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推广及争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话语,并在研究方法层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崇和运用。9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兴起并得以较大的推广。教育叙事研究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适用于人文领域而不能运用于一切领域;教育叙事不等同于教育叙事研究,经验的表达方式也不能代替理论的表达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必须加强自身方法的建设和学术规范的训练。唯其如此,教育叙事研究才能真正发挥其意义诠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价值教育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的使用,共同诠释价值意义、建构价值理解的过程。在这种话语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话语能力,也就是能够基于对语言"形式-功能"的认识,对宏观与微观情境的理解,以及对何种话语权力的洞察,有策略地在语言及非语言符的使用中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声与思考的意义诠释空间,使其服务于价值自觉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教师要有能力保持自身话语的可协商性,让学生成为价值建构的主体。教师还要擅于搭建意义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3.
CAD理论是研究话语的一个新视角,用在研究中国话语特征上确有创新的意义。该理论主要从CAD视角来分析其应用于中国话语研究的现状,探讨以之研究中国话语的内在原因,试图分析其发展趋势。我国学者为此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积极地建构,以此来创立有别于西方话语理论的科学,推进中国话语的学术建设,促进世界语际间的平等对话,推动文化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学术话语是一个学科的内在架构。学术话语生成和建构的自主性直接影响到学科的自主性。在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下,中国课程学术话语却陷入本土失语、学科失语和实践失语的困境。本文尝试透过历史分析的视角,从实践理性、学术依附和权威主义性格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课程学术话语自主建构的因素,并以坚守课程学科的基本立场、明确学术话语的言说规范、掌握课程研究的主动权作为破解失语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理论体系和代表人物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主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李龙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成果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揭示了其学术视界的内涵:中国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策源地,教育技术定义是由“领域、本体、理论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一个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由“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成,教学设计是一种由“宏观、中观和微观”构成的三层架构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应遵循“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模式。其学术视界关注教育技术史、教育技术哲学和教育技术文化观研究,体现出文化自觉的学术研究特征;其学术人生诠释了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激情的学术人格特点。文章认为,文化自觉是一种进行时,未来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文化自觉要更加关注研究取向、研究实效和研究话语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就属性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需要表达中国实践、立足人民大众和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话语。但囿于存在着学术西化依附性发展、西强我弱结构性差异、话语质量比较性劣势以及话语分量相对性不足等问题,我国学术表达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话语困境。当前中国学术话语建设的根本进路在于构建中国自主学术话语体系。为此,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工程的同时,要强化学者的使命意识、方法意识和论题意识,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标识性概念,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术话语创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大陆教育史学界,以田正平教授为首的浙江大学教育史研究团队,是以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而著称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作为该团队持续不断之学术努力新成果,在视野下移中拓展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的研究领域,以"乡村教育冲突"为核心透视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层历史问题,修复了从清末兴学到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研究的缺损环节,是一部"费了功夫"也"费了脑筋"的学术力作.若能走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视野重叠,在全球化视野中界定中国问题,在多层次不同教育主体的博弈中审视国家的现代化规划,或将开创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中国农村教育国际学术话语现状、探索话语重塑的机遇与思路,我们对12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及学科里国际影响力最高的40种英语国际学术期刊在1978-2022年间发表的173篇中国农村教育相关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农村教育是国际学界关注中国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但中国农村教育仍是国际学界中的边缘议题,我国本土农村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在国际学术生产体系中也高度边缘化。虽然2010年以来顶级英语国际学术期刊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但该领域仍面临量化实证研究主导下的范式困境及西方经典社科理论主导下的理论困境。当前国际格局的变动及国内国际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为中国农村教育国际学术话语重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应通过各级科研基金大力支持农村教育研究并向有理论创新潜力的实证研究倾斜,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设立农村教育或农村发展主题的国际学术期刊,继续支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我国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也应注重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力争基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经验与思想资源提出突破西方主流话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学术自由是一个古老而具有实践紧迫性的问题,同时它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对"学术自由"这一概念都作出了诠释。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大多数都偏向于对"学术自由"这一概念笼统的理论定义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国别之间学术自由历史发展脉络的描述性研究。对"学术自由"从本质入手去探析其基本属性的研究还较少。就前人研究的结果进行补充论述,抓住"学术自由"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从哲学、生态学和社会学这三个角度来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合理发展学术自由的具体实践途径,为现代大学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和启发创新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促进自主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要求和重心所在,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原创性与借鉴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知识建构与创新发展。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术共同体坚持不懈的努力,着眼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积极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和学科群建设。通过转换研究范式、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深化学科群建设,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联动机制建设,实现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革命大叙事为唯一研究路径与方式的革命史受到“集权主义论”和“现代化论”两方面的挑战,被许多当代中国史研究者所摒弃。这两种叙事方式特别是后者影响下的上海研究也“告别”革命大叙事,将社会文化史与革命史割裂开来,进而将1950年代上海研究置于现代化的断裂与集权主义的“黑色叙述”中。新革命史的兴起从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性与多重释义两方面唤回革命史,并为上海研究增加了新维度。新革命史观照下的1950年代上海研究呈现出多重面相,革命、国家与社会三重叙事与三个逻辑相互碰撞,彼此交汇。“都市迅速远去,摩登依然在场”既是新叙事下1950年代中国的上海旋律,也是同一时代的上海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地方研究已是学界显学,本次研讨会则旨在从国家建构的维度,考察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着力从历史人类学、社会史、政治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等方向展开跨领域对话,试图透过迥异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议题,共同探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之历史过程。与会学者主要探讨了何处是“地方”、谁之“地方”、何种“中国”、何以“中国”等议题。首先,“地方”的意涵和所指是多样化的,不仅指行政区域,也指地理和文化空间,是从乡村、县、省到南方、北方、东北、西北等地域的动态概念。其次,参与并建构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历史主体是多元的,故国家的知识精英和制度文化、地方的宗教专家和社团组织,以及中国边缘和外部世界所想象的“中国”也是多元的。最后,与会学者从地方与国家关系、种族/民族、赋役制度、礼仪宗教、战争、工业资本主义等多重视角,热烈地讨论了多样化“地方”背后的同一性,以及中国何时、如何成为民族国家等问题。这些多元性非但不会妨碍我们理解“中国”,而且是理解的前提和开端。  相似文献   

13.
大学功能的发展绝非由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功能的线性过程,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可资遵循。在大学视域中,教学、学术研究、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等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存在着较大的解释和理解空间。如果不在一个逻辑框架下进行解读就会造成对这些概念理解上的歧义、偏差与泛化,最终误读了"大学"。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是大学之"体",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是大学之"用",体用不二、有机融合,是大学功能延伸的内在逻辑。大学应专注于提高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品质,通过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品德高尚和批判精神的专业人才,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选择与批判,以服务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形”、“神”和“形神之辨”是古典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和一个重要论题。其原义是用来对人体生命结构的哲学概括,同时也推衍于艺术、文学、建筑以及医学、武术等领域。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学界对绘画、中医、养生、武术等领域的形神关系多有论述,但似乎尚未提升到文化哲学的高度。“‘形神统一’文化生命结构”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论证,意在从哲学的视角揭示古典中国哲学“形神之辨”的文化哲学精义,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英人贝登堡创办了Boy Scout这一儿童组织,并强调"非军事化"的发展原则。民国时期,Boy Scout在传入中国后不仅被译作"童子军",其发展也自始至终存在着"童"与"军"的悖论。指出这一悖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童子军训练本身的教育价值;对悖论何以产生的分析,又能进一步呈现童子军在中国的独特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与美国相比,院校研究在英国的发展是迟缓的。从历史渊源来看,英国早期的"院校研究"活动包括"校史研究"和"政府报告"。但其"真正意义上"的院校研究起源于英国政府决定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过程(1963—1987)。在此期间,院校研究主要是促进"教育平等"的政策研究和大学内部教学法改进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质量评估运动"和"问责"促成了院校研究在英国高校内部地位的确立。院校研究的旨趣也从关注"平等"转向"质量"。院校研究在英国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甚至对中国院校研究的推进,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national policies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 for All” on a disadvantaged region, the highlands of Lesotho. Since 2000 a programme of “Free Primary Education” has improved the position of the highlands in access to primary schooling; nevertheless, highland primary schools compare poorly with those in the lowlands on various indicators of pupils’ outcomes and school resources. They are also found to have relatively difficult relations with local communities. The paper reflects critically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Free Primary Education” initiativ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for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the highlands region.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引文数据库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所提供的统计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数值比较和按类统计的方法对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8种中国教育类期刊在2006-2010年间引文进行了数据统计,研究成果可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一些量化数据的参考,同时也为用户提供全面翔实的期刊被引和引用数据。结果表明:《教育研究》是人文、社科权威级期刊;《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教育类核心期刊中的佼佼者,具有一流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在教育学领域中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中国大学教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师教育研究》在教育学界也有着非常高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布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其所刊载的文章的研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远程教育领域多家学术期刊自1990年至2011年期间刊载的全部学术论文,从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所属类别、资助基金项目、研究层次、前40位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高被引论文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和作者的合作性、下载频次等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远程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合理评价我国远程教育期刊、研究机构的学术实力,并从侧面反映我国远程教育学科学术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The editors of this special section have focused on a theme that is both old and new. Research on help seek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 strong theory pointing out that help seeking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strategy of self-regulation that facilitates learning. It is a new topic to consider in the context of broaden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creased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echnology and multiple forms of social interactions available in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s. I’ll consider the special section from 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focus my remarks on three themes: (a) “How does help seeking help?”, (b) “adaptiveness of strategic help seeking”, and (c) “help seeking in pairs and te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