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发柱 《湖北教育》2004,(13):62-63
尽管低年级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训练(《语文课程标准》称为“写话”),但正式提出“习作”是在三年级。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年级。  相似文献   

2.
李祖成 《福建教育》2005,(10A):26-27
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反映,更是心灵对话的自然产物、生命的自由表达。引导表达是作文指导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习作出现“内容平淡”、“缺乏真情实感”、“词不达意”等表达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生命”游离于习作之外。因此,如何在作文指导中帮助学生实现“生命在场”便成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所致。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就是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话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我觉得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将习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正好班里要调位,我借机把习作训练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感受到习作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生活的需要。原本打算只进行一次习作训练——《关于选择同桌的申请》,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出现了我未曾预料的情况。于是.我又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5.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三年级这次习作教学,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心态中进入习作训练过程,以消除习作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徐文静 《教育现代化》2006,(10):121-122
习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直以来,多数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不会选材,不知道写什么;不善表达,不知道怎么写;不愿评改,不知道如何改,选材、表达、评改成了学生习作道路上的三道障碍。这时,教师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呈现丰富、形象的素材,根据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言之有物;利用媒体促进思维,让学生言之有文;训练学生自主评改,让学生言之有理,就能有效地突破习作教学“三关”。  相似文献   

7.
韦艳蓉 《广西教育》2013,(37):74-75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新课标首次提出了“习作”的概念,明确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习作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习作过程中积淀文化修养,抒发真情实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只有进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让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广泛积累习作素材,进而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内心的感受,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习作“自由表达”新观念。怎样让学生充分发挥习作主体作用做到“自由表达”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尽管“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写”,但习作的关键是“写”,是纸上练兵。可在如今的习作教学中,重说轻写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每逢作文,老师总是先引导学生把要写的内容热热闹闹地议论一通,然后再让学生用文字把所说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0.
张媛 《教育》2013,(12):61-61
小学生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小学生最不情愿完成的任务,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究的课题。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习作教学应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乐于表达”是建立在“易于动笔”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首先要让学生“易于动笔”,学生才会“乐于表达”,学生面对习作不再犯难,才有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让学生“易于动笔”,是习作教学的关键。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呢?  相似文献   

11.
对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学生很感兴趣,因为它命题的范围广,且有利于互相交流,资源共享。这样“一题多作”,开辟了学生自由习作的天地,还给学生一片自由习作的蓝天。真正实现了“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是啊,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习作课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下面我以一次习作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学生心灵的火花给了我创新的灵感习作应当是学生内心自我感受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充满了个性化的审美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  相似文献   

13.
《语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实际”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述和交流的对象。习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需要的驱动下“乐于表达”。《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生活”的:“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实践证明,生活越充实,作内容就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日一新的习作来。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中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幻,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下来,或尽情地倾吐。  相似文献   

14.
一从“写具体”转 向“内容不空洞”。   我们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特别是看重“具体”,对写得“不具体”的习作就视为不合格。可事实上有些教师对“具体”的认识有偏差,好像越写得多就越具体。有些篇幅长的习作往往水分大,废话多,有的还很空,有的教师无形中增加了印象分,却对那些“不太具体”而有实实在在内容的习作大打折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小学生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不可能去长篇大论。我们不要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按大纲规定:高年级 40分钟内…  相似文献   

15.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表达,二是交流。表达性与交流性决定习作是人生命体验活动的一种方式。“还习作教学以生命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世界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我手写我心     
崔秋菊 《农村教育》2005,(7):120-120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担倡自由表达”,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强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说服学生不要“怕”作文,其次才是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和表现等。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一下笔者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有“习作的信心”。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是作文课“有效教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积淀厚实的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于刚开始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数的个案告诉我们:品尝失败滋味并不能促使他们走向成功,反而使他们逐渐丧失习作的信心。一次表扬、一次成功的习作,能唤起孩子积极的成就动机,能促进学生走向习作的成功之路,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写作态度。所以,对于三年级起步习作教学来说,我们更主张“成功是成功之母”,应帮助学生尽早品尝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乐于表达,树立习作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成长的脚印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的人生“史记”。此次习作,引导学生翻阅自己的相册,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捡拾昔日的快乐和悲伤,不仅能使学生乐于表达,更能激发学生对丰富生活的关注,以及对成长历程的感悟,在提高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