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外语学习的“文化适应模式”评析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语学习的研究导致了一系列理论模式的产生,这些模式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和探讨影响外语学习的各种因素提供了理论框架。笔通过对舒曼的“化适应模式”进行评析发现:社会化前景知识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而外语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不同系统沟通融合的过程。合理吸收外国化中积极因素有助于外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把化融入教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由舒曼创立的文化适应模式,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对二语习得做出了独特解释,为学习者深入学习二语习得规律创造有利的内部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着重阐述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采取措施,以及在文化使用模式下,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使学习者缩短与目的语或社团心理距离,使外语教学这在教学中促使学习者习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是J.Schumann在1978年提出来的,他试图从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两方面来观察第二语言的学习。本文阐释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一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从而提出对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化适应与化冲突交叉的视角,透视了中国儒学对日本化思想的影响:论述了日本化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机制、选择形式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动态表现;说明了日本化在接受中国儒学的过程中,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悖离”的二元现象;着重分析了日本诗学对中国儒家诗学从全盘引进到批判汲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形成于闽粤赣边山区的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21世圮的现代化生活潮流中,应从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扬两方面,去创造客家土楼民居新岛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外地研究生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所采取的文化适应模式及伴随而来的心理变化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为了解外地研究生的文化适应现状及策略,随机抽取246名研究生,采用东亚人的文化适应测量量表(中文版)和自编的文化适应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外地研究生的文化适应状况良好。(2)男女性别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中的社会支持维度和应对方式维度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评价方式和认知资源四个维度均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不同的生源地参与者在认知资源维度上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应对方式对边缘化策略有显著消极预测作用;认知资源对边缘化策略有显著消极预测作用,对分离策略有显著积极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同化策略有显著积极预测作用。对于外地研究生而言,应对方式、认知资源和社会支持在他们的文化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Schumann创建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从社会环境和学习者个人的心理因素的视角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机制及学习者语言的洋泾浜化现象提出了独到见解。文中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Schumann对两个制约二语习得水平的因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理论对于综合英语教学的可借鉴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从,分化交际角度对非言语交际的主要方式——体态语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讨论了体态语的化差异及在外语教学中导入体态语化的必要性和方式,目的在于帮助外语学习及对外交往人士提高跨化交际能力,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9.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包括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受到自身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人本主义理念下建立跨文化心理辅导体系、留学生社团组织和建构"一帮一"模式等实效的方法,有助于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0.
竹楼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质点。本文以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相参证,认为竹楼的创造包括文化发明和文化更新这两个前后相续的过程,完型的竹楼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竹楼满足了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抵御敌害的生存需求,适应这些民族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家庭形态及其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因而得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1.
文化适应研究已经成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阐述了文化适应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和定义,并且分析了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两个主要模型,最后就文化适应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体现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下半期的深化与扩展以及人们跨国及跨地区流动的增加,文化适应问题得到了西方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人们已提出了多个不同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有: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它区分了文化适应的四种不同类型;Ward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它描述了文化适应的过程及社会心理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还有Danckwortt的"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它全面总结并分析了文化适应的特点、领域、过程和阶段。批判地借鉴和发展这三个理论与模型对于推进我国对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以及本土化文化适应理论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针对美国雪佛龙公司川东北天然气项目外派人员在华跨文化适应状况,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影响跨文化适应期的相关因素,加深了对外派人员在华的跨文化适应状况的认识。同时,研究也能有效指导外派人员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学习、适应东道国文化,帮助其顺利适应外派国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4.
涵化研究综述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化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当前,国内外涵化研究主要涉及两大类:一类是涵化理论方面的探讨,主要有概念、涵化过程、涵化策略等;另一类则是探讨涵化与各种心理以及行为的关系.从涵化的概念、过程、策略以及涵化的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对涵化研究的部分成果做一综述,并提出国内涵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推进国内涵化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青海民族大学藏族、蒙古族和回族共120名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他们在以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的文化适应能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发现:在以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文化适应能力较弱,但渴望实现文化适应的热情极高;藏族学生适应能力明显优于蒙古族和回族学生;将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年龄差异对其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非常明显;汉语使用率高于本民族语言使用率的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优于本民族语言使用率高的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回族女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水平较低,家庭背景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导入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就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做了不少研究。本文主要根据高一虹提出的文化导入的新模式,提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进行文化导入。  相似文献   

17.
从语料分析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石化的形成原因,认为语内迁移、语际迁移和文化移入都可以导致语言石化的形成,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和语篇组织等层面上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涵化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它促进着文化的持续发展。文化涵化也普遍存在于成人教育当中,促进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基于文化涵化分析成人学习者的特征,有意识地采取策略促进他们文化涵化的形成,有助于促进成人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说明了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