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同时又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与此同时,作为希伯来文化与基督教精神相融的产物——《圣经》也成为了欧洲文学的另一重要源头与母体。本文通过对其中两个人物,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圣经》中的耶稣,进行人物形象比较,从而试图浅析“两希”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相似与对立。  相似文献   

2.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西方文学所蕴含的“忏悔”意识及价值观念,也是从基督教文化产生而来的,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根源有二:一个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另一个就是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都是人类古代遗产的宝贵财富,而宗教对这两种文化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希伯来宗教即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在希伯来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古代希腊宗教与一些高级宗教相比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它与社会其他领域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被很多专家学者称作公民宗教.本文试图从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和仪式形式三个方面对希伯来宗教与古希腊宗教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古代宗教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神话中所体现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不仅在希腊早期人类原始思维中初显端倪,而且在古希腊人的民族智慧、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是古希腊神话永恒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作为最古老的口头文学的古希腊神话,保留了最原始、最自然的人性标本,蕴涵着明显的伦理道德倾向。在希腊神话中,人本意识和理性是伦理的核心,同时,父权制的存在对希腊人的性别伦理观影响巨大。本文将运用文学伦理批评解读希腊神话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精神、以理性为核心的至善追求和以父权制为基础的性别差异中透视的伦理与道德观。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研究古希腊神话,将使读者重新认识希腊神话的文学与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当今文学的一大热门话题,在重科学、重理性、重逻辑的世纪里,带有非理性成分的神话却以独特而超凡的魅力在文学舞台上独领风骚。希腊神话是神话文学艺术领域的瑰宝,全面探讨文学性在古希腊神话中的表现形式及特质,在对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主体意识、理性精神、审美价值认知的完整认识上,全面理解古希腊神话文学性的独特魅力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7.
英国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学习不能不以一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欧洲文化渊源所自主要有二: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theGreco—Roman element)和希伯来—基督教的中古传统(the Judeo—Christian element)。希腊代表着西方重理性和现实的文化模式。而希伯来则代表着东方重感情、信仰和心灵的文化模式。有了这两个传统的结合,才产生了崭新的文化和文学。到了中世纪后期,发生了知识爆炸和文艺腾飞,即文艺复兴运动,中古时期文化发展遂至顶峰,而在这峰巅之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基督教《圣经》。  相似文献   

8.
十余年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文学作品风靡全球。本文分析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对该系列小说的影响,进而应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其主角哈利.波特进行两希文学原型分析。  相似文献   

9.
"非利士主义"在维多利亚文化研究中具有丰富的语义,阿诺德将英国中产阶级命名为"非利士人",凸显了这个基督教国家主流社会庸俗市侩、追逐实利和远离理性的特征。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并置着两个世界:一是非利士主义占据的基督教社群,一是文化视野更为光明博大的犹太社群。爱略特对非利士文化进行了自内而外的审视和反思。本应与犹太教希伯来宗教传统一脉相承的基督教英国,却被信仰缺失的现代非利士人占据,而边缘犹太人中却出现护佑希伯来传统的"光明之子",为倾颓的基督教文明提供了光明的指引。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古希腊和基督教文学共同塑造了流传至今的西方文明。英雄形象,是两种文学中共同赞誉的对象之一,集合了西方文明对人价值的肯定和认知。阿喀琉斯和摩西,分别是两种文学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但由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精神内核的不同,他们在塑造英雄个性的时候也就出现了许多差异和不同,对两个英雄人物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文明两大源头倡导和追求的差异性。两大文化的融合过程,实际上也是其自省和互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以高唐神女为原型塑造主人公杜丽娘,在中国视"淫"为万恶之首的"无性文化"传统中,复活了性爱女神的形象,它以人欲的思考为切入口,批判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人类正常情欲的压抑,从而肯定和歌颂了人欲,代表了在几千年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性爱文明意识的觉醒.《牡丹亭》以其歌颂人欲和反对礼教的深度、力度和高度,标示着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希腊神话作为人类社会早期口头文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性主题,它充分体现了希腊精神中充满生命激情的一个方面。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希腊神话中凡间女子在面对命运挑战时所作出的反应,从中揭示出她们在梦想与欲望一旦被羁绊时爆发出的强大的生命激情。第二部分试图通过分析这种生命激情与希腊理性精神的对立,探讨这一充满生命原动力的精神的存在价值。这种生命激情虽然有时以放纵乃至邪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不该被回避、否定,而值得被珍视、体味、探究。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神话与美学三个层面探讨了古希腊文化精神中的"爱欲"问题,指出"爱欲"内部的二元划分是构成古希腊文化精神的阴阳两面,也是传统西方思想的内在对立紧张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处于同一文化圈的中、日当代小说,在双重人格的刻画和复杂人性的描写方面,有许多相同和可比之处.日本一些当代小说受到复杂的文化影响,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使他们的文化性格处于隐思和内向,而西方基督教文化和精神分析学又使他们具有原罪意识和原欲的冲动,神道教和武士道精神并未完全消亡.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冲突更加激烈,致使人的灵魂的绞杀更加深重,于是人物命运的指向较多的是走向死亡.中国小说在描写人的复杂人性时,更多是在于表层欲望的宣泄,较少触及人的精神层面,应当说中国作家对复杂人性的描写要肤浅一些.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悲剧意识源于对有限性的认识。面对完美整一的宇宙本体,作为有限存在的人自由生出强烈的渴求,但有限性注定了人只可能无止境地接近生命本体,却永远无法达到它,永恒的悲剧感这样就产生了。古希腊化内在性的匮乏,悲剧的动力只是外在的。基督教把信仰转向内在性。崇高和象征是内在性的表现,是西方近现代悲剧的两个重要特征。在后现代主义悲剧中,崇高和象征丧失了,结果是悲剧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16.
现代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既是对男权文化的逃避与批判,又是异性爱的替代品,难逃男性意识与审美趣味的窠臼。当代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是女性的一种深刻自恋,无意中满足了男性的窥淫欲,陷入了消费社会的商品陷阱中。女同性恋书写表现了男权文化下女性的永恒悲剧。  相似文献   

17.
在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塑造了众多踏上欧洲朝圣之路的美国文化女性形象,她们对欧洲优势的向往,也并非是为了物质层面的需求,而纯粹是一种精神的企盼,并带有一种强烈的美国文化意识和自我道德意识。本文主要以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从新世界来到旧大陆的女性在面临欧美文化的冲突时的文化选择和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构成古希腊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金苹果”的诱惑展示了人性的本真与自由;人性“狂欢”的图景也就是希腊人追求的价值取向,其具有丰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价值;人性“狂欢”背后融入了古希腊人悲悯深切的“人性”自审,也渗入了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和平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3):53-54,58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的歌舞,它的诞生和繁荣是希腊人的原初生命意识和希腊神话结合的产物,希腊悲剧的重要特点就是它从诞生开始就是一种生命悲剧,这也是为什么希腊悲剧虽历经千年但在今天仍旧充满着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