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转型期的政府公共性问题:审视、反思、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政府的根本属性,也是其合法性的基础。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实然与应然仍然存在着的差距甚至背离,使政府公共性日益成为问题。反思其原因有传统行政模式的弊端、缺乏良好的行政伦理、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制约、公共精神缺失等。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解决政府公共性问题的路径选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将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进蕴涵公共行政精神的新型行政文化的转变和发展、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等是提升政府公共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行政道德是指涉及行政组织、行政人员、行政制度等内容的整个公共行政理念、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问题.新时期我国行政道德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新时期我国在行政道德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坚持“公共性”的本质属性,加强行政人员的公共行政精神建设,借鉴其他国家行政道德建设的优秀经验,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道德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服务”、“民主”、“公平”、“效率”、“公平与效率相结合”都不能作为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 ,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满足行政需求 ,行政需求是社会向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提出的合理要求 ,是公共行政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前提。有一定支配权的政府、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府、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行政行为、高质量的信息支撑网络和动态性的公共行政思想是满足行政需求必须具备的条件。行政需求可以通过政治途径、经济途径、社会途径和文化途径来满足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行政学是一门外来学科,它被人们看作是研究政府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行政学的公共性没有被突出和重视,尽管我们称这个领域的工作为公共行政,而事实上我们从事的是政府行政,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行政的公共性。由行政的公共性必然得出的结论是:行政不仅是描述性的科学,它同时是规范性的科学。它应该体现公共行政的精神,不仅关注经济、效率,同时倡导社会公平、公众责任与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5.
“服务”、“民主”、“公平”、“效率”、“公平与效率相结合”都不能作为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满足行政需求,行政需求是社会向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提出的合理要求,是公共行政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前提。有一定支配权的政府、有社会责任感政府、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行政行为、高质量的信息支撑网络和动态性的公共行政思想是满足行政需求必须具备的条件。行政需求可以通过政治建设、经济途径、社会途径和文化途径来满足。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是政府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属性,这是理论上的应然政府,但在政府的实践中,政府又具有“经济人”的一面,偏向于对“自利性”的追求,这是政府公共性的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让政府的公共性得到应有的展现,找回政府公共性的本真,是我们要予以不断探索的目标。从行政伦理的维度看,应该从两个层面加以考虑,一个是政策法规层面,即制度层面,另一个是行政主体的伦理道德层面。  相似文献   

7.
公民与政府:走向合作型教育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公众参与的本体价值--公共性,还是从公众参与的工具价值--有效性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改变那种将教育行政与政府行政完全等同的预设与陈见,合理地确立起教育行政是一种公共行政的认识与立场。而要确立和发展这种认识与立场,就需要对既有的公民与政府关系进行反思与重构。“主仆关系”、“委托关系”和“主顾关系”是曾经出现或正在流行的几种公民与政府关系类型,它们或是主张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或是关注主体间的兑换与交易,因而无法形成作为公共行政的教育行政所依仗的“我们感”。“我们的”教育行政诉求的是一种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型教育行政。从实际情况来看,要构建这种合作型教育行政,不只是教育行政人员需要改变,公民也需要改变,而此两者的改变在其根本处又须借助一种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社会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大趋势,它正推动着公共行政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诸如行政人员、行政决策、行政组织、行政方法、政府管理模式等公共行政要素和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行政权利的反向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能否拥有权利”历来是公共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传统观点认为公共领域要摈弃个人权利,即公共行政拒绝权利。然而,在笔者看来,公共行政中的个人权利不但不能拒绝,还应更加积极地予以维护,公共行政需要权利。在政府奉行“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今天,只有进行体制创新,保障广大行政人员的合理权利,行政改革才会有新突破,公共领域的发展才会有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所谓行政管理通常是指政府 (国家行政机关 )运用依法获授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 ,在法律原则规定的范围内运用行政裁量权 ,以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为基本衡量标准 ,处理公共行政事务的进程和活动。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行政管理的生命线就是权力 ,行政权力是一切行政现象的基础。归根到底 ,行政研究的全部任务 ,就是要寻求保证公共行政权力有效运用的途径和方法。政府是公共行政管理行为和过程的主体。政府从合法合理的权力地位出发 ,通过履行特定的职能 ,实现国家对广泛的社会生活的有效管理。“合法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事务的管理就是公共部门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承担公共责任的过程。而行政歧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对行政对象作出超过必要度的不符合行政公正的行政行为。行政歧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歧视,行政歧视往往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而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行政歧视是其基本体现。因此,弄清行政歧视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其基本体现是进一步深入研究行政歧视,从而提出科学对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公共选择理论是运用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主题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支.它以"经济人"假说为其基本行为假设,分析了政府行为失效的原因,提出矫正"政府失效"的规制改革和公共服务市场化两大政策主张.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教育行政改革具有相当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是政府雇员的根本属性,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政府雇员还具有自利性,它决定了雇员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和动机。分析雇员的自利性,区分合理自利性与扩张自利性,并对扩张自利性进行伦理、制度的制约,才能够真正增强政府的行政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公共行政重建之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多次政府改革的失效表明,指导我国政府管理和改革实践的知识或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基础,反思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所内含的范式的不足,并提出新的替代范式。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公共行政应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民主国家治理的过程,应避免公共精神的丧失,避免过度强调国家;公共行政应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或公民的互动角度思考问题,强化对公务员公共伦理道德的要求,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政府管理及改革的经验;中国公共行政的发展目标应以人为本,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共警告是行政法学上的一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警告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广义上的政府公共警告是指政府性组织向其权力辖区内之社会大众公开发布其所掌握的可能对人们造成较大危害的行为、商品、事件等信息,以促使人们产生警觉心理的行为总称。狭义上的公共警告是指政府性组织针对消费风险向其辖区的居民发布的公共警告。政府公共警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治理手段,在我国消费领域亦有实践。但目前我国尚未有关于公共警告的专门法律,政府公共警告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各层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在法律性质、价值目标、行为方式、适用范围、时间要求、具体程序等方面,政府公共警告与警告处罚、应急预案、媒体曝光等存在很大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公共警告是一种特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但在风险社会,政府公共警告具有制度独立之价值与必要。  相似文献   

16.
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共治理,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总结,又是影响各国政府再造的一种全新理念。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产生于公民社会,源自于个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培育和建立公民社会是实现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与重构:我国公立高校与政府的行政法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学校具有三种主体资格,即作为行政相对人的高校、作为民事主体的高校和作为行政主体的高校。高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是基于高校作为行政相对人与政府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法律关系。现实的教育管理中,高校与政府的权利(力)配置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高校与政府行政法律关系的变革应以“平衡论”为指导,通过法定的方式,使二者权利(力)义务的设定达到对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研究应该在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研究,应该从中国的实践出发来思考中国公共管理问题.<中国公共管理>正是一本基于对中国问题思考基础上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视角和方法,按照中国国情和公共管理的理念来探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即协调党政关系,处理好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提高私人部门的社会责任感及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购买公共教育服务法治化步伐,政府购买服务的法律责任内容及其分类的研究不断取得发展,但对担保等新的责任类型及如何实现并未形成共识。政府担保责任是在以契约方式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型责任,构成了实现公共教育服务“提供—生产”职责分离的条件。为此,要在认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契约治理”本质基础上,区分“公共教育服务”与一般服务的属性差异,并由此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教育服务担保责任的含义和特征,揭示担保责任实现的行动逻辑。行政机关的价值定位对契约关系发展和购买服务效果具有主导影响,担保责任实现需要把握以下策略:处理好调控引导与使用行政优益权的关系,恪守购买服务法治化要求;遵循对价交换原则,为成本普惠、教育质量等担保责任履行提供条件;尊重社会组织真实意志,提高购买服务的契约合意程度。  相似文献   

20.
庄阳 《保定师专学报》2010,(4):24-26,102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政府公信力通常反映在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之中。从这个角度对政府公信力问题加以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行政制度、行政观念、行政行为等方面的缺陷,是基于公民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变化的全过程中未能充分实现其应有价值而存在的。因此,应从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角度构建完善行政制度、提升行政观念、改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