战略不同、发展方式不同、发展核心不同、发展动力不同。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认为中国应走工农业并拳的工业化道路,重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坚信通过合作化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农业的惟一道路,并想通过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来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中。毛泽东规划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步骤、途径,其中一些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但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探索留给我们的,不但有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