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盛莉 《云南教育》2010,(7):46-47
培养教师应以师德为先,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既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又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征。作为教师,无论是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其职业的主要使命都是雕琢心灵、塑造人格和培养德行,而教师对学生的心灵雕琢、人格塑造、德行培养除了通过知识的教化之外,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和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都把教师这个职业比喻成“鸡肋”。所谓“鸡肋”者,乃鸡之肋骨也。其特点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教师这个职业“食之无味”,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清贫、寂寞,工作单调,社会活动面窄,成就感不强。现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相似文献   

3.
赵惠华 《教书育人》2001,(22):18-19
长期以来,人们把各种角色的社会要求集中概括在教师身上,给教师这个职业罩上了许多美丽的光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似乎成了社会上完善“至善”的角色,被隆重地推到了令人难以达到的理想化境界。然而,面对现实,这些描述性的美好赞语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人们对教师职业最崇高的一句颂扬。然而,多年来,这句光辉的赞语却给教师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教师朝着“完人”、“至美”的方向不断努力。为了与“光辉”保持一致很多教师背上了沉重…  相似文献   

4.
刘跃 《教书育人》2005,(11):5-5
笔者在和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都把教师这个职业比喻成“鸡肋”。所谓“鸡肋”者.乃鸡之肋骨也。其特点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似文献   

5.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李商隐的诗里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句子,人们就常把教师比喻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认为如果从蜡烛及其燃烧过程来看待教师职业,这种比喻十分贴切。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人们常常把教师比作培育幼苗成长的“园丁”,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助人攀登科学高峰的“云梯”,比作甘于奉献、死而后己的“春蚕”……由这些比喻中可知,教师一职之所以博得社会的广泛尊重,不仅由于其职业的重要,更因教师这一职业需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侵染,某些教师责任感和爱心缺失,就会造成一些学生没有崇高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情感冷漠,因而当今时代,建设师德,更要注重培…  相似文献   

7.
许多老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老师,但从何处着手,往往感到茫然,笔者通过多年大量的调研和自身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供读者参考。1准确定位教师的工作性质,增强责任意识在一段特殊的时期里教师是“臭老九”,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教师比喻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等等。笔者认为,教师就是教师,是一种职业而且是神圣的职业。我们当教师的要把从事的工作应看成是事业,而不要把它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我们知道,教师也是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要养家糊口,要生活,离开了钱,…  相似文献   

8.
原先对教师所作的种种比喻,使教师或罩着虚幻的光环,或有着悲剧的色彩,也使人们对教师职业产生了许多不应有的误解。以“平凡的歌”比喻教师,首先说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平凡而普通的:作为歌,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歌,教师在工作中要进行“表演”。作为歌,教师的“表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人们总喜欢把教师比喻为春蚕、蜡烛、人梯,但冯莉却更愿意把教师比喻为根。花的事业是显赫的,叶的事业是光荣的,而根的事业却是伟大的,如果没有根,生活将没有绿色。从教1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冯莉深深体验了教师的清苦,更悟出了“根”的意义和价值,她愿意终身从事着这伟大的“根”的事业。一、“一个都不能少”冯莉从小就向往教师这个职业,喜欢那神圣的讲台,更喜欢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她常常梦见自己站在讲台前,娓娓动听地为孩子们讲课,她那抑扬顿挫的音调,潇洒的手势,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198…  相似文献   

10.
以“平凡的歌者”比喻教师,首先说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平凡而普通的:作为歌者,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歌者,教师在工作中要进行“表演”;作为歌者,教师的“表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歌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与此同时,关于教师的比喻也似乎是最多的。圣人或殉道者:原有比喻中的教师形象关于教师的比喻究竟有多少种?我们不得而知。令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主要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春蚕”、“蜡烛”、“铺路石”、“人梯”、“渡船”等等。不可否认,这些比喻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有人把教师比喻为“编剧”,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导演”,也有人把教师比喻为“演员”。当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角色,不能代表教师的形象时,还有人说:教师=“编剧”+“导演”+“演员”。乍看起来,这些比喻颇有艺术色彩,有某种道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比喻既有悖于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符合教学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不再是“编剧”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形象地比喻为编剧,颇有艺术色彩。有人甚至将教学设计和编剧创作的剧情作了一个对比:复习导入(序幕)—传授新知(情节发展)—课堂讨论(剧情高潮)—概括总结(结局)。…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这往往被人形象地比喻成“灌输式”、“容器式”的学习方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让学生被动接受,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教师的社会价值,将教师视为“完人”,习惯性地将教师比喻为“蜡烛”、“春蚕”、“铺路石”、“园丁”、“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而很少关心教师的自身发展、内心需求、个人成长,让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步履艰难地蹒跚前行。好像教师都是无欲无求,无私奉献,无需进行自身心理的完善,无需关注心理需求的“圣人”。在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下,教师感受不到自身生命的尊严,教师成了传递知识的工具,考不完的试,批不完的作业,操不完的心,没日没夜的工作,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职业压力导致职业倦怠,身心亚健康。我们在关注教师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不能失去对教师个体价值的尊重,不应将学校的政绩,学生的发展建立在牺牲教师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处在亚健康的教师,能真正使教师从职业中寻求健康与快乐,达到外在的工作成就与内在的生命尊严之融合吗?显然不可能,更不用说把幸福传递给学生了。  相似文献   

14.
王娟娟 《学前教育》2004,(11):33-33
世人曾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来比喻教师这一职业,用以讴歌老师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是啊,为了尽善尽美地完成工作,为了给孩子、家长、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有多少教育工作者,舍弃了休息,舍弃了家的温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教者如分火     
在黑暗迷茫中,点燃一根蜡烛,它就能发出熠熠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给予蜡烛很高的赞誉,甚至赋予它一种精神内涵———无私奉献的象征。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教师奉献精神,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教者如分火”的比喻。这个比喻出自明代庄元臣的《叔苴子》。庄  相似文献   

16.
教师何为     
对于教师,人们有许多美好的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还有一句非常朴素的语言,也道出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在这里成了“水桶”,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桶,而是盛装知识之水的“水桶”。“工程师”“蜡烛”  相似文献   

17.
对教师寻求第二职业的问题,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无非两种结论,即“无可厚非”之说和“有弊无利”之说。究竟谁是谁非呢? 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这一特定的职业,规定了教师们特定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特殊的职业道德及职业使命。家庭与社会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相同空间,而学校则是教师所特有的并以此为中心的另一生存空间,组成这一空间的生命主体,便是施教的教师和受教的学生。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教  相似文献   

18.
人们称教师这一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称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解惑”,更要给学生“传道”,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常言道:文以载道。这方面,语文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9.
教者如分火     
赵艳艳 《云南教育》2005,(26):47-47
在黑暗迷茫中,点燃一根蜡烛,它就能发出熠熠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给予蜡烛很高的赞誉,甚至赋予它一种精神内涵——无私奉献的象征。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教师奉献精神,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教者如分火”的比喻。这个比喻出自明代庄元臣的《叔苴子》。  相似文献   

20.
享受教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春蚕”、“蜡烛”等词汇比喻教师,用以说明教师这种职业具有的奉献精神。但是。如果只是牺牲,不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如果没有一种个性化的、幸福的人性和精神状态,教师何以能不断地照亮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一下思路,认识到校园生活本身也是在享受生活。我们付出着,其实也收获着。我们体验着攀登的累,是为了领略旅途中一步一景的美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