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习到大量的诗歌意象之外,一类特殊的意象内容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视野,那就是诗歌中引用的较之诗人更早时期的人物或相关事迹。尽管我们在学习“用典”这种表现手法时略有谈到,也基本总结过,说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但是依旧“昏昏”的我还有着更细致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引入诗句的偏偏是他而不是别人”、“引用时有什么讲究”等。  相似文献   

2.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学生在论述的时候都引用了这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出自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这就是一首哲理诗。   哲理诗现在有,古代也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诗歌中生命力最强的不是那些优美的诗歌和诗句,而是那些蕴含人生感悟与哲理的诗歌和诗句。君若不信,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诗句,不但给…  相似文献   

3.
<正>主题揭示写作文,我们可以恰当引用他人写的句子。当然,这并非让你不动脑筋地直接照搬,而是要选择符合你这篇文章情境的经典诗句,让它们为你的文章增添别样的光彩。这种写作方法很常见,也很实用。比如——你想劝别人珍惜粮食,可以引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想赞美春日的柳树,可以引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你想描写过年的热闹场景,可以引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相似文献   

4.
一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岑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海南考生《作家们的故事》【赏析】引用脍炙人口的诗句作定语,分别修饰这个诗句作者的名字,而引用的每一诗句又是这个诗人个性特征的最形象生动的写照。读者看到诗句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诗人,而提到诗人则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其名句。名句、诗人相映生辉,引用、排比醒目传神。二我愿…  相似文献   

5.
地理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记忆,如果讲得不生动,学生就很难记住。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忆知识,这里介绍一些做法。 (一) 引用诗句。人民群众和文人学者有不少许句对我国的地理作了形象化的描绘。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例如,反映气候特点的词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反映名山胜水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引用这些诗句,对于缺乏地理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会使他们如入其境,如见其景,避免了地理教学枯燥无味的通病。  相似文献   

6.
引用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一些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典故、诗句等,有目的地运用到文章中,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点明中心,抒发真挚感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引用诗句,点明中心。如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草原》)这一诗句结尾,描写了蒙汉人民相互倾诉惜别之情。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抒发了蒙汉人民的深厚友谊。二、引用俗语,突出特点。如引用“捧打狍子瓢  相似文献   

7.
<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00多年前,林则徐因禁烟被遣戍伊犁。这是他在离开西安时,给家人留下的诗句。如今,这两句诗已经成为官员最常引用的诗句,最有名的莫过于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中的引用。今年是林则徐诞辰225周年,我国也正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重温那段激变动荡的历史,林则徐的气节与志向依旧令人动容,而在这背后更具意义的是他对今人的激励与启迪。  相似文献   

8.
语文科     
例一 在横线上镇写恰当的诗句。 ①“,”,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友谊的纽带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王勃诗) ②人们在比喻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时,常爱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语和“ ”的诗句。(杜工部诗) ③“,”,只经过三圣夜,我们就从北方驻地来到祖国南疆的前沿阵地。(《木兰诗》) ④不要把责任都推到“环境”身上,不少作家、学者都是在更喧闹的环晚中写出伟大著作的,陶渊明说:“ 。”这正是他远离世俗交往的经验总结。 〔评析〕 比起补写上句或下句的名句考查题,该题在以下两方面有所创新:一、由单纯考查识记能力,扩展为同时考查理解…  相似文献   

9.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并将其中的“诗意地栖居”界定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他将挽救社会异化的希望寄托于诗性艺术,然而,技术与艺术本身的矛盾性表明“诗意地栖居”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两处曾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王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引用《诗经  相似文献   

11.
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要引用一些古代诗人所描写的同一题材的有关诗句,使文章增色生辉,锦上添花,从而使散文做到“诗文并茂”,引人入胜。这些例子在语文课本中不胜枚举。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开头就引用了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意...  相似文献   

12.
Amy整理 《新高考》2013,(5):87-89
每年三月,中国的“两会时间”总是在万众瞩目中开启,今年也不例外。孙宁,这位80后翻译绝对是今年两会期间,除了领导人之外最抢镜的人物。虽然年轻,但他专业的背景、到位的翻译都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其实,他并不是翻译走红第一人。早在两年前,总理翻译就已走红网络。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几位神秘的“两会”翻译。  相似文献   

13.
旁征博引是一种能使文章厚重、亮丽的好方法。具体掌握旁征博引的技巧,了解旁征博引的作用,对提高我们中学生作文的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一、旁征博引的方法1、直接式引用如:我们不想放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这是对诗句的直接引用,对其他类型的征引对象也一样可以这样直接引用。这种方法能彰显考生的丰厚文化积累。2、拟人化引用如: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飘落,告别这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草芽……许多物象我们都可以赋予它人格力量,再如蝉、蛾、蝶、雪莲、松树等等。将物象拟人化会…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两会答中外记者问上,温家宝总理很多时候都引用诗词名句来回答相关提问,展现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精深造诣。现对部分引用摘录如下:引用一:“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闯说有沉沦”。  相似文献   

15.
老师姓谭名东坡。教语文,诗词书画皆有一定的造诣。犹喜苏东坡的诗词,课堂上,总爱引用苏东坡的诗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每读之,抑扬顿挫,气势蓬勃,整个身心便融于诗情之中不能自已。同学们因之给他取了一个外号:“西坡居士”,既有敬慕之意,也有“东施效颦”之贬,谭老师却佯装不知。记得老师第一次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并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对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画龙点睛地说明老师和学生的分工,说明自己要怎样做一个称…  相似文献   

16.
××同学: 来信说读了《师范教育》试刊号封底摘选的诗句,很有感触,很受启发,要求我们介绍作者并刊出全诗。经我们查核,这首诗是江苏省教育厅已故厅长吴天石同志在一篇《教育工作通讯》中引用的,见《江苏教育》小学版一九六三年第七期。有一位青年教师“对于教师工作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安心,甚至还在一点牢骚”,写了一首诗说“青春在当当的钟声下逝去”。吴天石同志热情地劝导他:“我告诉你,有  相似文献   

17.
《诗经》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而《孟子》中引用了不少《诗经》的诗句。孟子对《诗经》的理解大多不顾及诗句的本义,而是由自己的观点随意阐发。他的理解有些是符合事理的正解,但也有不少误读的成分。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孟子好辩的性格以及他独特的解诗方法,当然也有《诗经》语义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8.
1.“说”前直接引用人物原话的. 在“说”字后面加句号。如.“国家困难 时,提倡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老师告诉我们说。 2.“说”后直接引用人物原话的,用冒号。如,他总是 对我们说:“从明天起,咱们又得节衣缩食啦!”  相似文献   

19.
<诗经>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而<孟子>中引用了不少<诗经>的诗句.孟子对<诗经>的理解大多不顾及诗句的本义,而是由自己的观点随意阐发.他的理解有些是符合事理的正解,但也有不少误读的成分.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孟子好辩的性格以及他独特的解诗方法,当然也有<诗经>语义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语文教师讲解时大多一语带过,认为与《采莲赋》的引用一样是以“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