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存在着“离农”和“为农”的悖论,使我国农村教育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陷入了困境。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研究者应该从“离农”与“为农”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中摆脱出来,着眼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使农村教育不但能满足城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农村成人教育一直陷于“离农”和“为农”的两难抉择中。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农村成人教育功能的理解有偏差,对农村成人接受教育的主体意愿的忽视,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现实以及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要消解农村成人教育“离农”和“为农”的两难抉择,应该把城乡共同发展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定位,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确立系统化思维方式,此外,还要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离农"?"为农"?--农村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当前农村教育改革陷入“离农”和“为农”悖论中,农村教育何去何从?农村教育改革必须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4.
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章根据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要办成“亲农教育”,而不能办成“离农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生产实践的锻炼,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就业目标的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5.
“离农”?“为农”?——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村教育改革陷入“离农”和“为农”悖论中,农村教育何去何从?农村教育改革必须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教育在价值选择上存在"离农"与"为农"的悖论,表现为教育功能、发展取向和主体意愿上的对立.悖论的存在既源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消解农村教育"离农"和"为农"·悖论的逻辑前提是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确立系统化思维方式.走出"离农"和"为农"逻辑困境后.农村教育的价值选择应该定位在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上.  相似文献   

8.
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办学方向问题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越发重要。研究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历程,挖掘其方向变迁,对当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不无借鉴意义。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变化,为农与离农或明或暗地蕴含其中。每个阶段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影响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政策演变的过程中蕴含的不同主体、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等几组矛盾是决定中国农村职业教育为农与离农政策内在张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城镇挤乡村弱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最为显著的结构性问题。学校布局作为肇始之基,为更好补齐学校短板提升教育质量,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已聚焦至农村两类学校,重心也逐渐转向优化。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就近入学”与“上好学”的优化目标,农村两类学校布局优化工作在农村教育为农与离农的冲突中,应服膺人本理念进行消解;在教育公平优先与教育效率先行的矛盾中,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行平衡;在“由‘小’到‘寄’”与“由‘寄’到‘小’”的纠葛中,应明确两类学校定位进行调适,以助力农村学校布局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课程建设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严重的“离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偏离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初衷。农村职业教育只有面向“三农”,设置、开发、实施适应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同时协调发展需要的课程,才能更好地全面提升农村劳勃力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