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2007,(9)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对于当时变革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命运,鲁迅在他的小说里作了形象而生动的刻画。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之初,是近代中国遭遇国危民难,力图变革的时期,同时又是中西文化冲突导致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置身于“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行列中的青年鲁迅,以一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博大的关注之情,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经历了立志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成功地完成思想文化观念的现代转换。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时,追溯鲁迅在历史转型中的文化选择,探索这种选择的行成及其历史文化意蕴,并以此观照鲁迅的人生和创作,观照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成熟和走向辉煌的历史,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工作。 鲁迅从封建士大夫家庭和旧科举道路中冲决出来,从私塾到洋务派兴办的“新学”,从腐朽故家到南京,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急遽变革、新旧嬗替。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冲击和瓦解着传统的文化形态。士大夫文化的社会权威倾于崩溃,精英文化的变化极为剧烈,士大夫文化逐步向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转换,精英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所谓精英文化,理论界一般认为,是由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相对而言,则有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在从封建社会晚期到近现代的文化嬗变时代,精英文化更  相似文献   

3.
鲁迅弃医从文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家族文化背景对鲁迅的精神文化个性和行为倾向有重大影响 ,促使他离家外出求学。精英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启蒙 ,改变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开始了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 ,从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留学日本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 ,不断汲取、改造、整合中外文化和超越自己童年生活的负累 ,作出了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 ,完成了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他的启蒙对象的认定大多界定在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但我们从鲁迅的思想实际、创作实际来看,鲁迅启蒙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鲁迅是想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启蒙来引导广大的劳动人民自觉,从而实现人国的理想。鲁迅对启蒙对象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一生对真理不懈追求,以文艺为武器针砭社会,对人民的爱博大而无私。他的人格魅力将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他们的精神危机,以内向的反省与忏悔对他们的痛苦灵魂进行了深刻追寻。按照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抗议、疏离、退隐和裂变四种。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都掉进了一座精神与灵魂痛苦的“炼狱”而无法自我解脱,鲁迅的笔触总是紧紧地地集中在对主人公的痛苦灵魂的深刻追寻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总体的表现趋向是给我们一种追寻意味。通过对主人公“怪异”行为的抓取,描绘出一幅幅痛苦灵魂挣扎图。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中的觉醒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鲁迅对人在社会环境中悲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深化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友人范爱农,是一个旧民主主义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朴实善良,倔强耿直.热爱袒围,渴望光明,追求革命。但在旧势力的包围中,他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竟被黑暗社会所吞没。鲁迅对他不幸的一生寄予深切的同情。  相似文献   

9.
左其 《文教资料》2008,(31):12-13
<呐喊>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不仅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的深刻思考,更折射出他对于自身社会定位的思考,<呐喊>中的鲁迅徘徊在启蒙者、知识分子与作家的身份之间,可能于此,才产生了<彷徨>.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时刻保持着知识分子固有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用杂文之笔痛心疾首地指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并加以深刻地批判。他在杂文中批判某些文人帮闲与帮忙的阴险卑劣,揭露某些文人以隐士等各种头衔作为“嗷饭”招牌的真相,呼吁敢于进行社会批评的“真的知识阶级”的出现。“真的知识阶级”应该对社会的丑与恶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敢于进行深刻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精神选择,践行他一生所追求的“立人”的人学理想。  相似文献   

11.
从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角度来看,鲁迅的观影行为引领了当时都市新兴小资产阶级中的先锋群体的习性与趣味。看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动,体现了鲁迅社会轨迹的变化。鲁迅的观影行为,不仅局限于"看电影",他还通过写作传播自己的电影趣味和价值观,特别是对左翼电影理论的翻译和对左翼电影的支持,彰显了鲁迅作为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的习性,也与上海活跃的文化市场所形成的知识分子场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以其反映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及其所包蕴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民主革命中最先觉悟的阶层,在“五四”和以后的革命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这不能不引起鲁迅的注意。同时,知识分子又是鲁迅所最熟悉、最了解的。所以,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小说中的一类重要题材。知识分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类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者;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殉葬品;再一类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新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通过一大批文化精英体现出来,司马迁无愧于文化精英这一称号。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从《史记》中对于孔子、屈原、贾谊及李斯等古代“士人”的述评,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观。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运动的肇发期起到它的落潮期,鲁迅对处于新旧更替历史大潮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极其关注,在他的许多小说作品中,鲁迅积极而深刻地探索、分析了20世纪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就鲁迅小说中所叙写的觉醒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生活情形和人生选择进行阐述,并认为这同时也是鲁迅刻画20世纪初中国觉醒知识分子形象的重要创作支点.  相似文献   

15.
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分析鲁迅笔下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悲剧命运为基础,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和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迫害。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扼杀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呐喊,号召知识分子要勇敢地与当时的黑暗社会作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宋益琴同学问:“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他们同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应该如何认识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同学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能更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形象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的形象,虽然出自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代表了从科举阶梯上跌落下来和爬上去了的两类封建知识分子,在文坛上各领风骚。先看孔乙己,他苦读大半生,连半个  相似文献   

17.
在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中,他以自身特殊的双重身份去看待政治和社会,强调知识分子的流亡和边缘立场,因为这种立场能够给人们以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的自由空间,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自创而非依附的,因此他们的写作也应该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18.
据《北京青年报》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在北大首届"文学特长生阅读与写作夏令营"上特别提出中学生应该阅读鲁迅,并就如何阅读鲁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近百年来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理解最深的,鲁迅堪称第一人。鲁迅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叙述,而是带着生命的体验的,他会燃烧你,调动你,感动你,你从中也会发挥想象力来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鲁迅是一位战士,他的作品批判性很强。中学生读他的作品,除了学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观察、了解  相似文献   

19.
池莉作品中对知识分子普遍进行贬抑塑造,究其原因,这种创作由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消解的社会大环境和作家自身创作立场所决定。其实,面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落寞的现实,作家与作品从精神深处对其进行理性批判与精神指导才是不朽之举。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许多文学创作中,知识分子始终是他作品关注的一大重点。鲁迅作品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