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介绍了文化对人格模型及自我的具体影响,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有不同的人格模型和自我增强方式,在两种文化下特质理论的意义并不相同。当代心理学主要以西方文化为理论基础,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全人类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建立属于各文化的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特别注重人类的健康、勇气和爱等方面的研究。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特别关注人格的研究,因为人格优势会渗透于个体的整个生活空间,从而对人产生长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在具体的研究中应持这样的人格理念:(1)崇尚积极的人格特征;(2)注重人格发展的可塑性;(3)强调人格发展的建构性。  相似文献   

3.
信仰与人格——信仰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格”概念的理解人格一词 ,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不同的学科所指称的内涵并不统一。但心理学上的人格解释至少在两个方面是与伦理问题相沟通的。第一 ,道德人格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当然 ,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所涵盖的内容远非道德品质一个维度。然而一个人的德性、德行等等又不妨可以认定为心理人格的一个重要的表征、侧面和组成部分。第二 ,人格的动力特征与道德问题相沟通。人格不仅指一组相关的外在行为表征 ,而且指个体能一贯以某种行为方式行动或能以某种特定结构组合一系列外在行为表现的整合能力。人格本身即有动力色彩…  相似文献   

4.
人,他们既“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由这样具有双重性质的一个个社会元素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有机体.如何使这些元素更多的倾向于“社会存在”,如何使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在整个社会的序列中成为积极因素,从而使社会得以完善,得以健康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关注、被探索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更侧重于对个体人格着意塑造,进而达到一种完善的强有力的群体人格,使社会有秩发展,和谐前行.  相似文献   

5.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其主张人格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及团体价值的认同,是个体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自身生存理念的不断整理与整合。研究该理论有利于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思考大学生在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文章在分析该理论的发展、意义、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人格的健康与否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生活能否幸福的重要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自出生起,即开始了心理活动,也就开始塑造个体的人格。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但有人格方面的障碍,而且有时会表现得很复杂。因此,人格健康问题是个体出生以后就存在的问题,健康人格的培养理应从小就抓起。目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文拟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入手,进而探讨在其理论影响下,如何按阶段对学前儿童进行健康人格培养的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人格是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心理面貌。[1]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其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作为个体最早接触的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组织,对个体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形成具有着先决性的意义。家庭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其本质就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也就是使一个自然人形成适应现实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与规则的过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本世纪末的悄然兴起,健康人格的建构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不仅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而且哲学家、艺术家都对这一问题投以了热切的关注。也许人们已经认识到在跨入一个新纪元的门栏之时,我们人类确实应该找到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方法,它应当能够为迎接21世纪对人类新的挑战而培养出一大批成熟的、健康的、富有创造性人格的新人来。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所谓健康的人格就是在内部心理机制上和谐发展,在外部活动上富有高效能的人格。他们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和相应的创造才能,对工作有献身精神,并总是坚定地朝向未来。人格的健康不仅关涉到个体的学业成绩、工作能力、个人生活和家庭幸福,也关涉到个体能否很好的适应环境,创造性的进行工作,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最终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因此积极的健康的人格培养不仅关涉到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关涉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唯是如此,人格的建构才成了20世纪末重多研究领域共同关心的课题。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为了现代人格的建构问题,严肃的哲学家深思着理性文化给人类带来的悲与喜,热情的艺术家则呼唤着基督文化对现代人的救赎,而谨慎的伦理学家却仍将冀希的目光投向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目前,世界文化重构现象十分引入注目。我国学者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在社会文化氛围中是以文化实践为参照,在对主体文化意识的确证中实现自身对时代文化精神的体认,使对象世界发生属人的转变,达到文化意识的拓展和深化,而发展深化了的文化意识通过文化教育主导着主体进行新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文化的进步在其核心价值取向上必然是人的自我实现,即人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意识系统———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连蒂关系的探讨,对体现个体文化人格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矛盾的文化无意识与文化意识进行教育的文化学和心理学的分析与思考,以文化实践为参照系,确认教育的人格心灵“唤醒”的价值核心,造就个体新的文化人格力量和现代文化意识,对社会文化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和再评价,体验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社会的矛盾统一,立足于现代文化意识的培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哲学内涵作了初步的探索与设定  相似文献   

10.
健康人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正确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建构健康人格不仅是新世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健康人格建构的机制是:掌握健康人格知识是建构人格的理论指导;学会对自我人格特征的反观是建构健康人格的认知前提;引发内在需要是建构健康人格的动力;坚持落实行动是建构健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论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格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善与发展了其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内在基础之一,并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主要在人格目标、人格结构的协调关系和人格类型上。  相似文献   

12.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艾里克森心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张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社会及团体价值的认同,是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发展起来的,关键期是人的青春期。中职生处在同一性的危机期,通过研究中职生同一性危机的状况、成因,有助于为构建中职生健康人格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阿德勒是奥地利的著名人格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论述的人格教育目的观颇具特色,其基本内涵是: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模式,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彰显个体的生活意义,使之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研究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目的观,无论是对人格教育的理论,还是对人格教育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影响了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心理学研究是将文化作为自变量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文章综述了文化心理学在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的共性和差异。当代心理学主要以西方文化为理论基础,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全人类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建立属于各文化的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基于对散文本性的“生命”理解,从“史”的构架到体例分期上.着眼在一个“变”字,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散文主体的“自我”精神裂变为经纬.整合了意识形态制约下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作家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在客观再现“史”的同时,融入了著者大量的生命体验和激情,从而派生出一种形象生动的阐释效应。一种通常学术著作所缺乏的人生意味和阅读快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巨大,它深深地渗透于中国文人的血液中,以致无论现代作家的创作主题和心理怎样变化,其作品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人格的关系,以及史传传统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格转型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动力。人格教育则在社会文化转型中处于中介和动力的地位,主要发挥着改进和提升人格的作用。现代人格教育要培养能够以“道德的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人格为目标取向,其实践理念一方面依赖于中国现代化中健全的社会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育者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大趋势的积极能动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王旭烽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以"茶"作为载体,从文化角度切入来表现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数十年的社会历史变迁,塑造了众多个性丰满的人物形象,演绎出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心灵历程,具有"史诗"的壮美宏大。其中杭嘉和形象以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集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杭嘉和从个体修养、家庭、社会诸方面体现出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传承中理想人性的实现,揭示了作家文化创作理念及社会道德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