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人工智能研究的就是怎样利用机器模仿人脑从事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解决迄今认为需要由专家才能处理好的复杂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用计算机来表示和执行人类的智能活动,其目标是利用各种自动化机器或智能机器,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或脑力劳动自动化.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及其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在阐述人工智能定义的墓础上,详细分析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和当前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当前发展的新型技术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并展望人工智能今后的发展,对于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方向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走近人工智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前沿科技领域,它研究、开发如何用计算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其研究对象可归纳为“机器智能、智能机器”,体现在思维、感知、行为三个层次,是一门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是专门研究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通俗地讲,所谓的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天然智能而言,是指把人的某些智能赋予机器,让机器模拟和代替并去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性工作。由于是用机器来实现人的某种智能行为,因此,我们也把人工智能称为“机器智能”。那么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心是什么呢?美国人工智能专家Wmston讲:AI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具有智能的工作。因此,在众多的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无疑最富有挑战性。它解决的是机器智能,于是智能问题就成了深刻…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如何通过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模拟人类智能活动,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等带来巨大的影响,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下一代技术革命引爆点。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遵循人本主义理念并形成人本人工智能教育新应用,将有力促成一种新型的研究与应用范式——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的形成。eAI注重以人为本的协作教育理念,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以人和机器的交互、协作为研究对象,理解教育活动并揭示其发生的规律,从而促进人和机器智慧的共同成长。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eAI必将是人本人工智能的持续动力和新的研究范式,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诉求。文章深度融合人本人工智能与教育,开展eAI的理论探究。首先,从人工智能、人在回路和奇点生态三方面阐释了人本人工智能的内涵,并解析eAI创新所需要的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的一体化联动。在此基础上,剖析eAI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人本人工智能引领下eAI的研究框架,以人在旁路、人在回路和人在领路模式贯穿三大智能(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来透析eAI生态。最后,从基于混合智能的eAI环境、面向协同增智的eAI技术、底线思维引领下的eAI实践理性、面向设计思维的eAI创变力量、基于和谐共生的教育伦理等方面探寻了人本人工智能视域下eAI新范式,以期为构建人本人工智能视角下人机协同的eAI新生态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生富 《天中学刊》2001,16(3):83-86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类智能的功能模拟,二者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其思维的物质承担者不同,在智能活动中的地位和思维程序了悄同,所以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智能所特有的创造性和社会性,只不过是人类智能的延伸,至多只是部分地超越人类智能,在整体上是不能最终代替和战胜人类智能的。  相似文献   

8.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CAI的发展经历了用高级语言编制程序制作课件到以多媒体课件写作系统为工具进行课件开发的阶段。目前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的CAI应用的高级阶段发展。本文将就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的特点、基本结构等进行讨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是一门以研究用计算机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以实现“机器思维”或脑力劳动自动化的学科。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知识的表示方法”、“问题求解方法”和“机器学习”(知识的自…  相似文献   

9.
正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计算机模拟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简单说,就是能够做出和人类智能相似反应的智能机器,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比如,智能厨房能将厨房的所有电器连在一起,通过一块电子屏幕就可以操作各种家电,给厨房使用带来了便利。而且,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之后,在某些领域甚至会逼近人类专家顾问的水平。这不禁让一些人产生了恐慌: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未来世界的统治者?如今,人工智能抢走劳动者饭碗的事件已经在全球上演,例如,超市的自动收银。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到底有什么影响?本期荐书栏目带您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及其网络从物质形态上来讲是机器和软件的统一体,但是它模拟了人的思维模式成为人工智能的载体,因而成为人类大脑的延伸,成为人类改变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力量的延伸。力量不是单纯的工具,它更意味着理念、思维方式等人类特有的自我超越的方式。当前,不少人陷入这样的误区:仅仅把计算机及其网络看成工具,这样就不能全面地理解智能的超越力量所在,延缓了人类自我超越的步伐。我们要明白:人类对象化活动的实质就是自我超越,计算机和网络世界仍然是人的世界,仍是需要人类超越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的。人类智能是指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 ,用脑力活动表现出来的智力。主要表现为 :感知观察力、记忆力、逻辑判断力和语言表达力等综合性的心理能力 ;而人工智能则是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和代替人的某些智能 ,也叫“机械智能”或“智能模拟” ,也可以说是人的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人工智能作为对人类智能的模拟 ,它的出现和发展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它进一步表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属性 ;引起了意识结构的变化 ,扩大了意识论的研究领域考察电脑对人脑某些智能活…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智能结构以思维能力为核心,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活动体现为三种形式: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它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课本之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作为数学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控制者,在数学教学过程这一“思维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可使这三种思维活动同步协调,发生“共振效应”。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通过模仿教师的思路逐渐形成的,而数学知识信息星罗棋布,因此怎样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寓思维品质的培养于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兴起了设计和研究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热潮,人们期望用智能计算机代替人的思维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解决人类各种疑难问题。目前研究工作面临困境,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把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究目标提高到了让其能代替人的智能活动这一错误目标上了。本用自然辨征法的科学观点,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工作进行了反思,对原有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工作中提出的错误目标进行了批判分析,并从自身实践提出了以“决策支持系统”取代“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工作近期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帮助人类超越极限。然而,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达到或超过人类智能、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威胁等诸如此类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本文认为,人类智能具有生物遗传性和文化遗传性的特点,人类感知环境和快速反应与决策的能力,是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和求生本能促成的。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设计与被设计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永远处于从属地位,人类思维在前,电脑模拟在后。  相似文献   

15.
在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第二机器时代",教师的传统教学角色正在被"智能机器"所侵蚀,教师的教学统治地位也面临着比过去更多的挑战。对此,教师必须改革现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学会与人工智能合作,并且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更多的情感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有可能突破"第二机器时代"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用自动机器模拟人脑思维,以人工思维代替人脑的部分思维功能的新技术,如用电子计算机识别图象、分辨声音、翻译文字、整理资料、证明定理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工智能,或称思维模拟。意识和机器思维既是相似的,又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既不能忽视它们的相似性,也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应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是在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用机器(主要是计算机)来模仿和实现人类的智能行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在不少领域得到发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也有许多地方得到应用。本文就符号计算、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等方面的应用作简单介绍,藉此使读者对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人类智能始于语言,人工智能始于文字,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是发明了教育,智能植根于教育,教育让人类智能的发展从“现在进行时”变为“现在完成时”。智能机器里的物质和能量是物理层面的真实存在,结构和时间是认知层面的抽象思维。结构和时间寄生在物质和能量上,构成硬构体;机器里的信息是大量的软构体,体现了精神世界可以寄生在硬构体或者其他软构体之上,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可自举和自我复用,始终至少存在下一个时间周期,使得机器能再去“想”,其秩序显示出维持自身思维和产生有序事件的能力。人的思维和机器的思维在数学上是同构的,在物理上是同源的,靠能量支撑,赖负熵为生。智能机器的诞生冲击教育的全方位、全要素,从教“书”,演进到教“学”,再进一步演进到教“育”,从如何拥有知识,演进到如何使用知识,进而演进到如何创造知识。智能时代教育的精髓是培育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思维的核心是抽象、联想和交互,机器亦然。机器用软构体延伸和拓展了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机器可以暴力思维,人和机器互教互学,优势互补,形成迭代的智能。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全人类的面前,读书改变一个人,教育改变全人类,让我们迎接这场学习的...  相似文献   

19.
人机协同系统正在全面渗入人类的工作与生活,社会正快速地人机协同化。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没有“意向性”,但其智能程度在迭代进化中。人机协同系统存在人类与机器两类智能主体,以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和协同智能三种智能元素,其中协同智能的主体是人类,人机协同系统的智能是分布式的。受国际关系“软”“硬”“巧”实力三分理论启示,本研究构建了人机协同时代社会智能的三维模型。“三维”指硬智能、软智能和巧智能,机器拥有更多硬智能,并向人类“学习”软智能,人类拥有更强的软智能和巧智能,并把更多的硬智能“让渡”给机器。基于社会的快速人机协同化,教育所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应以发展学生的软素养和巧素养为重点,在硬素养维度着力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未来人机关系将决定个体的社会存在,因此强调以人机协同的价值观、意识、能力等为重点的巧素养培育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以扬弃异化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为目的,以自由时间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为典范的马克思劳动自由内涵,人工智能或可挑战异化劳动的扬弃、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时间。文章试图从唯物史观维度,将人工智能问题置于历代工业革命发展的视域中,着重阐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新特征,即替代劳动的广泛性、机器资本化加剧与自我剥削严重,从这些特征中可发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根源是资本逻辑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成为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制度性路径;共产主义成为消除智能时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私有制问题的整体性路径;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基于以人为本形成的理念成为协同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现实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