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敦煌莫高窟第294窟顶西披、南披部分壁画进行考释,确定此画是须达拏太子本生,依据《太子须达拏经》绘制。进一步对敦煌石窟中的须达拏太子本生画进行梳理,重点对第423、427等窟的此内容进行考释,并将第294窟须达拏本生画中现存的榜题与敦煌文书中此故事的榜题写本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敦煌壁画中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分别出现在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昙延法师灵异故事",莫高窟盛唐第217、103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序品"中,另有以莫高窟第85窟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华严经变中的里坊图像。这些唐五代宋初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是目前所知仅存的以彩色壁画形式记录汉唐长安城相关信息珍贵资料,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敦煌壁画是"形象的历史",仔细梳理和解读几处敦煌壁画中与汉唐长安城有关的画面,可以看到长安城在中古时期绘画史中蛛丝马迹的影像,使得曾经极其宏伟壮观、令世人无限向往的汉唐国际大都会长安城,通过敦煌壁画的片断式记载而展现在世人眼前。虽然目前揭示出来的仅是宏大的长安城的一个个小场景,但也初步展现长安城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彰显敦煌壁画研究的价值及其美妙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张公神碑歌》在四言韵文之后再附以"歌"或"诗"以作结,是汉碑"常体"中的"变体"。其写作与"张公"墓地祠堂画像存在联系,部分章节内容是对祠堂画像相关画面的文学性描述,某些"文本形象"具有"图像艺术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其文学意义上的情境单元,能够转化为一种图像意义上的画面构成;在语言运用上注意到了表现画面构图与画面形象、画面色彩与光泽、画面动态与静态形象的特征等问题。《张公神碑歌》以骚体为主体、七言与骚体相组合的创作形式,是汉代杂言体诗歌创作体式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为我们对汉代"碑歌"与"汉代图像文学"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4200年前的帝禹时代,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察活动,上述考察成果被记录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里.目前流传的<山海经>一书是公元前1世纪汉朝学者刘秀等人校定的.中国学者王红旗对<山海经>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认为<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4200年前)的<五藏山经>、夏代(约4200~3500年前)的<海外四经>、商代(约3500~3000年前)、周代(约3000~2200年前)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五藏山经>共记述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其内容来自帝禹时代所进行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为了根据中国古籍<山海经>复原绘制出当时的自然地理图和人文地理图,王红旗与夫人孙晓琴(中国女画家)合作,自1995年起,创作并绘制有数百幅山海经神异图(包括白描画和水彩画)、约百幅国画山海经动物人物图,以及丙烯画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和山海经人类文明场景复原图组画.1999年9月9日,中国著名女画家孙晓琴历经5年,根据<五藏山经>的记载,以及王红旗所进行的地理方位考证研究成果,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该作品画面高539厘米、宽779厘米,将<五藏山经>所描述的所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全部绘制在画面之上.<五藏山经>和<帝禹山河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尤其是地理学、地图制图学的重大贡献,它们有助于我们今天的人类了解4200年前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经考证,敦煌文书中"禀奉""唱说""处代""规猷""勒定""曩世"等词语多有新义,对这些新义的研究不仅能弥补《汉语大词典》中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对唐、五代词语深入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莫高窟第464窟后室所绘的“观音现身”画面,学界一直认为是一铺观音经变。但近年有研究者提出新说,认为是据《大乘庄严宝王经》所绘,故而将其定名为大“乘庄严宝王经变”,并推论南壁所绘“上师”人物形象为该经中提到的“阿苏啰”、诸多头戴冠饰的形象为“日天”“月天”诸天神。文章通过详细比较、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定名,并对敦煌发现的西夏文《观音经》绘图刻本进行研究后认为,后室“观音现身”是根据《法华经·观音普门品》所绘,仍然是一铺观音经变,画面中出现所绘“国师”或“帝师”形象很可能与窟主个人有关。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后代只重绘了前室和甬道,而有意保留后室壁画,很可能是考虑到“观音现身”与“善财童子寻访善知识”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进行了融通,而原本的“法华观音”也就转变为“华严观音”。  相似文献   

7.
张兵  杨东兴 《家教指南》2023,(6):135-145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巨大变化,文物古迹遭受极大破坏,敦煌莫高窟更是劫后余生,满目疮痍。《敦煌访古图》正是甘肃著名书画家范振绪在此背景下,感念张维访存敦煌文物的高尚情怀,为其精心绘制的。此画完成并公开之后,成为民国文坛一大盛事,于右任、张大千等大批名家为其题咏。《敦煌访古图》及其题咏是在保护敦煌石窟历史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文献资料,在敦煌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方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2000多身塑像、45000平方米壁画和50000多件遗书中,有三样瑰宝与全国其他石窟艺术相比较,显然属于独具风采或绝无仅有者,其一是开一代风气且影响久远的音乐艺术以及与之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的文学艺术敦煌曲子词,其二是代表舞蹈超绝技艺的"反弹琵琶",其三是代表美术创作化境的"飞天"。我们将其称之敦煌艺术"三绝"。敦煌壁画中,有6000多件乐器分布在150多个洞窟的画面上,吹奏、打击、弹拨等乐器种类齐全,独奏、合奏、轮奏、协奏形式多样。除了壁画中的音乐图像外,藏经洞中发现的敦煌乐谱…  相似文献   

9.
啖子本生图盛行于北朝时期,莫高窟与西千佛洞保存着诸多图例。啖子故事以孝道为主题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十分吻合,特别是北周至隋代十分流行。本文主要分析啖子本生图,对其构图形式,即横幅多场景画卷形式的展开与样式上的发展进行探讨;并与印度、犍陀罗、克孜尔及麦积山、云冈石窟的例证进行比较,详细验证敦煌壁画中啖子本生的画卷形式、连环画形式及异时同图法等,认为敦煌壁画中的睒子本生并非汉代传统形式的延续,而是在印度·犍陀罗的影响之下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敦煌研究肇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对西域的开发。从乾隆时期敦煌的地理描述直到载澜在乌鲁木齐向伯希和展示其敦煌文书,一百五十年间的敦煌研究是近世敦煌学的滥觞期,是"敦煌学前史"。当清代的流放地增加了西域的时候,西域流放者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经行之地的敦煌。嘉庆年间的流放文人徐松是其中值得注意的个案。徐松对敦煌的研究体现在其《西域水道记》中。在这里,传世史料、田野调查与碑刻资料的印证是"三重证据法"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地神是于阗佛教美术中颇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围绕此图像流变的主题,运用文献资料并结合龟兹、敦煌的有关图像资料,重新考订了相关图像绘制的文献依据.同时,通过对新型的地神像以及相关佛典的分析,再次探讨了<金光明经>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天王堂上部穹隆体壁画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其内容是依据法贤译《佛说瑜伽大教王经》的同本梵文原典《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所绘的。天王堂下半部主要表现的是以胎藏大日为中心与八大菩萨、四天王像。图像的传入很可能与天息灾(法贤)、施护在曹延禄执政时期“从北天竺国诣中国,至敦煌,其王固留不遣数月”之事件相关。天王堂图像的释读对敦煌乃至中原宋代后期密教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敦煌儒家经籍中只有九经,而无<仪礼>、<周礼>、<公羊传>、<孟子>等四经,本文从唐代经学发展及科举制度层面探讨了敦煌写本中无此四经的原因,并兼及<谷梁传>及<尔雅>写本所存极少的原因,得出了敦煌本儒家经籍的佚存与唐朝全国基本同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清末李盛铎旧藏敦煌写本的真伪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根据藏书印考察古籍真伪是学术界通常的做法。不过,由于国内很少有人读到这批写卷的原件或影印件,所以一直不能如愿。笔者根据已出版的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目录册及影片册1、2,了解到李氏旧藏敦煌写本中所钤藏书印主要有"敦煌石室秘笈"、"李盛铎合家眷属供养"、"李盛铎印"、"李滂"等,钤印时间大体在1928年10月至1935年之间,钤印习惯为同一文书上常钤有多种印章。然而,并非所有藏卷都有印鉴,有印鉴的仅占约24.1%,因此《李木斋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之外无李氏印鉴的敦煌写本属李氏旧藏的可能仍不能排除。在全部写卷中,未见一件钤有"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这就提醒我们,对于大量钤有该印的"李氏旧藏敦煌写本"仍需审慎。  相似文献   

15.
敦煌写本《文选》中的诗学文献指俄藏本Ф-242a(L.1452)和法藏本P.4884、P.2707、P.2543四截残卷。俄藏本从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十九"诗甲·补亡"类束广微《补亡诗六首》起,到卷二十"诗甲·献诗"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一首》止,这里讨论的是其中的诗序和曹植的《上责躬应诏诗表》。俄藏本有注。法藏本为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四十六"序下"颜延之和王融两篇同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法藏本无注。这两种敦煌写本《文选》虽为残卷,但俄藏本的注释和法藏本的原文都与今存其余各本《文选》有异,可以补注今本《文选》的原文和补充李善注与五臣注,订正今本《文选》的某些讹误,以作校勘之用。俄藏本的书写时间定在唐太宗时期比较可信。法藏本的书法与梁陈间的佛教经书书法风格似有相似之处,其书写时间可能在梁陈之际。传入敦煌的时间大致在"侯景之乱"和"江陵败亡"之后、隋代之前,因此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杜鲜 《家教指南》2022,(2):81-91
本文从勘误《蛮书》所载南诏王红色头囊的对应图像入手,考订了以往对《南诏图传》梵僧头饰文图对应和意涵释读的错误。结合对卫藏、敦煌、藏东等地吐蕃缠头佛教造像的梳理,厘清了南诏大理国头囊的正确图像和形制特征,证实了《南诏图传》中梵僧红色头饰“赤莲冠”为南诏头囊原型,其源头为吐蕃缠头。吐蕃缠头佛教造像对南诏大理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S.0259V白描稿,从其画面内容分析,应为敦煌壁画稿本,而且与《弥勒下生经变》所描绘的内容、情节一致,对照莫高窟壁画,与晚唐归义军索勋时期所修196窟所绘《弥勒下生经变》图相同。其中男子所戴幞头二脚的翘直变化状次,也证明此稿本系晚唐作品。  相似文献   

18.
张澍辑录的《续敦煌实录》是敦煌地区上自东汉,下至五代900多年间的人物传记,也可看作是敦煌地区的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地方史。《续敦煌实录》从体例上讲,具有章学诚所说"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搜罗广泛、征引博洽,十分丰富。张澍辑录《续敦煌实录》的目的在于拂去敦煌这一"夜光之璧"上的灰尘,使之重新闪亮;章著敦煌"尤异之贤",使之重新为世人所识。其慧眼独识,令人佩服。读《续敦煌实录》使人深感敦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敦煌人民创造的,敦煌地区一度曾是创造文化和输出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象,为我们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12-114
北大汉简《揕舆》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出土数术文献。整理者将简文中一幅图式题名为"大罗图"。文章认为,"大罗图"命名值得商榷。通过对"大罗图"与《大罗》章之间的关系、"大罗图"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分析,还对其它出土简帛数术文献中图式和简文的位置关系、古书中对该种图式的称名习惯进行了梳理。最后认为"大罗图"应改题为"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