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壮族教育发展的分期及其特点李彦福,何龙群一、壮族教育史的分期壮族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客观存在,它是伴随着壮民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壮民族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壮族教育史的分期是依据壮族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划分的。目前,壮学界对壮族社会发展分期主要有...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几年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对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中,壮族尤为特别,它不但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其教育在历史的场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壮族传统教育和现代壮族教育的融合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壮族教育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壮族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龙头,打造壮族文化特色校园。通过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族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边境地区的民族教育则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境民族教育搞好与否,不仅关系到边境地区民族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搞好边境地区的民族教育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中越边境。在全县65万人口中,壮族占99.6%,是我国壮族人民聚居的一个县份。解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族教育得到了迅速发  相似文献   

5.
广西凌云是我国壮族聚居地之一,而壮族文化中,巫调最具特色,所以广西凌云,是我国壮族巫调最多也最为丰富的地区。壮族巫调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我国壮族民族的特色之一,对于巫调的研究,关系到巫调的长久发展,更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针对广西凌云壮族巫调的研究是我国相关理论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跨国交流和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今天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壮族巫调的发展也需要走向国际。同时,国外学者对于壮族巫调的兴趣不断提升,也迫切需要壮族巫调的跨国传播。面对这样的情况,壮族巫调的英译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凌云泗城壮族巫调》以凌云泗城的巫调为核心,对我国壮族民族的巫调做了精细研究,是整个国际上研究巫调的瑰宝,因此对《凌云泗城壮族巫调》的英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凌云泗城壮族巫调》的英译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壮族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根据一九七七年统计,全国壮族共有一千二百多万人。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一千一百多万人(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分布在云南省文山等州(县)的有八十二万多人;分布在广东省连山县等地的有三万五千多人;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有一万多人;散居在湖南省江华县的有四千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壮族人民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为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壮族地区幼儿园开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帮助壮族儿童了解本民族的发展,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懂得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有利于帮助壮族儿童树立文化自信。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根据当前壮族地区幼儿园在融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时度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壮族地区幼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尚未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交融与整合。虽然壮族人知晓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不甚了解壮族世代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历程和杰出文化成就,因此,应当强化壮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以文化认知为起点,以文化自信为纽带,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建构理性的壮族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范秀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12-15,38
壮族是一个有着歌圩传统的民族,情歌是壮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浩瀚的情歌和古老的歌圩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壮族民众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和非常诗意的恋爱方式。但是,深入壮族民间,却会发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壮族民众很少有夫妇是通过对歌结识并成婚的。壮族情歌所标示出来的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交情、倚歌择配"实质上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文化的幻象。明确壮族情歌是乡土社会的一种审美幻象,可以引导我们对壮族社会及其文化有更深刻、更细致的洞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基点,打造特色校园,开展壮族文化课程和民族体育课。此外,在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中采取对比教学、直接法和交际法,并且实施有效地教学改革,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以使壮族双语教学真正实现、本土化、地区化。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受教育者求学的动机、受教育目的的实现.壮族聚居的广西武鸣县在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面临多重阻力,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民族教育,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同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确保民族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互补和共赢.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基点,打造特色校园,开展壮族文化课程和民族体育课。此外,在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中采取对比教学、直接法和交际法,并且实施有效地教学改革,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以使壮族双语教学真正实现、本土化、地区化。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壮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壮英双语教育具有超越一般学科教育的意义。推行壮英双语教育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接受外来化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关系,保存民族化传统与处理好化认同的关系,在具体实施壮英双语教育课程体系时,涉及经费、师资、教学手段等困难和问题。通过壮汉、壮英双语教育的课程改革,使更多的壮族学生实现壮汉英三语兼通,将会加快壮族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壮族地区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4.
壮族古代汉文教育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古代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它历经汉代的太学,南北朝、隋朝的官学,唐朝的官私学并举,宋元明清的书院、府学、学塾、社学、义学、土司学等教育形式,并始终以汉文识字和汉文经书为教学内容而贯穿整个教育史,培养出一大批精通汉文的壮族文人,从而提高了全壮族人民的汉文水平,也确立了汉文在壮族文字运用中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5.
农星光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204+206-204,206
壮族山歌不但是壮族人民广为传唱、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民歌,也因其旋律优美、艺术性高、受众广而受到全国人们的喜爱和青睐.本文探讨了壮族山歌纳入民族师范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和举措,旨在通过音乐教育传承该种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壮族山歌,丰富音乐课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客家、壮族妇女遗风对太平天国妇女习尚和妇女政策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参军作战、参政为官、社会交际、恋爱婚姻、妇女不缠足、宗教活动、妇女服饰、妇女教育等方面。这种影响与太平天国发源地——广西地域客家和壮族妇女遗风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广西客家、壮族妇女习俗在太平天国内一种天然的继承和发展,并非是太平天国解放妇女所采取的主动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靖西壮族织锦文化在生成、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循环往复。在对靖西壮族织锦文化进行溯源、探讨时,不应脱离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其今后走向提供一个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绿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壮族师公是壮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之一 ,在壮族历史上充当了医生、历史学家、创作家、艺术家等角色 ,为壮族的繁衍生息及其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壮族的饮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既是壮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壮族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的饮酒文化不仅丰富多彩,且有较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男子大都嗜好饮酒,体现了真诚、热情、豪爽和强悍的性格,以酒会友还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酒是壮族结婚嫁娶、庆贺生儿育女、孝敬老人、节日娱乐仪式中的首选礼品,也是壮族表达意愿或传达信息的符号。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较多的一个岭南地区土著民族,有着鲜明舞蹈风格的壮族舞蹈是壮族人民宝贵的民族文化。图腾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壮族图腾崇拜较广泛,是凝结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思想的产物。文章通过崇拜自然的现象图腾以及"托物赋形"的动物图腾两方面阐述壮族图腾崇拜对壮族舞蹈形成的影响,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