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古韵》写作和成书出版的这20年,对于作家凌叔华来说是人生中极为艰难的20年,《古韵》因此集中体现了凌叔华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生活道路中的选择与尝试。本文以《古韵》的写作过程为对象,深入分析凌叔华的创作动机、影响因素、写作策略和文化取向,探讨其中的抒情传统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凌叔华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性作家,她在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交往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拥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的书写,是其中西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古韵》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清末民初旧式大家族的生活图景,在跨文化的写作语境中想象和虚构了中国形象,为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独特气韵。同时,对于如何在西方话语系统主导下求得东方话语的表述权,凌叔华的《古韵》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回首往事,既喜且忧"是《古韵》的情感基调,在对往事的回想中凌叔华抒发了对童真世界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并对大家庭中女性的不幸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品中诗化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凌叔华回首往事的感伤和甜蜜。《古韵》是回忆诗学这一文学理念的文本实践,和作家一起品味沉浸于回忆中的莫大满足和微微苦涩是它带给读者最美妙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女作家凌叔华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古韵》,通过写作观照自我,在观照自我中完成创作。这样,文本中的自我与生活中的自我难以分开,从而在文本中追寻着现实自我的轨迹,并将其美化,塑造成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自我在真实、想象、隐藏中穿行,以期达到人格精神的升华与自我生命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凌叔华短篇小说《疯了的诗人》体现其中西合璧的创作特色:在凌叔华的创作中既运用现代的西方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又自觉的保持着中国文人特有的古典气韵。在艺术的殿堂里,凌叔华的作品可谓中西结婚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6.
凌叔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众多女性作家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凌叔华创作的高峰期与成熟期,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以描写女性形象与儿童形象见长。她的小说既受到西方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又完美地融入了自身的才情、生活经验与审美取向,使作品既得西方小说技法之妙,又具有浓郁的本土化风格。其代表作《酒后》鲜明地体现了她的这一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凌叔华的小说以其创作的独特性、思索的深刻性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颇大.但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状况,使其作品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批判.对于文学作品的评判,应回归于文本本身.从文本角度说,凌叔华的创作在当时的女作家中走出了另一种新路.  相似文献   

8.
凌叔华是“五四”时期别具一格的女作家。《绣枕》是其最为深婉含蓄的精粹之作。本篇在结构的设置、形象的塑造及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均表现出作者精湛的技艺。解读本篇是把握凌叔华创作风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凌叔华是一位不应被遗忘,也不应过分推崇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特色,鲁迅曾作过精辟的评述:“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放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她描写了“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先后出版小说集《花之寺》(1928)、《女人》(1930)、《小哥儿俩》(1935)。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她的名字在我们的文学史论著中消失了,对其研究,更是空白。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本文拟就凌叔华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作一个粗略的扫描,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和精巧的现代小说结构布局形成了凌叔华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凌叔华20世纪20、3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不容忽视的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与二十年代“为人生”和“创造社”的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年代小说模式催生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雏形《娟子姑娘》,后来促使他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心理分析理论和创作手法,在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评论》于1925年创刊,随后成为凌叔华发表其创作的重要阵地。在为《现代评论》杂志撰稿期间,凌叔华小说的创作题材、艺术风格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尤其在女性问题的探索上,逐渐从早期大胆的控诉转变为理性的自省,最终成就其"闺秀派"的文风。  相似文献   

13.
凌叔华的小说,以温婉的笔调,水墨画的韵致和诗意的叙事特征称道于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群。本文认为,这种温和的创作风格有别于鲜明故事性,强烈戏剧性的小说叙事,呈现着内倾化趋势,情节淡化,少有大开大合,更多地是着力于人物潜在的心灵世界表现。文章具体地分析了凌叔华的《花之寺》、《女人》两本小说集,指出凌叔华通过场景描绘和人物描摹体现着她的以文写画的创作特色,其中涌动着朦胧淡远的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富有绘画美,透示出其人其文韵雅的气质。文章紧扣作家作品及其中活动的多样化人物形象,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整体把握与概括评价。  相似文献   

14.
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均为20世纪重要的女作家。作为女性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她们因为对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小说创作风格的钟爱,从创作伊始风格的相似就存在,所以徐志摩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实际上两位女作家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差异也必然存在。本文拟从短篇小说《再见》和《莳萝泡菜》的比较中找出两位女作家短篇小说创作貌似下面潜存的神不似。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对二十年代中期兴盛的乡土文学流派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出现了不少研究论文,有的论著也设专章专节论析,对二十年代乡土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不仅审视了“乡土文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指出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对于总结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繁荣当代乡土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意义。“乡土文学”的有无之争及概念的界定“乡土文学”概念是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率先提出的。翌年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肯定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存在。可惜的是后来并未展开研究和探讨。解放初期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第一次列专节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中国,二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倡无产阶级文艺,三十年代“左联”成立,无产阶级文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无产阶级文艺真正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在创作上进行大规模的实践还是在毛泽东《讲话》发表之后的四十年代。毛泽东《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创作原则,而在创作上实践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杰出的代表性作家就是赵树理,正是由于赵树理卓有成效地实践了毛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关于世界文学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热门且前沿的话题。翻译,尤其是文化翻译是评估世界文学不可缺少的因素。翻译使文学作品跨越其原初的语境,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在全球化语境下,翻译行为更多时候意味着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协商,并把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等作为协商的参数。本文从文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指导凌叔华创作的英文自传《古韵》,从而进一步审视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翻译创作实践。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受益于新的全球论坛,世界文学受益于翻译。  相似文献   

18.
凌叔华的创作较少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多致力于以现代视野表现并思考女性生活的世态一角。《一个故事》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酒后》呈现新女性温和的主体意识;《疯了的诗人》表达对文明的困惑和反抗,显示出向童心和自然回归的倾向。凌叔华的小说藉由世态一角的呈现,折射出性别文化和社会世态的复杂意涵。  相似文献   

19.
气韵生动是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来的。谢赫的生平无从查考,通常称他是南朝齐(479—502)人。历史上的南齐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应该说谢赫的主要生活和创作年代,是在齐、梁之间。  相似文献   

20.
苏雪林是继冰心之后,享誉国际的中国文坛耆宿,从二十年代的成名作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问世,到后来的屈赋研究、学术考据,她的生平横跨两个世纪,创作生涯八十年,著作等身,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本文通过对苏雪林散文集《绿天》的分析与评价,探讨其早期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领略其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