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轻松驿站     
《班主任之友》2005,(11):64-64
字与字的对白◇“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巾”对“币”说:儿呀,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尺”对“巨”说: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臣”对“巨”说:和你同样的建筑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搞装修?◇“吕”对“  相似文献   

2.
我在研究工作中经常能接触到一些对孩子进行的心理测验或调查,有很多调查涉及了是否认同自己孩子身份的问题,比如:“你愿意做孩子还是愿意做大人?”很多孩子的回答是不愿意做孩子,愿意做大人,他们希望自己快些  相似文献   

3.
有些家长平时喜欢数落孩子,而且还随便给孩子下结论。比如,孩子考试得了个不理想的分数,家长一急就信口开河:“你就是笨,连这样的题目都做错。”又比如,孩子做家务,不小心把碗打破了,家长一心疼就喋喋不休:“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说将来你还能做什么大事?我看是没希望了。”其实,考不好与头脑笨不见得有必然联系,因摔破碗而认定其将来成不了大事压根儿就是小题大做。家长这样做,嘴上是痛快了,但因此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十分消极的后果。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孩子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  相似文献   

4.
俞群 《幼儿教育》2000,(12):35-35
家长的问题:我的孩子已满四岁了,各方面的发展都不错,尤其是口语表达,反应很快,讲起来振振有词,有时连大人也说不过他。比如,我们平时老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别人有困难时我们要帮助他。有一天吃完饭,碗筷太多,我请他帮忙收拾一下,他没有动,却反问我:“妈妈,你不是说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吗?”问得我哑口无言。而在他需要你帮忙时,比如收玩具,他会说:“妈  相似文献   

5.
《大中专文苑》2009,(2):32-32
◇爱情本就是种最奇妙的情感,既没有人能了解,更没有人能控制,它不像友情,友情由积累而深厚,爱情却是突发的。它要么就不来,要来,就来得猛烈,令人完全无法抗拒。◇在你自己情人的眼中,你无论做什么都会像个孩子,笑得像个孩子,哭得也像个孩子。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小学,常常教育家长怎样对孩子说话,比如,学校告诉家长:“孩子的美术作品不够好,你不能说‘你画坏了’,而要说:‘你想想,是不是还能改进些?’而当孩子的功课做错了时,你最好别说‘你错了’,要很委婉地讲:‘你检查一下,有没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去做?’”“永远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学校的老师说:“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都能用正面思考的方法对待孩子,他将来也会以正面的方式对待别人。相反的,如果他从小接触的  相似文献   

7.
名言警句     
◇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会让你难过得要命。◇人生的确是场球赛,孩子。人生的确是场大家按照规则进行比赛的球赛。◇再好没有。我最讨厌的就是这句话,再好没有,它听去那么假模假式。◇老天爷,我真希望你当时也在场。名言警句  相似文献   

8.
心海导航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呈诺特说,小孩子开口要东西,做父母的想说“不”,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怎么办?可以按4个过程去实施说“不”。一、首先,承认孩子的愿望。比如说:“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  相似文献   

9.
现代玩具是现代知识与科技的缩影,它不仅是孩子们的好伙伴,而且也是启迪心智,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好帮手。然而,要让玩具成为启迪孩子智慧的“钥匙”,做家长的还要善于引导,并经常跟孩子一起玩。比如当你给孩子购买一架玩具飞机时,你就应该向孩子介绍飞机为什么能够在天上飞的知识。又比如当孩子提出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时,你就要为孩子释疑……跟孩子一起玩玩具,还能  相似文献   

10.
乐乐和许多孩子一样,有一些“任性”的行为,比如,挑食、不爱吃青椒、晚上不肯睡觉等等。妈妈知道,二三岁孩子的“任性”是出于他们不懂得“为什么”。虽然,大人也给他们讲一些道理,但孩子实际上是不理解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比如,一位妈妈教育三岁的女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当妈妈叫女儿帮自己拿鞋子的时候,女儿的回答是“妈妈,你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吗?你也要自己拿鞋子”,说得妈妈哭笑不得。其实,年幼孩子的良好行为培养,是从做事开始的,而不必一定对他讲许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的言行,我是这样认识的、这样做的: 给孩子以鼓励孩子的信心来自于成长的鼓励。孩子做事前,我说:“我知道你能做。”之后又说:“你干得好,真棒!”我说:“我很欣赏你带球的方法,你的进攻确实很有威胁力。”然后说:“从明天起,你何不再努力训练,我敢打赌经过一段时间,你的射中率一定会大大提高。”这样就巧妙地指出了命中率远不够高的缺点。让孩子去探索春季的一天,邻居家的小女孩  相似文献   

12.
黄连 《山东教育》2002,(36):43-43
1.讲道理。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和“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的道理。因此,作为家长在批评孩子不良行为前,应该通过比较具体的理由或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与不做的利害关系,当孩子通过家长讲道理,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判别标准后,便从中学会了自己处理事情。相反如果父母只简单地命令:“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你再做,看我打不打你。”孩子往往会由于不明是非而变得更固执己见。2.立规则。爱是无私的,但不能不讲原则。家长不妨在平时多给孩子订一些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比如要孩子独立收…  相似文献   

13.
3岁以后,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和执拗:你让他上床睡觉他说“我还要读书”,你请他结束洗澡他甩给你一句“不”,你叫他吃饭他说他不饿……总之,孩子有一段时间总是与我们闹别扭似的。我的女儿Angel就是这样。我有点头疼,有时甚至有些恼怒。这真是考验父母耐心与智力的时候。所以,我们得把做父母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做,善于运用我们的智慧,用斡旋战术与他们“斗智”,打一场“持久战”。“斗智”第一法:事先作约定事先和孩子来个约定,可以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让他承认游戏规则,事到临头时他就能理所当然地接受。比如今天,Angel已经在澡盆…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能说出孩子10个优点,你是个优秀的家长;如果你能说出孩子5个优点,你是个合格的家长;如果你连孩子一个优点都说不出来,那你该是个‘下岗’的家长!”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庆祥提出等级家长的概念。他说“:通常有三等家长:一等家长用眼睛管教孩子;二等家长用嘴巴管教孩子;三等家长用拳头管教孩子。你们应该争取做一个一等、至少是二等的家长,千万不要做三等家长。”“作为家长,你还有义务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陈庆祥向所有家长发出“通告”。在教大家该如何做个好家长之后,陈庆祥又举了一些反面教材,以此说明:如果…  相似文献   

15.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16.
吴玉琴 《宁夏教育》2003,(10):60-60
首先,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来体验快乐。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衣  相似文献   

17.
一缕飘香 《家长》2014,(2):26-28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18.
◇李海燕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从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间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  相似文献   

19.
当孩子牙牙学语时,我们是多么开心;当孩子迈出第一步时,我们是多么欣喜……然而有一天,当你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开始跟你“争执”,开始跟你“反抗”;一会儿“大闹天宫”,一会儿粘着你像“小跟屁虫”;一会儿要向东,一会儿要向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你是否会束手无策呢?是否会抱怨:“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他总是要做不让他做的事,真拿他没办法。”“一点儿小事就哭个不停,真烦人。”其实这时的孩子已有了各种各样的感受:困惑、痛苦、愤怒、忧伤、快乐……那么如何读懂孩子的感受呢?我们不妨试一试以下的方法。仔细倾听孩子的…  相似文献   

20.
威胁说不会再爱他“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做,我就不再爱你了。”这种威胁通常不能实现。因为孩子很清楚这是谎话。欺骗孩子一次,你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不到孩子的信任——孩子会认为你是个爱说谎的人。这样说会好得多:“我很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喜欢。”听之任之“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无所谓。”感觉到你们的漠不关心时,孩子马上会检验:“它”是不是真的。孩子在等待着,你们的指责是否会随之而来。因此,最好用朋友关系取代你们的漠不关心,哪怕是他的行为让你们很不满意。娇惯孩子“我可以自己做这些,我的孩子现在还做不了这些。”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