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与《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对《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颇有影响 ,但鲜有人探及。因此本文首先考索王弼哲学观的渊源演变 :《周易》彰显的“以一御多”观是其原始根艹亥 ,王弼开掘、延展了这一观念 ,并参会孔老思想 ,提出自己的“以无为本”、“举本统末”本体论 ;进而分析它在《文心》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全书结构等所建筑的金字塔式体系 ,以及创作论建立的博———一———博的模式 ,揭示出刘勰对王弼思想有承继更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才性"、"性情"之辩是魏晋六朝时期形而上学领域持续争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对先秦两汉以来传统的心性问题的延续与发展.魏初的"才性论"只论情性之用,至"才性四本"才对"才"、"性"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而学理发展的趋势则是对"性"的概念进一步作本源性的追溯,"才性之辩" 因此在逻辑上发展为"性情之辩".六朝哲学家们进而将此外化为各种具体问题,产生了新的哲学视角与理论.  相似文献   

3.
名教自然之辩是天人之辩在魏晋时代的独特展现,因而也就是对人原则与自然原则分裂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论,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裴危页的“崇有”论,都只是片面强调了人原则和自然原则两之一,只有郭象提出的“名教乃自然之迹”论,才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难题。一方面,他用“自性”(性分)来解释仁义礼乐、等级秩序、社会分工的形成,从而强调了人原则;另一方面,他用“迹”与“所以迹”这一对范畴来解释名教的异化,从而突出了自然原则。在郭象看来,名教与自然、理性自觉与意志自愿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人原则和自然原则有机融合,从而为其个体道德学说的阐发廓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4.
刘勰所用之"般若"虽来自印度佛教逻辑,但从《文心雕龙》篇章中内容上看,却与佛教没多大关系.刘勰是从其哲学本体上肯定般若学在对待"有"、"无"关系上的基本态度的.刘勰的哲学受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的观点的影响,认为"无"是哲学之本体,但亦不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王弼主张以有训无、举本统末,与王衍、何晏为首的贵无派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和以裴(頠)、郭象为首的崇有派完全否认"无"的本体意义的观点都不同.而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等各派,虽观点有分歧,但在对本末有无问题上却基本一致,他们都不像何晏与裴(頠)那样偏执一端,完全否认"有"或完全否认"无",而是如王弼那样,既肯定"无"为根本,也不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这正是《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刘勰的总的哲学观点,所以他才肯定"般若之绝境",而不是囿于宗教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5.
《周易略例·明象》凝聚了王弼对易学这一天人之学的总体看法和主要致思取向。鉴于两汉象数易学家在易学诠解理路上拘泥于象数之弊病,王弼以一个开风气易学家的高明卓识与学术担当,高举义理大旗,重开易学新风,为以义理解易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证明。《明象》篇就是他一扫两汉繁琐注易、解易的象数之风,批判地解构前代易学家的治易路数,对易学进行义理向度重构与新诠之代表作。王弼易学的新理路建构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论述中展开,凸显"意"的方面,并提出了得意忘象与得象忘言这一具体而微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6.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重要的思想方法.王弼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有训有之不足的原则,这其实就是用语言来进行语言批判,是玄学向传统经学发难的基本思路.所谓"有",就是指现实语言世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用言意之辨的方法,剖析"乐教"被统治者用语言"造立"起来的过程,以其悖谬颠覆其天经地义,堪称文学艺术理论自觉时代的"独立宣言".然而,在我们绵延了五千年的语言世界中,它始终只是一个异端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从逻辑角度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典型命题论证进一步认真分析与研究,旨在说明嵇康以哀乐"名""实"之辩来阐述"声无哀乐"的思想认识的合理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出土文献,可以确证,《老子》第31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一段非王弼注文;通过版本比较,考订出《老子》第43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一段王弼注文和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佚文的断限。王维诚对王弼《老子指略》佚文的考证精微详细,得到学界公认。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诚如刘勰所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现代教育的语言表达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它的社会效应是隐性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下中国传记文学缺乏经典的现状和传记作家主体性的缺失,论文提出了传记文学叙事中的八"荣"八"耻"之文类意识.在这里,耻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积极道德情感,也就是说,只有当代中国传记作家把传记叙事中的"八荣""八耻"作为自觉的文类意识,并且上升为其创作主体的美德论范畴,当代传记创作才能不愧于祖先司马迁而走上与世界传记文学大师对话或比肩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形而上学的歧途——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与常州词派在文学阐释上存在差异,常州词派继承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以"比兴寄托"为旨,力图通过重建诗歌与历史的关系来阐发作品的思想意义,他们的文学批评是政治性和道德性的。而王国维则站在西方近代美学非政治和非道德的立场上,依据诗歌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来阐发作品的思想意义。这两种阐释方式折射出中西两种不同的宇宙观。论文还同时揭示了王国维在走出中国古代诗学"阐释共同体",进入西方诗学"阐释共同体"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犹疑和矛盾,而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正是被王国维在理论上一度唾弃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2.
"寒门贵子"争论的本质在高等教育领域体现为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冲突。高等教育不仅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工具。高等教育既要为了学术卓越而保护精英主义,也要为了社会公平而捍卫平等主义。破解"寒门难出贵子"的困局,不仅要扩大普通高中教育的入学机会,还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文化水平;不仅要促进高等教育职能分化,还要更新精英教育理念,实现精英培养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数据内涵以及对现今社会的影响,分析了大数据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对我院图书馆在大数据趋势下进行的信息服务实践提出策略和建议,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中,从而将图书馆服务从被动、缺乏个性转变成能主动依据读者个体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儒家道德发端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儒家道德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为儒家达至"天下归仁"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基石。在追溯儒家道德创生及延展轨迹、凝练儒家道德原典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的历史经验,追问儒家道德社会化何以可能之缘由,探究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当代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样式,对于当今社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汪奠基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由现代逻辑转向中国逻辑史。关于后者的研究,他既充分借鉴西方逻辑史的研究成果,又不为已有研究框架所囿,进而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逻辑,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逻辑史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汪奠基系统阐述了其中国逻辑史观。汪奠基是中国逻辑史料学的早期开拓者,他不仅提出了若干构想,而且努力将相关构想付诸实践。墨家逻辑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汪奠基在这一领域亦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具体涉及墨家逻辑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以往研究方法的反思,墨家逻辑的主要内容,墨家逻辑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翟双  王昕  郭昕刚  宋宇 《科教导刊》2019,(10):50-51,98
结合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采用"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混合教学方式,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通信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方法。从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建立多维教学体系和实践改革体系、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可行方案,对其他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和双语教学模式相结合,对离散数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详细介绍了改革的背景、内容、重点、过程以及结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培养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有着很大的责任。本文通过研究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的意义,找到需要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院利用作物学学科和农学专业(群)重点建设经费以及社会资源,强化对农学类专业校内外实验中心(站)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提高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管理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农学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平台,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传统春节打破了封闭的状态,自然时空观、节庆文化时空观和现代工业文明时空观等多重时空观交错重叠,相互影响。由此带来的是不同的价值标准及其不同的权利义务机制在春节期间竞相呈现,普遍与特殊、传统与现代、草根与精英、民族与世界,二元并立价值标准下的春节文化又将何以在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中存续并发展,春节文化现代转型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