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是人类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两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它们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是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诱发、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过程。对艺术设计来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缺一不可。只有善于使用两种思维方法,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2.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语言在语言编码中所利用的语法手段一旦不可能尽其意,艺术语言便借助于意象思维这一特殊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而使得普通的语言符号上升为艺术语言的符号,“象”是艺术语言的符号媒介,是主体情意的寄托载体,是沟通物象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2):I0005-I0005
根据思维活动所对应和指向的不同实践领域与具体对象,可以把社会思维分为科学思维、哲学思维、道德思维、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等若干具体的思维类型。社会思维的具体类型也就是人类思维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克思曾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即理论的掌握方式、艺术的掌握方式、宗教的掌握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一、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活动中所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高凯 《教育探索》2004,(1):63-63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应该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单方面发展人的科学思维而放弃艺术思维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人的科学思维发展水平的下降。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在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培养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培养。一、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在人脑中的联系与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越来越明晰,对人脑的认识也是如此。日本的医学博士春山茂雄,通过研究发表了《脑内革命》一书。春山茂雄在传统的人脑左右分工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不但是“理性脑”…  相似文献   

5.
教育思维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科学认为,思维是高级形式的意识活动,各种意识活动的总和构成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意志、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思维是进行认识的心理活动,实际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领域里进行的。科学、哲学和艺术这三种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同领域,孕育和形成了各自的思维形式:科学思维、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教育过程中充满着科学、哲学、艺术甚至技术因素,但教育在本质上不是科学认识活动或哲学认识活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活动。所以,教育思维的独立存在,完全是特殊的思维主体——教育者及其特殊的思维内容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至…  相似文献   

6.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是设计思维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艺术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言作为一种变异语言,其模糊性是由言说客体的模糊性、言说主体的审美情趣的模糊性和接受者的审美能力及审美的模糊性决定的。艺术语言模糊性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至深,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是以神话思维的混沌性为基础的,心象思维作为艺术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心象思维的模糊性就映射在艺术思维中,以艺术思维为底色的艺术语言必然带有模糊性。  相似文献   

8.
戏剧创作和戏剧欣赏的情感活动是一种饱含感情的艺术思维活动,被称之为“有情思维”,这种“有情思维”适用于各类艺术形式,不仅仅只限用于戏剧艺术。“有情思维”使戏剧艺术创作出真实、鲜活的“形神合一”的戏剧人物形象,使戏剧艺术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思维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依次是宗教思维、哲学思维、科学思维、数学思维、艺术思维。它们各有自己的本质规定,具有独特的存在形态和意义。从所研究的内容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宗教、哲学、科学三种形态:宗教奠基于世界的神秘性,哲学立足于世界的可理解性,科学则依赖于存在的可确证性。宗教思维是最早产生的思维形态,哲学思维从宗教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科学思维又从哲学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从所研究的途径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哲学、数学、艺术三种形态:哲学从质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数学从量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艺术从既综合质与量又将质与量赋形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哲学的质是纯粹的质,数学的量是纯粹的量,都具有形而上的性质;艺术则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哲学思维具有超越性、批判性、反思性等根本特征,各种思维形态均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从而人类的思维具有整体性、复杂丰富性、多层次多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艺术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形象思维升华的最高层次,是人类思维的多种方式和类型的复杂组合体。结合人类学和其它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艺术思维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在起源上,艺术思维是巫术思维与神话思维的对立统一;在方法上,艺术思维是隐喻思维与换喻思维的对立统一;在形态上,艺术思维是渐悟思维与顿悟思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1.
苏洵“杂学”特色及其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苏洵的研究一向甚为薄弱,尤其对其文艺思想研究更少。应从苏洵思想特点入手,分析其文艺思想形成的基础及其内容与特色。苏洵思想上的“杂学”色彩是苏洵文艺思想形成如此特色的关键。“杂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巴蜀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相关。苏洵“杂学”体现为儒家思想的非正统和不纯粹以及广泛吸收道家、兵家、纵横家的思想,由此形成苏洵文艺思想儒家道家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贵州少数民族《古歌》中 ,不仅蕴含有丰富的人类早期社会文学艺术的资源 ,而且还蕴藏着早期人类朴素而又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在关于世界形成的问题上 ,认为“气”、“风”、“雾”之类的物质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由于这些物质元素自身固有的运动变化而造作产生天地万物。这种哲学思想 ,尽管还是自发的、粗糙的 ,但是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并且颇具民族特色和本土色彩。我们对之深入研究 ,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我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各种“胚胎”和“萌芽”。  相似文献   

13.
《看不见的人》主要采用自由直接思想、自由间接思想和思想行为的叙述体三种思想表达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展现了其思想不断成熟,"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对‘看不见性’的觉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思想源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失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提出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研究探索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从我国新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学记》的教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的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它论及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但是,《学记》的突出贡献则在它所提出的有关教学的思想。比如:启发诱导等等。  相似文献   

16.
"神思"是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和重要范畴,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分歧.文章从比较美学的视角切入,从"神思"、"灵感"概念及其异同方面,探讨两者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于丹现象”是一个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议。文章着重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基、争议焦点、与主流意识的关系等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加以阐述,以期对新时期如何看待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何更有效地传承和普及中华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它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当代发展的历史必然和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20.
“外察世界潮流”思想是孙中山变革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孙中山坚持“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的主张,在“建立民国”和“捍卫民国”的斗争中,表现出对近代世界各国历史改革具有革种同一性的“从同”的认识,他坚持认为,“世界潮流已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时期”,一方面主张迎合世界潮流,“振兴实业,发达资本”;一方面强调“思患预防”,“以欧美为鉴,力谋社会经济之均等发展”。在化变革和化整合方面,他坚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的化兼取精神,主张“作成一中西合璧的中国”,用民族精神救国,以道德立国,憧憬“王道”国际政治,共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