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旧"矛盾日益表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徽州传统古村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逐步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古村落的原居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古村落中居民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缺乏对居民的"人本关怀"。通过梳理居民参与保护与利用的现实状况和存在问题,分析在村落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居民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从而提出通过居民的全过程参与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实现古村落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3.
从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等现状来看,突出存在四个方面问题:正确的保护理念尚未形成、过度商业性开发破坏古村落人文环境、破旧立新导致古村落原真性的缺失、"千街一面"的皖南仿古建筑对徽州古村落的误读。将这些问题纳入设计学视野下展开研究与求解,找出设计学视野下徽州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即:加强徽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徽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系统发掘与开发、人居环境空间的整体规划、虚拟数字化手段的介入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学者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经历了初始阶段与起步阶段的探索后,古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展速度很快,研究方向全面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古村落旅游保护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影响研究。通过探讨古村落的价值、研究内容和布局,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古村落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审视徽州古村落,发现徽州古村落的建村选址、水系统、规划布局、色彩、建筑平立面等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深入研究徽州古村落形态与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崇尚自然哲学思想的关系对进一步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传统古村落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底蕴。而作为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清漾村在中国文化遗产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的毛氏文化更是熠熠生辉,成为衢州古村落的一张"金名片"。本文通过介绍毛氏文化来引起社会对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发下,笔者分析了徽州古村落所陷入的困境,对徽州古村落的保护进行了人本思考,认为人的信念是根本,古村落中的商业应适可而止,古村落保护的首要对象是居民。  相似文献   

8.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古村落文化也有地方性特点·具有深层的教育价值,是一类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对古村落文化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应兼顾上位文化的意志和"地方人"的需要,秉持"双重眼界",运用田野工作、深度描写和理论思辨等方法,彰显实践性课程的品格,完成从古村落文化通及民族主流文化、再回到古村落地方问题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地方课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古村落"文化自觉"的交汇点上,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既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有学校层面全新的自主开发。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原生综合、实践探索、动态创新等特性,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到学校全新开发,这些特性依次增强。在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开发主体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文化视界,依循合理的视界,选择适切的课程实施方式,并有效利用古村落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7,(11):42-49
在阐述我国古村落、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梅州市域46个国家级古村落,归纳、总结了梅州古村落的3个主要特点: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村落风格多姿多彩,最后,分析了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存在的4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4个方面具体的意见、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仲岩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6):69-71
“城中村”居民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技能缺乏、文化生活落后等问题,阻碍了“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社区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城中村”居民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改变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能够提升其文化素质,促进“城中村”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村干部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着基层的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村官”虽小,面广量大,一旦蜕变,危害不小。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村官腐败”现象已经成为农村“内伤”,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深刻剖析“村官腐败”,加强对“村官”的教育和管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提高村党组织执政能力不仅是一个理论设定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印证的过程,必须将其充分体现在研究破解当前农村最为紧迫的"空壳村"、"空心村"、"空巢村"、"空转村""四空村"难题中。  相似文献   

14.
试论乡规民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规民约是我国基层社会生活中的群众自治的社会规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推动乡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乡村先进文化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  相似文献   

15.
村庄选举后的"善治"将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是推动村庄选举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选举后的治理绩效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理论上,选举为改善治理提供了极大可能性;现实中,选举改善治理的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贿选行为经常发生;农村财务没有充分公开,给村官暴富打开方便之门;农村党内民主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缺位;民主决策机制无法保证;“两委矛盾”源于制度不规范。实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路径在于: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律体系;改变村治权力授予方式;建立群众公认的干部选用机制以实现村党委会和村委会的活动纳入民主与法制轨道。积极推行在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 ,“都市中的村庄”尤其其中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已列入城市规划范围的“空心村”进一步发展规划的可实施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古村落中孕育的传统哲学思想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在古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景观甚至是诗篇绘画中我们都可窥见一二。这些对于中国环境教育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资源。通过利用古村落文化的思想资源,开发古村落文化的教材资源并加强古村落内外课程人力资源建设,可以让我们充分挖掘古村落文化中环境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数字鸿沟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逾越数字鸿沟,并就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怎样缩小“数字鸿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郑茂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8):99-10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逻辑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