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大学是一个具有价值体系与价值特性的价值实体或"伦理实体",对其价值构成具有天然的内在规定性,大学治理的终极价值特征在于使个体实现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解放。公正、自由、民主与发展等是大学治理价值体系的谱系构成。现代大学治理价值体系的生成与构建需要加强社会公共伦理建设,净化大学治理价值品性形成的外部环境;将大学治理"应然"的价值品性融通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强化对大学治理主体价值品性的培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新技术成为政府新一轮历史变革的关键力量,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商共治的数字化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公共伦理价值,但也给基层政府治理带来诸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更新治理理念推进基层政府数字治理系统化,构建基层行政伦理组织体系促进基层数字治理的规范发展,加强对数字治理伦理教育营造良好数字治理氛围,发挥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元参与主体综合治理体系,从而推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阐述数字乡村治理的时代价值,数字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具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和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等时代价值;探讨当前数字乡村治理衍生出的治理主体弱化、治理客体虚化和公共价值消解等风险;提出推动数字反哺、整合和搭建整体性数字平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价值创造是化解风险的系统性协同式路径。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中国刑事司法领域的广泛适用正在冲击并重塑司法的实践面孔。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司法实践,传统的对抗性程序正义理论以及协商性程序正义理论在适用场域、规制主体、程序运作和结果评价等方面已经不具有完全的解释力。技术性程序正义作为对数字技术融入刑事司法程序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排出偏见”“充分参与”“程序对等”“程序合理”“问责有效”五项基本要素,旨在对司法数据和算法的透明性以及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共同体参与、机器学习及智能系统的合理解释与规制提供框架。技术性程序正义立基于人的主体性和尊严理论、司法公信力理论和分布式道德责任之上。技术性程序正义全面挑战了传统程序正义理论,但二者有各自适用的空间和边界。为了接近技术性程序正义,司法机关需要对数字技术融入刑事司法的开发机制、备案机制和检验机制进行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社会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缺陷,以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其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发展,得出社会治理应遵循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同时要重视公共价值的理念引导作用,这对于理解当前社会治理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力求在普世伦理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解释伦理正义这一基本概念。通过检省目的论与道义论两种经典的普遍伦理学探究方式,深入探究了正义或道义与功利或人权两种基本的社会伦理选择方略及其正当合理性;进而借助于比较分析的方法,努力厘定伦理正义的规范特性、伦理正义原则的制定程序及其获取普遍有效性的条件,并证明在普世伦理的价值系统中,伦理正义相对于功利价值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7.
慈善具有正义与关怀两种伦理意蕴。传统慈善的伦理依据是关怀伦理,而现代慈善的伦理基础是正义伦理;慈善伦理之重心由关怀伦理向正义伦理转型,代表着慈善事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慈善伦理之现代重构,应以正义伦理为核心和基石,实现正义伦理与关怀伦理的有机统一,为此要注意把握公域伦理与私域伦理之划界与衔接,规则伦理与美德伦理之分殊与联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区别与统一。  相似文献   

8.
程序正义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原则之一,其实现路径呈现出了“程序工具主义”和“程序本位主义”两大阵营。两阵营的争论焦点在于:除了追求物质利益的工具性价值,程序正义本身是否具有可追求的独立价值?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实证结果为程序正义独立价值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发展心理学发现:人类对程序正义具有先天趋向性,且随着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增长,这种先天趋向会发生演变并逐渐成熟。认知神经科学则揭示了程序正义独立作用的生理机制,功能性核磁共振的研究发现:(1)人脑表征程序独立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脑区不尽相同;(2)程序本身便可激发人脑的奖惩机制,这从先天倾向和认知神经视角说明了程序正义独立价值的存在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产物,其生发和治理的路径,必然要随着社会演进而不断的卷入。如何借鉴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通过种历史主义的眼光来审视,进而为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注入新的价值.在全面融汇现代社会治理的范式之后,提供一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成为了时代所需。本文立足与国外的社会演进过程,而分析高等教育卷入,试图寻找一条现代治理道路。  相似文献   

10.
大学治理法治化使高校内部管理中法治思维的运用变得不可或缺。在大学治理缺乏程序法治意识的背景下,倡导并以制度化方式践行程序正义理念,有助于实现权利保护、权力规范、秩序维持、自由彰显和风险防范等程序价值。大学治理中的程序正义,蕴含着程序参与、程序中立、程序对等、程序自治等四个维度,当前我国大学治理中存在着程序正义理念疏离之困境,导致大学管理决策欠缺科学性,管理评价欠缺公正性,因此,应落实程序正义理念,合理设置和科学运行决策性程序和评价性程序,以实现大学治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是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型,是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治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催生的新型治理范式。数字治理能够对多场景、全过程的高等教育管理数据进行关联、交叉、分析、整合,促进教育治理过程科学化,突破传统教育治理中“暗箱”问题。学界关于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概念阐释主要形成了数据安全论、技术赋能论、场域整合论等三种学术论说,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了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内涵与特征等。数字治理在提升高等教育治理水平和能力方面至关重要,体现为实现治理主体高效互动、提升循证治理能力和优化精准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同时,高等教育数字治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数字安全风险、教育正义危机、数据孤岛、形式化治理、学术求真精神式微等。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强化理性认知、优化治理结构、聚合治理动能、适配治理机制等四个层面重新构建与优化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生态,实现高等教育数字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相似文献   

12.
学术治理的核心是学术伦理的治理。学术伦理包括底线伦理、关系伦理和上标伦理等三个层次。底线伦理以忠诚为价值基础,关系伦理以信用为价值网络,上标伦理以创新为价值目标。在学术伦理治理上,通过防范与约束,严把学术“门槛”,确保学术忠诚;通过公开化程序,监督学术过程,保持学术信用;通过激励和引导,提高学术质量,实现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科技发展的伦理反思和伦理原则的建构是科学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构现代科技伦理原则应包三方面的内容:功利效用原则、社会正义原则和生态和谐原则。功利效用原则是对科学技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正伦理价值的坚持和弘扬;社会正义原则既是对科学技术正面伦理效应的积极保证,也是对科学技术负面伦理效应的有效规约;生态和谐原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从方式方法到能力本领,必须有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学校法治建设,让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亟须回答这一命题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指统领学校治理全局的主导性理念及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的根本性方式。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法治本身的理念价值、规则价值、程序价值和文化价值,又有在学校治理中彰显法治理念、依循法律规则、凸显程序正义、弘扬法治文化的实践价值。新时代,应当坚持以法治价值为引领、更新学校治理基本理念,坚持以法律规范为统领、构建学校治理规则体系,坚持以程序正义为核心、强化学校治理程序规范,坚持以法治文化为基础、形成学校治理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技术时代,大学生作为引领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具备数字安全与法律意识、数字礼仪、数字素养、数字参与等核心素养,可以使其尽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美国大学通过优化数字公民素养课程、实施数字伦理课程跨学科教学、联合图书馆推进数字素养教育、利用数字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社区参与能力等路径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安全、合法和合乎道德的互联网行为。与此同时,针对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网络失范行为,美国大学通过加强版权法律教育、建立举报机制、设置行为准则、诉诸法律等手段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16.
高校治理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单元,校园治理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提升的关键路径。而建设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是优化治理架构、凸显民主公平的现实选择。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的伦理起源在于校园各类主体的间性,解决哪些主体存在间性的问题催生了伦理差异,解决主体存在何种间性的问题促进了伦理培育,解决主体间性如何缩小的问题实现了伦理共建。公共性则是育人场景中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的伦理特性,体现在校园空间内的有机共生、教学关系中的平等共存、风险主体上的责任共担、项目进程中的合作共建等方面。文化性则是文明传承中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的伦理内蕴,包括以礼为内核的治理观、以公为基准的仁爱观、以和为框架的辩证观。实践性则是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的伦理价值,应当立足公共性强化思想理念,立足积极性丰富治理主体,立足信任性深化治理规则,立足平衡性优化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困境与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面临更大挑战.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主要困境,包括信息隐私被肆意侵害、信息污染屡禁不止、主体价值迷失普遍存在、信息不公持续扩大等方面.从技术根源、社会根源和主体根源分析信息伦理的成因,认为要从明确信息伦理原则、加强社会监管、强化技术创新、加强信息伦理教育等方面消解信息伦理之困.分析信息伦理困境的深层根源,寻求消解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困境之道,以推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为教师负担的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伦理风险,导致教师负担技术治理的异化。为此,文章首先阐述了教师负担技术治理的伦理风险表征,包括教师负担问题失真、人机关系主从倒置、教师隐私受到侵害、教师诉求逐渐消解。然后,文章从技术实践的特性出发,分析了这种风险产生的逻辑在于量化表征的数字化逻辑、算法执行的控制性逻辑、技术平台的开放性逻辑以及技术运行的自主性逻辑。最后,文章从关注教师感知、引导技术服务、维护数据正义、回归治理初衷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师负担技术治理的防控路径。文章通过对教师负担技术治理伦理风险的审视和溯源,期望为技术手段更好地推动教师负担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变革时代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政策治理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值得反思的社会正义问题。当代正义理论的发展,为从"制度伦理"视角反思教育政策正义性提供了思想资源。以当代正义理论的分配、承认与代表权的三重维度,"先验制度主义"和"现实比较主义"的两种进路为基础,建构一种多维的教育正义观,反思教育政策设计的程序正义,为教育制度"正义"构想的价值辩护,并倡导对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正义"的积极消除。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历史背景。在现代场景下,对法律科技伦理进行反思和抽象成为必要。这需要借助科技法律发展的伦理史观的考察,重新审视法律伦理观的历史变迁,并对其进行现代性思考,以凝练符合现代时代特征的科技法律伦理观念。机器的使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科技法律伦理可以分为先机器时代、工业革命阶段以及强人工智能时代三个阶段。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科技法律伦理所坚守的价值和社会现实发生了质性的改变,需要基于现代性认知重新构建科技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价值共识。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需要对现代科技法律伦理观的表征和属性进行新的思考,以实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物理与人的界限、公民、社会、法律的关系以及法律伦理制度体系的革新和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