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仙居、临海和玉环为台州市下辖的三个县,从古至今经历了千年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与民风民俗。本文将语言学研究与民俗学研究相结合,对台州三地的民俗展开调查,收集相关民俗事物和方言语汇,总结独具台州特色的节日、习俗命名、时空表达等各方面的方言表达,由方言词汇观照其社会文化蕴含,该研究有利于台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三明地区的客家方言民俗语汇,内容上反映了生动的客家生活习俗,体现了强烈的客家文化主体意识,表现出鲜明的客家地域色彩,充满客家人的智慧和情趣;形式上显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方音浓郁。三明地区的民俗语汇普遍反映出青山特征、理学特征和移垦特征,而移垦特征在客家民俗语汇中尤为显著。它与赣南、粤东的客家民俗语汇存在差异:赣南更多表现为走出围垦与回流的特点,粤东则更多地表现出漂泊的海洋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方言语汇属于语言民俗,语言民俗体现民俗文化,文章通过辑录《龙泉号军烟云录》文本语境中的地名词语,考释了文本中地域名词的结构、词义和语用,分析了地名词语涵盖的民俗文化特征、词语构词理据,对深入了解语言民俗及其文化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22,(1):39-44
陕西民俗语汇翻译有利于弘扬陕西文化。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既要最大限度地传播当地文化,又要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无疑加大了民俗语汇的翻译难度。以翻译传播学为理论工具,对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中的陕西民俗语汇翻译进行研究,并提出翻译传播策略:编码复制、编码改写、编码构建、编码复制与构建,意在更好地传播陕西民俗,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民俗语汇是民俗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色彩文化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不同色彩的不同信仰本身也是民俗的内容,因而民俗文化与色彩文化之间必然产生一种相融关系,色彩民俗语汇就是丰富的色彩民俗积淀的结果。色彩民俗语汇在语义上的特征,与一般的民俗语汇相比,突出了色彩语素在整个语义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方言是记录民俗的一种载体,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旺火"这一民俗的具体描写,目的是想反映出方言民俗词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8.
方言与民俗关系密切,调查和熟悉地方民俗,能为方言语音的研究提供新鲜的材料,丰富对语音演变规律的认识。梅县客方言字词中有一些特殊读音,隐藏于表示当地民俗事象的词语当中,在此枚举数例,进行分析、考证。  相似文献   

9.
方言是记录民俗的一种载体,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旺火”这一民俗的具体描写,目的是想反映出方言民俗词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10.
明·李实《蜀语》是一部划时代的方言著作。这部书,不仅为汉·扬雄以来汉语方言学开拓了区域性方言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又为我们探索四川方言语汇的构成和来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蜀语》搜集了蜀方言词语五六二条,从多方面反映近古时期四川方言语汇的基本面貌。从《蜀语》看,明末清初蜀方言语汇主要由巴蜀土著语、别国方言借用语、通语输入语三部份构成,由此可以推知,现代四川方言语汇主要有三个来源。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语汇是民俗语言的活化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民俗语汇对于提高交际能力、学习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民俗语汇的含义、特点、语文教学应用等几方面对民俗语汇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客家民俗语言研究,属于民俗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方言调研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一般的词语解释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方言词语的民俗内涵。只有深入解读民俗意义,才能充分了解方言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语音和语法也反映了客家民俗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民俗语汇是语言系统中直接与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是民俗事象的最活跃也是最典型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是考察、研究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携带着深层文化讯息的语料实证。开展民俗语汇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民俗调查和地方舆情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它对于制定社会发展战略、辨风正俗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多方言歇后语是根据民俗现象创造出来的,因此,含有某种民俗成分是方言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方言歇后语与地方民俗的密切关系:1.民俗和歇后语都具有地方性;2.民俗是方言歇后语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基础;3.由民俗引出来的后一部分是歇后语的语义所在;4.理解方言歇后语必须先了解其承载的民俗现象;5.旧的民俗消失以后承载民俗成分的方言歇后语还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徽州是极具文化特色的区域之一,民风淳朴,其方言别具一格,承载了众多民俗事象。研究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和传承徽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徽州方言中表达空间方位、饮食和宗教信仰的词汇无不体现浓厚的徽州民俗民风,尤其是在构成方言词语的理据上,与民俗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通过对这些方言词汇与民俗关系的梳理,为方言词汇的理据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也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方言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昌方言除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西昌民俗的影响。西昌民俗在形成和发展中接受了巴蜀化和云南化的影响,并融汇了少数民族的习俗。西昌方言折射出了西昌民俗化,西昌方言词与在多种民俗化影响下独特的西昌饮食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民俗语汇是语言中反映民风民俗、体现地区特色和风貌的词语的总和。文章根据贵州省毕节市观音桥辖区前期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语言材料,选取其中的民俗语汇作为研究对象,拟从它们内部的构成及其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探寻其中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朝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区,境内有汉、蒙、满、回、锡伯,朝鲜、壮、布依和彝等多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杂居。明清以来,河北、山东一带大批移民陆续从四面八方涌入县内,少数民族语言与各地方言的融合.使得朝阳地区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语汇。  相似文献   

19.
方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词是民俗事象在方言词汇中的积淀,是民俗和方言长期演变发展的凝结体。不同地域的婚俗词,不仅能够反映各地婚俗的特点,更是彰显地域文化与民情心理的“民俗化石”。河东方言婚俗词即是其多种文化的综合显现。  相似文献   

20.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