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居民个人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对居民自感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居民个人经济年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与其自感健康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贵州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2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自编少数民族居民社会心理压力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选取贵州省各地区少数民族居民2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在收入、城乡、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少数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文化婚姻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健康安全压力和社交方面压力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文化婚姻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和社交方面压力可以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人口社会学变量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采用《中国人获得感量表》对云南民族大学29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分数较高,不同年级学生获得感有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感总分数高于汉族学生,城市户口学生获得感总分数高于农村户口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的学生获得感总分数高于小学及以下的学生;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获得感;性别、普通高考类别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影响不显著。另外,主观幸福感与获得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加强民族团结心理培育,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生活满意度,增进主观幸福感;保存文化基因,强化民族身份认同,可以有效提升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现状,与汉族大学生专业承诺进行比较,了解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专业承诺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少数民族大学生显著低于汉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持续承诺、经济承诺与专业承诺总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少数民族大学生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高寒山区教育的现实处境、民族文化传承、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是其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对丽江市南溪村希望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引起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希望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本文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现阶段教育机会平等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所存在的问题,以期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CGSS 2010-2013年数据清洗汇总,获得有效面板数据,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状况、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在各项相关政策不断推行的大背景下,性别差异的年代变化趋势,并分析这一变化背后可能的原因。分析发现,农村男女教育机会获得存在显著不平等现象;随着年代的演进,不平等现象有所缓解;父母亲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有显著影响,且母亲对女性小孩的影响更大;父母亲较高的职业经济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缓解性别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地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达斡尔族三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哲学和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敬畏生命的思想进行整理,然后采用情景实验的方式研究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通过回忆诱发生命敬畏感,在情绪状态下研究生命意义感的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三少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生命敬畏感水平较高,民族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生命教育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综合幸福感量表对内蒙古地区10所高校2 780名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考察,对性别、民族、生源地、年级、专业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恋爱状况及就读院校类型等多种因素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处于"有些幸福-非常幸福"的大学生占总样本量的75.3%,而"有些痛苦-非常痛苦"的大学生占总样本量的9.0%。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在性别、生源地、年级、恋爱状态及院校类型等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汉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蒙古族;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界关于"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影响不大"的观点,提示理论界今后应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研究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内在因素上。研究结果还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以幸福感教育为切入点改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CGSS2010-2013数据,采用扩展明瑟方程方法,引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劳动力比例估计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回报率,利用分组回归的方法估计不同地区、不同教育层次劳动力的高等教育社会回报率,结果表明,在控制个人性别、行业、单位性质、家庭条件、父亲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变量之后,样本总体的高等教育社会回报率为1.62%,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劳动力比例每提高1%,该地区平均工资水平将提高1.62%。划分劳动力教育层次的分组回归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社会回报率对中级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影响高于对高级劳动力的影响。划分区域的分组回归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社会回报率存在显著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不显著。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社会回报率为0.71%,远低于社会总体平均水平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1.
汉族幼儿园里的少数民族幼儿,由于本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以及对汉语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懂,因而客观上存在着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幼儿教师应与少数民族幼儿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建立彼此的信任与密切的同步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帮助少数民族幼儿顺利地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中。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其数学焦虑、学习兴趣、班级环境、学习习惯、学习信念和学习动机显著相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小学生数学成绩差异不显著;民族地区不同性别的小学生数学成绩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将较多的关注投向了主要包括由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异、性别差别、民族差别等社会原因而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公平,而对于高校内部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研究较少.文章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各种不公平现象,总结其原因,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指标。教育机会不均主要是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所以加大中央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适当采取教育特别扶持政策等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和体现教育公平的唯一可行途径。建议中央政府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理念,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开发少数民族女性人口资源,政府特制订了一系列倾斜政策,使得宁夏高校中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比例大幅度提高。开展以民族女大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应受到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法,采用自制问卷及SCL-90,对宁夏高校290名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组,差异极显著;与汉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接近,差异不显著;与回族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持平,在恐怖和偏执两个因子上差异显著。警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采取心理预防措施,开展并实施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刘洋 《中国高校科技》2019,(10):106-106
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作为当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维持地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杨倩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迁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以及城乡的不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考察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现实状况。从地区、阶层、城乡二元结构等多个角度出发,揭示了民族教育入学机会竞争的变化,为当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迁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公平的界定笔者比较认同教育公平三层定义的观点,即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首先是起点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也就是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如何,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其次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公平,包括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指同类学校的教育物质条件大体一致,师资力量水平与学校类型、级别相符合,并与同类学校大体一致。主观方面,根据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并且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最后是教育结果的公平。就是指使每个…  相似文献   

19.
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民族研究条件.采用点面结合,调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结果发现:边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势较为严峻;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与内地及沿海学生有显差异,也明显不及当地汉族学生;来自少、边、穷地区的民族学生,心理问题尤为严重。研究认为:要维护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应重视贫困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多渠道“扶贫帮困”,减少因经济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族学生素质教育的轨道;关注亲子教育,改善家庭因素;重视化变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等,并有针对性地从上述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份。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不少地区至今还显得相当落后。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改变这种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探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